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精神价值在于它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指导了我们的发展方向,凝聚我们的思想,彰显我们的魅力,帮我们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优良成果。学校的价值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学校精神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持久的影响;可以使学生群体产生相当强的凝聚力。教育是为生命服务的,所以,教育精神价值的回归,最终的落脚点是“人”。体现在对教育的公平感追求的过程中。
关键词 学校教育教育精神价值失落回归
教育作为“使人成人”、教人高尚、智慧、文明的事业,不仅具有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形式层面的内容,而且具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品格等意识层面的内容。而在教育意识层面的内容中,能够将人们向往文明、进步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的转化为教育制度等教育法规和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够充分地反映人们积极的、坚定的、持续的追求教育理想的教育精神。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及其教育精神逐渐陷入困境,教育精神的价值也开始失落。现代性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学校教育必然受到现代性的支配。学校教育的精神困境集中体现为国家理性的强大制约、个体生存逻辑的过分强化、失去独立灵魂的图强心理。
本文就教育精神的概念,从教育精神的价值出发,探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精神的价值失落与回归。
一、教育的精神
教育精神是具有强烈的教育价值追求的一种意识。它是建立在科学文明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基础上的,为积极、努力实现这种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而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向和行为准则的心理、品格特征。这些心理和品格特征在行为或活动上,表现为诸如勇敢、坚定、坚强、不屈、热爱、高尚等意志和情感素质,能够与一切阻碍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实现的社会力量和思想作斗争,是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得以坚持和实现的人格力量和品德基础,表现了追求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的高尚性、神圣性,以及崇高的动机和品德。
教育精神是一种科学的、文明的、进步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育精神作为一种反映人的意识、品格、情感等心理状态的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或价值观基础上的。其中教育思想是教育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对教育精神起价值定向或方向指引的作用。
教育精神是一种理性的、自主的、坚定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育精神是理性的启蒙意识、批判意识、建构意识的体现。教育精神是美好的教育理想、教育境界的体现。教育精神是高尚的教育品格、教育情操、教育气节的体现。
二、教育精神的价值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自己。”教育,首先要使人成为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独立的思维能力,有基本是非观的人,才能成为有感情、关怀别人的人。
教育精神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正如教育是人类为维系社会及个体纵向延伸而创造出来的工具一样,教育精神是社会延续发展和個体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工具。教育精神的这种工具功能能够主动地反映世界,并能把人类已有的、共同创造的文化、经验、智慧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智慧与能力,激发出个体潜在的能力与创造力,使其有可能再回到社会的再生产之中。教育精神是实现实践与自然间的真正桥梁和纽带。
教育精神可以指导我们的发展方向。教育精神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价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在教育层面的综合反映,同时又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在教育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教育精神是历史的、时代的,同时又是永恒的、自觉的。
教育精神可以凝聚我们的思想。一个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凝聚力是很难立足于世界的,而凝聚力的形成,必须依靠教育精神。
教育精神可以彰显我们的魅力。就像太阳总是把光辉洒向大地一样,教育精神一旦形成,有很大的辐射作用。一个富有教育精神的民族,即使不刻意地宣传、弘扬自己的文化,也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并影响着周围乃至世界上的其他民族。
教育精神可以帮我们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优良成果。真正的教育精神不但能提升个人生活的价值,而且能促进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还能保障全人类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
教育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人类为了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而诉诸于教育的一种追求。它表现于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文化形态及与教育现象有关的精神现象。教育精神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价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在教育层面的综合反映,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在教育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教育精神是一个人奋发向上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永动机,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理想阶梯,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教育精神凝结和弘扬了一种具有社会进步性、文明性、高尚性、科学性的教育思想。它的价值在于它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指导了我们的发展方向,凝聚我们的思想,彰显我们的魅力,帮我们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优良成果。
三、学校教育及其精神的价值
