中美高校学籍管理比较及启示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变化,是教育管理部门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纵观中美两国高校学籍管理的特点,笔者认为,两国高校学籍管理因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但又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因此,对中美高校学籍管理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找出我国学籍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弊端,并提出解决的应对措施,以确保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学籍的取得
  
  中国高考录取工作是通过高考录取分数线,录取学校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发放入学通知书。学生必须持录取通知书按规定时间到录取学校办理相关入学手续。逾期未报到的学生,除非事先与学校沟通、协商并得到批准,否则学校有权按照新生入学管理规定取消其入学资格。
  美国大学学籍取得的工作标准与程序与我国有差异。在美国,各大学都会建议申请者参加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大学也会根据SAT或ACT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力水平,这是美国本科生的入学必备考试。与中国在特定日期举行高考不同,美国的SAT或ACT考试—年中要定期地举办几次,高中生只需要在11年级结束前完成SAT或ACT考试即可获得申请大学的资格。在美国申请上大学,SAT或ACT只是大学录取参考的一个条件,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的录取:首先是高中生在四年学习中的平均分数GPA(GradePoint Average);其次是高中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公益活动,也是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指标。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年教育经费占全年GDP的9%,中国占GDP的3,48%,世界平均水平在7%以上。美国人均GDP高,投入经费大,学生一旦录取就可以从各种渠道得到经济援助,不需要过多地考虑日后几年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这为他们在校高效率地学习提供了重要保障。相比我国,在大学生财政资助上长期投入不足,相当一部分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近年来,教育部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加大了奖学金的奖励额度,对特殊学生群体甚至减免各种学杂费用,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这对全面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在学籍取得过程中,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办理过程在形式上显得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执行时显得更加严谨。当然,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我国近年也开展了自主招生形式,这就进一步扩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以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
  
  学籍管理比较
  
  在学籍管理方面中美两国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转学和转专业的管理上。中国大学各专业的招生工作都比较严格地按照国家计划进行招生,学生入学后一般不允许转换专业或转学校。而美国大学的转学管理十分宽松,学生只要在单科学院或大学完成了一个完整学年的学习,通常都可以申请转学。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生在修完至少一个学年后,可以以新生的身份申请转学。当然,在具体操作时也受到转学申请者所学专业的限制,只有所修专业和课程与转入大学的课程相类似的学生才可以转学。从美国大学的做法可以看出,美国的转学管理制度是他们开放的社会特征的反映,具有追求学术交流、活跃教学的办学观念。我国转学管理与美国比起来,显得限制过多。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教育部门也充分认识到学生对于转学或转专业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开始尝试有选择地、有限度地办理学生的转学申请。在个别大学新生不分院、系,实行“按类招生”:同一专业类招收的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先按专业类进行基础课程学习,一年或两年后再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如复旦大学的文理学院,新生入校后直接到文理学院接受文科和理科大平台的教育,学生面向的是全校性的教育资源,接受的是没有专业局限的教育。这种新的招生管理和培养模式,一是有利于学生选择专业,减少学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相应提高学生专业志愿满意率和学校报到率;二是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后续发展,学生经过一两年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对市场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认识更加清楚,重新选择专业将会更理性、更客观。
  
  学生毕业管理
  
  中美高等教育在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并存,这种现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学年制是由学校按学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的修业年限、应修课程,检查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是否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并将是否通过相应的课程考试、毕业考试、毕业设计作为能否准予毕业、授予学位的评判标准的一种教育体制。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一种调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基本上顺应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美国的大学则是采用学分制。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便得到若干学分,当考取足够的学分时便可毕业,至于毕业所需学分多寡则视各院校的规定,但一般需要120学分~140学分不等,其中有35学分~45学分是主修科目的,有35学分~45学分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余下所需学分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形式考取。由于学分制度关系,美国大学的修业期没有一定的规定和限制。在学分制的影响下,办理入学申请手续时间上亦具有弹性,有意越级的学生可以在一月、六月、七月及九月申请入读,这亦是由各院校而定。
  
  启示与对策
  
  一是在教育教学改革观念上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教育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和互相适应的学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二是在教育教学体制与机制上要从封闭严格限制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综合管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创造宽松的管理环境。逐步开放的学籍综合管理的明显标志是:学生在专业空间和生活空间得到拓展,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管理理念得到重视;使学籍管理从“管”向“引导”转变,做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做好服务为导向,创新学籍管理方法。在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面,要完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做到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要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在选拔人才标准上要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在考试办法上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旧制度,探索实行一年多考的社会化体制。在完善招生录取办法方面,要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在坚持国家统一考试的基础上,高校要做到结合学生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建立对特长生的自主录取、全面发展学生的推荐录取、特殊人才的破格录取等多元化录取机制。
  三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从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个基本途径是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因为创新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及人类智慧中的“性智”“量智”共同作用的结晶。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上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在教学方式上,要坚持启发式,注重实践环节;在教学内容上,要关注个性差异,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对优异生和特需生在跳级、转学、转专业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学籍管理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借鉴美国高校学籍管理的先进理念,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落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我国高校学籍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平台,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灵活综合开放的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多样化、创新人才高端化的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主要为流通领域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财经类普通高校.2005年以来,学校紧密结合“以物流学科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以理工文法等相关
NASA的帕克探测器将会比以往更加靠近太阳,探索太阳的神秘大气层。贝琦·康登(Betsy Congdon)毫不理会神话里的教训,将她的工程师生涯的头十年花费在一项非凡的追求上:建造出一台探测器,让它飞到靠近太阳的危险之地。5月的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里,在马里兰州的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
期刊
人才测评作为综合测评体系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人才选拔方法,在高校招聘工作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测评方法和测评指标的不足之处渐渐凸显,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高校人事管理的需求。本文对近年人才测评工作作出分析和总结,找出目前传统人才测评方法的不足,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方法。    人才测评在高校人事工作中的应用    郑日昌在《人才测评师培训教程》中指出:人才测评也叫人才素质测评
北京奥运会以后,人们对志愿服务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志愿者的微笑和身影也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特别是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其实,志愿服务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以为,志愿服务是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如今,大家对于志愿服务已经并不陌生,但对其认识还有不足,比如有些人认为,志愿服务是成年公民的事,中小学生既没有能力也没有
期刊
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32年的王移芝教授喜欢被学生围绕,每当看到学生,她脸上浮现出的微笑,就像午后洒满阳光的花瓣,平和、温暖、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时下,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许多人反而觉得幸福指数在下降。王移芝教授却总是说:我很幸福,尤其是和学生在—起的时候。  本期的主人公就是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的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的王移芝教授。    当教师,就是选择做绿叶    “果实的事业是尊
院校研究(InsdtlltioDal Research)于20世纪早期起源于美国,以其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应用研究的特性,对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解决单个高校自身特定问题,推进高校改革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院校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被学者介绍到我国。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由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而引发的问题逐渐涌现。在这种形势下,以解决高校自身问题为特征的院校研究,逐渐成为我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校教师认识到:只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能力。为此,我们确立了“实施发现教育,培育多元之才”的特色主题,启动了“发现教育”实验。我校以发现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以“创新”为方向,努力挖掘师生潜力,张扬个性,培养发现能力,为人的全面发展、为多元人才成长奠基。我们以课程建设为路径,通过构建以发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