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有效拓展 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shiyij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拓展是实现“大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架设文本与自然、社会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自主地阅读文本,研究文本。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该如何拓展呢?我们先来看一则《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片断:
  师:(声情并茂地朗诵)“确实,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同桌讨论一下。(生讨论)
  生1: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打了败仗,不得不去吴王那里做奴隶,他忍辱负重,终于取得回国的机会,这就是“弯曲”,最后越国终于消灭了吴国,这就是“反弹”!
  师:(微笑)这是个很典型的运用“雪松弯曲反弹”策略的例子,你的知识面真广!
  生2:我觉得当年游击队用“地道战”打败日本鬼子也是一个例子。
  师:(惊喜)哦!你来给大家说说看。
  生2:游击队在敌人大举进攻时不与他们硬拼,而是先躲进地道里,这就是“弯曲”一下,利用“地道战”巧妙地杀死敌人就是“反弹”,他们真聪明。
  师:(点头微笑)你真是个小军事家,说得真好啊!
  生3:我想到毛主席曾经提出16字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也是雪松策略的一个最佳解释。
  师:你真厉害!地道战其实也就是运用了这16字的游击战术啊!
  上面这则案例中,对于课文理解难点“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并没有一味从浅表层次进行引导,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实例。借助拓展,学生加深对了“弯曲”和“反弹”的理解,对于雪松面对风雪所采取的科学策略悄然领会。
  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必不可少。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已步入了误区:一种是无拓展,认为只要教好教材就够了;一种“滥拓展”,以教材为依托,展开大量的拓展,结果使得语文课堂不姓“语”。以上两种误区,都偏离了语文教改的真正方向,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拓展呢?
  一、植根课堂,明确目的,把握拓展的多样性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如果让拓展得到合理、高效的发挥,必须注重拓展的目的性,把握拓展形式的多样性。
  1.拓展导入,激发兴趣。猜谜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引入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打一食物)”学生猜出谜底“花生”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谜语,结合具体的谜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谜”,什么是“谜底”,进而引出魁北克山谷之谜,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激发出来,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了文本的学习。
  2.强化语言训练。语文归根结底是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教学中可借助拓展强化学生的语言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如片段二的教师在学生联系生活谈论了对“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的理解,适时出示了一组语段拓展训练:
  师: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结合同学们的叙说,出示幻灯):
  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___,而是____。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而是____。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不是____,而是____。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___,而是____。
  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___,而是____。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而是____。
  3.丰富知识储备。拓展的主要形式有介绍作者情况与时代背景,或者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经典语句呈现。如《爷爷的芦笛》教学时,适当地引用名言警句来结束全课教学:
  1.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经历风雨,怎么会见彩虹。
  3.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4.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教师带领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加深了对全文主题的理解,同时也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了语文素养。
  4.留白补白,发展想象。有些课文根据特殊的表达需要通过留白,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留白处适时拓展,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能促进学生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半截蜡烛》中,随着时间推移,蜡烛即将熄灭:“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对于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来说,他们该是怎样的一种的心情?教者顺势让学生展开想象,给他们一个表达的机会。学生以己度人,想象的火花便活力四射。
  二、立足文本,跳出课堂,把握拓展的有效性
  拓展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文本,依托文本展开教学,注重“有效拓展”。没有拓展,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语文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但如果拓展过度,或者不注重拓展的有效性,同样达不到效果,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谜底揭开部分时,一位教师引入陈毅元帅的诗句拓展:“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表面看来,此诗与课文是否有些关联,但细细思量:课文主要赞美松树的弯曲、反弹的策略,而诗句其实是赞美青松坚强不屈的精神,与课文风马牛不相及,反而对学生理解课文产生误导,纯属无效拓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以文本为依托,注重课堂拓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这不但可以延伸教学内容,而且可以锻炼学生阅读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真正扩大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增强了学生思维深度,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真正的高效课堂!
  (责编韦淑红)
其他文献
随文练笔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许多课堂上的随文练笔随意性大,或者练笔的时机把握不当,致使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只有选准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找准落点,才能达成阅读教学中练笔的最优化。  一、练笔点选在课文留白处  许多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让学生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学生真
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言的点灯人,智慧的启迪者。"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学生精神的故乡,语言的背后跳动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站立的是一种本民族的母语文化与民族精神。阅读的过
我今年65岁。我发现人上了年纪,个儿就会慢慢变矮.最多能矮上4~5厘米。我注意到周围的老人,大多是这样。不过,有人变矮年龄提早一些,有人推迟一些;有的人明显,有的不太明显。这是什么
川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芎。李时珍曰:"人头芎窿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之名。"因为它属四川特产药材,故后人习惯称之为川芎
祖国医学认为,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降浊阴,糟粕得以下行;脾升清阳,精气才能上输。脾胃脏腑阴阳相合,升降相合,燥湿相济,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才能维持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功能,保持人体
原料 水发海参500克,大葱105克,鸡汤200克,青蒜15克,糊葱油50克,熟猪油150克,精盐、味精、水淀粉、姜末、姜汁、白糖、酱油、料酒各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