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外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重要的工作对象。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特别是做好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具有重要意义。从北京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现状、特点以及有待进一步提高之处,并结合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路径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北京高校集中,党外知识分子数量较多,约占各高校知识分子总数的40%~55%,他们在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肩负了重要使命,是促进大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也是推动学校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建设中,将有效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可以通过不断的培养,成长为党外代表人士,在北京市、国家的各项建设中积极建言献策,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
北京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拥有比较鲜明的自身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党外知识分子呈现“两高、两广”的特点。“两高”,是指党外知识分子学历、职称高;“两广”,是指党外知识分子学科分布、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广。以清华大学为例,党外知识分子中拥有高级职称的约占85%,其中拥有副高级职称的人数最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党外知识分子分布在文、理、工各专业,年龄在“29岁以下”至“60岁以上”各年龄段均有分布,以“40岁~49岁”区间较为集中。
第二,党外知识分子视野宽阔,思想活跃。北京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有更多机会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信息、高速发展;随着北京高校对人才引进标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具有海外求学或者工作的经历,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的主要就业机构是高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1]。这些教师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对问题的思考角度更为宽广。
第三,党外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但政策理论学习较不系统。党外知识分子是时代知識分子的缩影,与党内知识分子拥有同样的爱国情怀、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心,愿意发表自身观点、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热情很高;但由于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较少有机会参与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理论的学习,因此对理论的理解缺乏系统性。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现状分析
第一,工作体系架构初步形成,但工作配合机制还待健全。各高校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党委参与的“大统战”格局。按照中央要求,各学校成立了统战工作领导小组,至少由一位校级领导担任组长,组内成员一般包括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等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小组会议,研讨相关工作、督促落实统战工作。但目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推进还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工作配合机制,特别是在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导方面,较少形成文件或者制度来落实部门间的相互配合。
第二,思想引导工作内容丰富,但系统性还待加强。目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导工作一般以重大活动为契机,一方面,通过学习宣讲、座谈交流、研讨会等形式,提升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特别是政治引导培训班与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对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士进行短期培训,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但无论是培训班还是宣讲、研讨,都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较少系统性地长期开展,易使思想引导工作“碎片化”。
第三,宣传教育工作载体丰富,但需要进一步探索传播效果评估机制。由于党外知识分子分布较广,因此针对他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各高校为推进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建立了较多的工作载体,如依托校级新闻宣传渠道,建立党委统战部网站、微信群、官方微信公众号等,这些渠道基本可以覆盖学校党外知识分子。但这些工作开展的同时,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效果评估机制,较难判断媒介传播的效果,容易陷入传播者的自说自话,也难于进一步推动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提升工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以制度落实部门间协作机制。党外知识分子“两高、两广”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需要各部门协同才能将思想引导工作落实到位。目前,工作体系架构已初步形成,可以进一步以制度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将学校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方针具体化,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配合机制,充分利用好各时间节点,系统性地进行党外知识分子的引导,防止出现各自为战、步伐不一的情况。
第二,分类施策,调动民主党派与知联会力量。可将民主党派与知联会作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载体,由于有组织保障,可制定针对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的较为系统的培训、宣传规划,减少思想引导工作的“碎片化”。在这个过程中,党委统战部如何与民主党派、知联会协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第三,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双向促进作用。党外知识分子是党外代表人士的“蓄水池”,是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基础。多渠道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可以加速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与培养。然而,党外代表人士则是党外知识分子的代表,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能够在党外知识分子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将有利于把党外知识分子这一“蓄水池”做深、做强。
第四,探索媒介传播效果评估机制。可以从党外知识分子媒体使用习惯、信息获取路径依赖方面着手,逐步探索建立相应的效果评估机制,以党外知识分子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媒介使用体验,使党外知识分子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施惠玲,彭继裕.北京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与实效性[J].北京教育(高教),2018(9):50-52.
[2]钱朝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及途径探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18-22.
[3]周如东,王艳玲.接受理论视域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效度提升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3):19-23.
[4]周令,李连宏,韩静.“互联网 ”背景下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载体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20-24.
[5]王军.高校党外教师的“四个自信”现状分析—基于武汉部分高校教师的调查[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9(6):38-42.