今天的教育培养的是明天的人才,关系到国家以后的发展。教育需要潜移默化。学校的价值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这一切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的根基,是学校的灵魂。只有注重培养“精神”的教育才能具有最高、最新的“教育精神”,才能具有长存不朽的“教育精神”。
学校精神,就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办学宗旨、办学成就、校园面貌、师生群体诸因素体现出来的一种学校理念。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不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样直观、可视,然而由于其精魂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上,从而使人无时不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及由它所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正因如此,学校精神也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体现。事实上,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的社会声誉的学校,总会感到该校园有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不断撞击你的心灵,它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对一所平庸的、毫无特色的、暮气沉沉的学校来说,其缺少的也正是这种能唤起、激发学校群体成员崇高情感和进取积极性的学校精神。所以,积极的学校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由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强烈的学术任务感、对学生高度的期望感、牢固的师生亲密关系感、高度的教职员工之间的同心协力与积极肯定个人学术的卓越表现,构成学校精神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学校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显意识”,凸显的是一种理想和积极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具有强大的“场效应”,其作用犹如液体渗透般,细润无声而又不可抗拒,通过校园主体的内化机制而逐渐浸染成一个强大的氛围。
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附着于领导方式、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学校道德准则等校园精神文化样式上,它以其特有的精神特质赋予学校以“ 个性魅力”,从而使生活其中的每个校园人都深受影响,以共同的价值规范折射出学校成员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和精神风貌,凸现出凝聚力、耐力、战斗力等精神的核心内容。显然,学校精神成熟后, 对教师群体具有团结协作之功效;对学生群体,则具有至诚关爱和潜移默化之功能。
综上所述,学校精神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持久的影响;可以使学生群体产生相当强的凝聚力。
四、当今教育精神价值的失落
自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越来越受到现代性的支配。由于失去自己的精神脊梁与支柱,学校疲于应付来自各方面的期待与要求,不堪负重。学校教育的精神困境集中体现为国家理性的强大制约、个体生存逻辑的过分强化、失去独立灵魂的图强心理。现代性在要求学校成为国家发展工具的同时,还要求学校的发展与运作遵从理性的原则,由此,中国学校教育受到国家理性的强烈支配,承担着来自国家理性的各种任务,疲于应付着各种“期待”与“希望”,从而陷入了一种不能承担之重的状态中。
学校教育已成为国家富强的工具,成为现代人学会生存的重要手段。
学校受到来自国家理性的制约,按照国家理性的原则运转。国家理性以控制的力量管理着学校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对学校教育中的人进行着规范与组织。整个学校教育制度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现代化的教育取代了传统的“礼教”,使现代公民具备现代知识,以服务于国家的富强与繁荣。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的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每个个体都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自己生存的价值。
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学校教育承担着为个体提供生存技能、技巧,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地位升迁的功能。尤其是现代性所弘扬的自由民主精神和理性思维,承认了个体能力和个体的努力,也就认可了学校教育可以通过促进人的才智、能力、人格的发展帮助个体努力奋斗,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動、获得收益更多的市场交换,进而成为社会精英。
学校在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地位升迁的同时也过分强化了教育的生存功能、实用功能,忽视了教育对人的心性、精神和灵魂的引领功能,导致学校只重视培养片面的应试技能,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经担忧——“未来的社会将充斥扔掉灵魂的专才”。
以经济目的而培养人才,实在是教育的失误。大多数人在经济发展的滚滚红尘中一味追腥逐利、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灵魂的归依之所,从而导致了教育精神的失落。
经济的发展并非社会发展的全部内涵,财富的积累也不是民族复兴的最高目的。教育不能放弃自己的终极追求,必须把既往所忽略的东西重新找回来。社会风潮所及,教育理想往往被随波逐流和急功近利所代替,成全学生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
五、学校教育精神价值如何回归
学校立场是什么?教育的精神价值,直指向“人”,指向人的幸福安康。而关注“人”,就是关注了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由于对教育“平等”精神价值的追求,让民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大幅提升。教育的公平感最初可以来源于学校硬件的均衡。但随着条件的改善,民众会更加关注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公平感的来源也会变成学校软件的均衡。当然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纵使有多么先进的硬件,教育也是枉然的,因为它无法使人的生命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无法使人视野更开阔,心灵更善良,精神更自由。
教育是为生命服务的,对生命的一种“特殊关怀”,的是使生命发出光彩。所以,教育精神价值的回归,最终的落脚点是“人”,是成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的发展。教育所处理的是人,不是没有生命的物质。教育是一种唤起好奇心、判断力和把握复杂情境的能力,教育者必须学会如何运用理论去洞察特殊事例。教育的精神价值回归之时,也正是逐渐唤醒学校改革的文化自觉之时。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形成的过程,它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而取得文化选择中的自主地位。
参考文献:
[1]王长乐.教育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弘扬与建构[J].天中学刊,2003.
[2]唐善梅.浅议教育精神.
[3]陈建录,王淼.试论教育精神.
