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注重应用和技能的高等教育形式,教育理念本身就具有其特殊性,培养直输企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实现学生就业就是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落脚点。而学科建设又是高职院校进行招生的基础,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在分析学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对于高职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学科建设;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团队
一、学科建设的定义和内涵
学科建设是一个对学科体系进行不断优化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更加深入的发现和探究,对现有的学科体系进行深化和改造,不断突破和创新,使其具备更强的解释现象的能力和更具权威性,并且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验证和优化,使其能够转化成为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2]。其次,学科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是一个确立学科建设方向和学科资源的分配的过程,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学科建设进行明确定位和对于科研设备、资金等进行规划和分配。最后,学科建设也是一个强大的教育服务系统,高等院校是学科建设的主力,为学科的发展和延续培养后人才,充实学科建设队伍,推动人类发展。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高职院校科学科基地设施差,科研水平低
学科项目能为学科建设争取更多资源,搭建更高的平台。精品课程的研发、更好的学科基地的建立都需要有好的具有的学科建设项目。然而,由于国家长期不重视高职院校自身学科的建设,因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项目少,没有项目就没有项目经费和项目资源,没有项目经费和项目资源就没有好的学科建设平台,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科的学科基地设施差,科研條件差,科研水平低。
(二)高职院校学科队伍素质整体不高
学科建设是一项非常专业的任务,只有培养一只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团队,才能保证学科建设的顺利开展,只有建立有梯度的合理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团队,才能形成优势互补,提升效率,并保证学科建设的延续性。团队的质量和结构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科队伍的素质整体不高,远低于研究型院校,学科建设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学科建设团队常常是临时组合,学科带头人往往是外聘研究型院校的人才,团队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最佳的梯度互补结构,团队内部人才不全面。团队往往没有凝聚力,缺乏共同目标和团队精神,使学科建设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成果转化率低,学科建设完全脱离实际,长此以往,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项目更少且层次偏低,进入恶性循环。
(三)高职院校自身缺乏特色化学科教育教材
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院校相比,其职业性和实践性是其突出特点,然而,当前受客观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真正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大部分高职教材还停留在理论部分,或者理论的部分偏重,而具有院校学科特色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且院校自己编写的特色教材常常更新周期长,教材内容滞后于现实需求,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没有反映在教材里。另外,教材整体的生动性和启发性不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断起到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教学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院校普遍将学生进校一年半至两年作为理论学习年,将临近毕业的一年至两年设定为实习年,因而很多院校在进行学科课程设置时,没有更多的站在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考虑,而将同一学科理论课程和实践实习课程完全分开。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录取分数偏低,整体具有薄弱的理论基础不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理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而实践课程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升校内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
教师是高职学科建设的主体,是特色化学科建设的缔造者。很多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师时,在其基本学历的基础上更注重其实践能力,在培训校内教师时也是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培训,打造双师型教师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要求校内教师定期去企业培训,并外聘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教学。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授课能力,却没有过多强调校内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高职院校应将校内教师划分为理论教研型和实践教学型,注重培养理论教研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尤其是特色优势专业的理论扎实的优秀教师。在培训教师上与研究型院校进行对接,而不应在学科建设上完全照搬研究型院校。教师通过进入研究型院校进行培训,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再联合实践经历丰富的教师,形成优势互补,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科建设和特色学科的结合,组成一只专属高职院校的稳定的特色化学科建设团队。
(二)打造高职特色化学科建设基地
学科建设基地是进行学科建设的硬件和物质基础,高职院校如果想要真正加强特色化学科建设,吸引和留住特色学科带头人,就必须拥有专属于自身的、优于其他院校相同专业学科的基本配置。因而,高职院校必须加大特色学科建设基地的投入,参考国内其他院校和国外优势学科的学科建设基地配置,制定刚性指标,一定要特色学科基地的全部或部分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除了特色学科基地的场所和设备的配置,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强特色图书馆建设、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升特色学科的硬件。满足特色化学科建设的硬件要求,实现软件和硬件的和谐搭配和合理并进。
(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
1、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由于特色化学科建设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涉及团队协作、人力物力的配合等,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优良的品格、良好的组织协作、抗压和创新能力。同时为社会输送全面的人才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因而,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活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抗压能力,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2.形成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文化是一种“软制度”,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形成,是一个群体不成文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建设特色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对于自身院校的认同感,使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相处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和交流,提升院校师生整体素质和院校整体形象,为特色化学科建设提供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而高职院校应举办各种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2]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3)