[6]李永华,周林刚.人才活力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基于深圳的问卷调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63-166.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党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卜 珺]
关键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路径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北京高校集中,党外知识分子数量较多,约占各高校知识分子总数的40%~55%,他们在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肩负了重要使命,是促进大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也是推动学校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建设中,将有效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可以通过不断的培养,成长为党外代表人士,在北京市、国家的各项建设中积极建言献策,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
北京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拥有比较鲜明的自身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党外知识分子呈现“两高、两广”的特点。“两高”,是指党外知识分子学历、职称高;“两广”,是指党外知识分子学科分布、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广。以清华大学为例,党外知识分子中拥有高级职称的约占85%,其中拥有副高级职称的人数最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党外知识分子分布在文、理、工各专业,年龄在“29岁以下”至“60岁以上”各年龄段均有分布,以“40岁~49岁”区间较为集中。
第二,党外知识分子视野宽阔,思想活跃。北京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有更多机会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信息、高速发展;随着北京高校对人才引进标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具有海外求学或者工作的经历,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的主要就业机构是高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1]。这些教师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对问题的思考角度更为宽广。
第三,党外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但政策理论学习较不系统。党外知识分子是时代知識分子的缩影,与党内知识分子拥有同样的爱国情怀、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心,愿意发表自身观点、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热情很高;但由于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较少有机会参与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理论的学习,因此对理论的理解缺乏系统性。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现状分析
第一,工作体系架构初步形成,但工作配合机制还待健全。各高校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党委参与的“大统战”格局。按照中央要求,各学校成立了统战工作领导小组,至少由一位校级领导担任组长,组内成员一般包括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等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小组会议,研讨相关工作、督促落实统战工作。但目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推进还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工作配合机制,特别是在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导方面,较少形成文件或者制度来落实部门间的相互配合。
第二,思想引导工作内容丰富,但系统性还待加强。目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导工作一般以重大活动为契机,一方面,通过学习宣讲、座谈交流、研讨会等形式,提升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特别是政治引导培训班与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对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士进行短期培训,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但无论是培训班还是宣讲、研讨,都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较少系统性地长期开展,易使思想引导工作“碎片化”。
第三,宣传教育工作载体丰富,但需要进一步探索传播效果评估机制。由于党外知识分子分布较广,因此针对他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各高校为推进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建立了较多的工作载体,如依托校级新闻宣传渠道,建立党委统战部网站、微信群、官方微信公众号等,这些渠道基本可以覆盖学校党外知识分子。但这些工作开展的同时,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效果评估机制,较难判断媒介传播的效果,容易陷入传播者的自说自话,也难于进一步推动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提升工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以制度落实部门间协作机制。党外知识分子“两高、两广”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需要各部门协同才能将思想引导工作落实到位。目前,工作体系架构已初步形成,可以进一步以制度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将学校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方针具体化,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配合机制,充分利用好各时间节点,系统性地进行党外知识分子的引导,防止出现各自为战、步伐不一的情况。
第二,分类施策,调动民主党派与知联会力量。可将民主党派与知联会作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载体,由于有组织保障,可制定针对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的较为系统的培训、宣传规划,减少思想引导工作的“碎片化”。在这个过程中,党委统战部如何与民主党派、知联会协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第三,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双向促进作用。党外知识分子是党外代表人士的“蓄水池”,是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基础。多渠道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可以加速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与培养。然而,党外代表人士则是党外知识分子的代表,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能够在党外知识分子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将有利于把党外知识分子这一“蓄水池”做深、做强。
第四,探索媒介传播效果评估机制。可以从党外知识分子媒体使用习惯、信息获取路径依赖方面着手,逐步探索建立相应的效果评估机制,以党外知识分子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媒介使用体验,使党外知识分子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施惠玲,彭继裕.北京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与实效性[J].北京教育(高教),2018(9):50-52.
[2]钱朝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及途径探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18-22.
[3]周如东,王艳玲.接受理论视域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效度提升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3):19-23.
[4]周令,李连宏,韩静.“互联网 ”背景下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载体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20-24.
[5]王军.高校党外教师的“四个自信”现状分析—基于武汉部分高校教师的调查[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9(6):38-42.
[6]李永华,周林刚.人才活力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基于深圳的问卷调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63-166.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党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