[4]徐玉成,鲁世瑶,唐树峰.学校精神的作用及建设方法.
[5]李帆.基础教育精神价值的回归.2007. (编辑郑云东)
关键词 学校教育教育精神价值失落回归
教育作为“使人成人”、教人高尚、智慧、文明的事业,不仅具有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形式层面的内容,而且具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品格等意识层面的内容。而在教育意识层面的内容中,能够将人们向往文明、进步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的转化为教育制度等教育法规和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够充分地反映人们积极的、坚定的、持续的追求教育理想的教育精神。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及其教育精神逐渐陷入困境,教育精神的价值也开始失落。现代性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学校教育必然受到现代性的支配。学校教育的精神困境集中体现为国家理性的强大制约、个体生存逻辑的过分强化、失去独立灵魂的图强心理。
本文就教育精神的概念,从教育精神的价值出发,探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精神的价值失落与回归。
一、教育的精神
教育精神是具有强烈的教育价值追求的一种意识。它是建立在科学文明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基础上的,为积极、努力实现这种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而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向和行为准则的心理、品格特征。这些心理和品格特征在行为或活动上,表现为诸如勇敢、坚定、坚强、不屈、热爱、高尚等意志和情感素质,能够与一切阻碍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实现的社会力量和思想作斗争,是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得以坚持和实现的人格力量和品德基础,表现了追求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的高尚性、神圣性,以及崇高的动机和品德。
教育精神是一种科学的、文明的、进步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育精神作为一种反映人的意识、品格、情感等心理状态的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或价值观基础上的。其中教育思想是教育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对教育精神起价值定向或方向指引的作用。
教育精神是一种理性的、自主的、坚定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育精神是理性的启蒙意识、批判意识、建构意识的体现。教育精神是美好的教育理想、教育境界的体现。教育精神是高尚的教育品格、教育情操、教育气节的体现。
二、教育精神的价值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自己。”教育,首先要使人成为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独立的思维能力,有基本是非观的人,才能成为有感情、关怀别人的人。
教育精神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正如教育是人类为维系社会及个体纵向延伸而创造出来的工具一样,教育精神是社会延续发展和個体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工具。教育精神的这种工具功能能够主动地反映世界,并能把人类已有的、共同创造的文化、经验、智慧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智慧与能力,激发出个体潜在的能力与创造力,使其有可能再回到社会的再生产之中。教育精神是实现实践与自然间的真正桥梁和纽带。
教育精神可以指导我们的发展方向。教育精神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价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在教育层面的综合反映,同时又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在教育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教育精神是历史的、时代的,同时又是永恒的、自觉的。
教育精神可以凝聚我们的思想。一个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凝聚力是很难立足于世界的,而凝聚力的形成,必须依靠教育精神。
教育精神可以彰显我们的魅力。就像太阳总是把光辉洒向大地一样,教育精神一旦形成,有很大的辐射作用。一个富有教育精神的民族,即使不刻意地宣传、弘扬自己的文化,也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并影响着周围乃至世界上的其他民族。
教育精神可以帮我们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优良成果。真正的教育精神不但能提升个人生活的价值,而且能促进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还能保障全人类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
教育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人类为了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而诉诸于教育的一种追求。它表现于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文化形态及与教育现象有关的精神现象。教育精神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价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在教育层面的综合反映,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在教育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教育精神是一个人奋发向上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永动机,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理想阶梯,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教育精神凝结和弘扬了一种具有社会进步性、文明性、高尚性、科学性的教育思想。它的价值在于它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指导了我们的发展方向,凝聚我们的思想,彰显我们的魅力,帮我们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优良成果。
三、学校教育及其精神的价值
今天的教育培养的是明天的人才,关系到国家以后的发展。教育需要潜移默化。学校的价值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这一切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的根基,是学校的灵魂。只有注重培养“精神”的教育才能具有最高、最新的“教育精神”,才能具有长存不朽的“教育精神”。