[4]曹静,范德成,晓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作者简介:陈楠(1987.01-),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教务管理。
关键词:学科建设;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团队
一、学科建设的定义和内涵
学科建设是一个对学科体系进行不断优化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更加深入的发现和探究,对现有的学科体系进行深化和改造,不断突破和创新,使其具备更强的解释现象的能力和更具权威性,并且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验证和优化,使其能够转化成为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2]。其次,学科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是一个确立学科建设方向和学科资源的分配的过程,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学科建设进行明确定位和对于科研设备、资金等进行规划和分配。最后,学科建设也是一个强大的教育服务系统,高等院校是学科建设的主力,为学科的发展和延续培养后人才,充实学科建设队伍,推动人类发展。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高职院校科学科基地设施差,科研水平低
学科项目能为学科建设争取更多资源,搭建更高的平台。精品课程的研发、更好的学科基地的建立都需要有好的具有的学科建设项目。然而,由于国家长期不重视高职院校自身学科的建设,因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项目少,没有项目就没有项目经费和项目资源,没有项目经费和项目资源就没有好的学科建设平台,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科的学科基地设施差,科研條件差,科研水平低。
(二)高职院校学科队伍素质整体不高
学科建设是一项非常专业的任务,只有培养一只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团队,才能保证学科建设的顺利开展,只有建立有梯度的合理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团队,才能形成优势互补,提升效率,并保证学科建设的延续性。团队的质量和结构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科队伍的素质整体不高,远低于研究型院校,学科建设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学科建设团队常常是临时组合,学科带头人往往是外聘研究型院校的人才,团队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最佳的梯度互补结构,团队内部人才不全面。团队往往没有凝聚力,缺乏共同目标和团队精神,使学科建设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成果转化率低,学科建设完全脱离实际,长此以往,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项目更少且层次偏低,进入恶性循环。
(三)高职院校自身缺乏特色化学科教育教材
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院校相比,其职业性和实践性是其突出特点,然而,当前受客观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真正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大部分高职教材还停留在理论部分,或者理论的部分偏重,而具有院校学科特色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且院校自己编写的特色教材常常更新周期长,教材内容滞后于现实需求,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没有反映在教材里。另外,教材整体的生动性和启发性不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断起到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教学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院校普遍将学生进校一年半至两年作为理论学习年,将临近毕业的一年至两年设定为实习年,因而很多院校在进行学科课程设置时,没有更多的站在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考虑,而将同一学科理论课程和实践实习课程完全分开。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录取分数偏低,整体具有薄弱的理论基础不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理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而实践课程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升校内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
教师是高职学科建设的主体,是特色化学科建设的缔造者。很多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师时,在其基本学历的基础上更注重其实践能力,在培训校内教师时也是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培训,打造双师型教师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要求校内教师定期去企业培训,并外聘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教学。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授课能力,却没有过多强调校内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高职院校应将校内教师划分为理论教研型和实践教学型,注重培养理论教研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尤其是特色优势专业的理论扎实的优秀教师。在培训教师上与研究型院校进行对接,而不应在学科建设上完全照搬研究型院校。教师通过进入研究型院校进行培训,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再联合实践经历丰富的教师,形成优势互补,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科建设和特色学科的结合,组成一只专属高职院校的稳定的特色化学科建设团队。
(二)打造高职特色化学科建设基地
学科建设基地是进行学科建设的硬件和物质基础,高职院校如果想要真正加强特色化学科建设,吸引和留住特色学科带头人,就必须拥有专属于自身的、优于其他院校相同专业学科的基本配置。因而,高职院校必须加大特色学科建设基地的投入,参考国内其他院校和国外优势学科的学科建设基地配置,制定刚性指标,一定要特色学科基地的全部或部分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除了特色学科基地的场所和设备的配置,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强特色图书馆建设、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升特色学科的硬件。满足特色化学科建设的硬件要求,实现软件和硬件的和谐搭配和合理并进。
(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
1、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由于特色化学科建设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涉及团队协作、人力物力的配合等,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优良的品格、良好的组织协作、抗压和创新能力。同时为社会输送全面的人才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因而,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活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抗压能力,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2.形成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文化是一种“软制度”,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形成,是一个群体不成文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建设特色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对于自身院校的认同感,使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相处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和交流,提升院校师生整体素质和院校整体形象,为特色化学科建设提供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而高职院校应举办各种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2]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3)
[4]曹静,范德成,晓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作者简介:陈楠(1987.01-),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教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