学校精神,就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办学宗旨、办学成就、校园面貌、师生群体诸因素体现出来的一种学校理念。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不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样直观、可视,然而由于其精魂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上,从而使人无时不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及由它所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正因如此,学校精神也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体现。事实上,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的社会声誉的学校,总会感到该校园有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不断撞击你的心灵,它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对一所平庸的、毫无特色的、暮气沉沉的学校来说,其缺少的也正是这种能唤起、激发学校群体成员崇高情感和进取积极性的学校精神。所以,积极的学校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由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强烈的学术任务感、对学生高度的期望感、牢固的师生亲密关系感、高度的教职员工之间的同心协力与积极肯定个人学术的卓越表现,构成学校精神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学校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显意识”,凸显的是一种理想和积极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具有强大的“场效应”,其作用犹如液体渗透般,细润无声而又不可抗拒,通过校园主体的内化机制而逐渐浸染成一个强大的氛围。
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附着于领导方式、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学校道德准则等校园精神文化样式上,它以其特有的精神特质赋予学校以“ 个性魅力”,从而使生活其中的每个校园人都深受影响,以共同的价值规范折射出学校成员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和精神风貌,凸现出凝聚力、耐力、战斗力等精神的核心内容。显然,学校精神成熟后, 对教师群体具有团结协作之功效;对学生群体,则具有至诚关爱和潜移默化之功能。
综上所述,学校精神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持久的影响;可以使学生群体产生相当强的凝聚力。
四、当今教育精神价值的失落
自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越来越受到现代性的支配。由于失去自己的精神脊梁与支柱,学校疲于应付来自各方面的期待与要求,不堪负重。学校教育的精神困境集中体现为国家理性的强大制约、个体生存逻辑的过分强化、失去独立灵魂的图强心理。现代性在要求学校成为国家发展工具的同时,还要求学校的发展与运作遵从理性的原则,由此,中国学校教育受到国家理性的强烈支配,承担着来自国家理性的各种任务,疲于应付着各种“期待”与“希望”,从而陷入了一种不能承担之重的状态中。
学校教育已成为国家富强的工具,成为现代人学会生存的重要手段。
学校受到来自国家理性的制约,按照国家理性的原则运转。国家理性以控制的力量管理着学校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对学校教育中的人进行着规范与组织。整个学校教育制度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现代化的教育取代了传统的“礼教”,使现代公民具备现代知识,以服务于国家的富强与繁荣。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的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每个个体都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自己生存的价值。
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学校教育承担着为个体提供生存技能、技巧,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地位升迁的功能。尤其是现代性所弘扬的自由民主精神和理性思维,承认了个体能力和个体的努力,也就认可了学校教育可以通过促进人的才智、能力、人格的发展帮助个体努力奋斗,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動、获得收益更多的市场交换,进而成为社会精英。
学校在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地位升迁的同时也过分强化了教育的生存功能、实用功能,忽视了教育对人的心性、精神和灵魂的引领功能,导致学校只重视培养片面的应试技能,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经担忧——“未来的社会将充斥扔掉灵魂的专才”。
以经济目的而培养人才,实在是教育的失误。大多数人在经济发展的滚滚红尘中一味追腥逐利、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灵魂的归依之所,从而导致了教育精神的失落。
经济的发展并非社会发展的全部内涵,财富的积累也不是民族复兴的最高目的。教育不能放弃自己的终极追求,必须把既往所忽略的东西重新找回来。社会风潮所及,教育理想往往被随波逐流和急功近利所代替,成全学生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
五、学校教育精神价值如何回归
学校立场是什么?教育的精神价值,直指向“人”,指向人的幸福安康。而关注“人”,就是关注了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由于对教育“平等”精神价值的追求,让民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大幅提升。教育的公平感最初可以来源于学校硬件的均衡。但随着条件的改善,民众会更加关注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公平感的来源也会变成学校软件的均衡。当然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纵使有多么先进的硬件,教育也是枉然的,因为它无法使人的生命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无法使人视野更开阔,心灵更善良,精神更自由。
教育是为生命服务的,对生命的一种“特殊关怀”,的是使生命发出光彩。所以,教育精神价值的回归,最终的落脚点是“人”,是成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的发展。教育所处理的是人,不是没有生命的物质。教育是一种唤起好奇心、判断力和把握复杂情境的能力,教育者必须学会如何运用理论去洞察特殊事例。教育的精神价值回归之时,也正是逐渐唤醒学校改革的文化自觉之时。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形成的过程,它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而取得文化选择中的自主地位。
参考文献:
[1]王长乐.教育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弘扬与建构[J].天中学刊,2003.
[2]唐善梅.浅议教育精神.
[3]陈建录,王淼.试论教育精神.
[4]徐玉成,鲁世瑶,唐树峰.学校精神的作用及建设方法.
[5]李帆.基础教育精神价值的回归.2007. (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