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用厚重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文素养,真挚的语文情感,构建出激情而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享受到一种圆融的美好,和润的幸福。
自1990年7月登上梦寐以求的讲台,笔者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已有24年,从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成长为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也从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晋升为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满腔挚爱。一走进课堂,就会激情飞扬;一走进课堂,就感觉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即使是从未见过面的学生,也能很快产生情感的共鸣。
满腔挚爱演绎激情课堂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反复地研究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寻找能连接文本、学生、编者和教师这四者之间的结点和桥梁。“文章不是无情物。”在无数次的教学实践中,领悟了阅读教学的根——真情。没有真情,难有激情;没有激情,碰撞不出真情。课堂是笔者用真情和爱心搭建的舞台,并用激情召唤学生,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感动;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全然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在笔者的眼里,每个词语从来都不是孤零零出现的,每个词语都流淌着感情。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引导学生这样读词语:
师:(课件出示洛杉矶地震图片)先来看看这场大地震。昔日繁华的洛杉矶,一刹那间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幸福的一家人瞬间失去了生命。此刻的洛杉矶到处都是废墟、瓦砾、爆炸,一片混乱。(在相应的画面下,依次出示词语,学生相机读词语)
师:请同学们看着画面说一说什么是“废墟”、什么是“瓦砾”?
生:废墟就是房屋倒塌后很荒凉的地方。
生:瓦砾就是破碎的瓦片。
师:同学们看着画面,一下子就读懂了这些词的意思。请你们看着画面,再来读一读这些词。(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为“砾”字正音。学生读得特别有味道)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图片的引入加上教师入情入境地讲解,有效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借助图片理解了废墟、瓦砾,感受到混乱的场面。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使词语教学也有了浓浓的情感,为整堂课奠定了感情基调。
我这样依托《黄河象》的生成资源,和学生一起触摸“爱情”。《黄河象》是一篇富有推理性的说明文,科学家根据发掘的骨骼化石的样子推想了它的来历,想象合理有科学性。课后“金钥匙”栏目有这样一段话:“《黄河象》是根据推想写出来的。阅读文章时,我们还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师:请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待会儿交流。
生1:老师,是豹子追大象,大象慌不择路……
生2:老师,一头老年公象带着一群小象来河边嬉戏。这时,河对岸出现了一头母象,长得好温顺好漂亮。那是老年公象青梅竹马的伙伴,老年公象一眼认出了它,忘情地飞奔过去,没想到踩到了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好美的爱情故事!(男同学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女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极其认真地)孩子们,其实,爱情是非常圣洁而又美好的。爸爸爱妈妈是爱情,爱情是大人之间的事,你们现在还不懂,所以,你可以先把它藏在心里,等你长大了的时候,再去欣赏它,再去采摘爱情的果实。
教室里静极了,男同学不再笑了,女生也抬起了头,一脸严肃地听着。为什么要避开“爱情”二字不谈呢?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在感受着,享用着,所以完全不必要谈“爱”色变。相反,我们应该把爱的花朵及早地种植到孩子的心中,让美好伴随孩子的一生。通过我饱含激情的讲述和师生间心贴心的交流,学生不但感受到爱情的神圣和美好,而且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随心所欲转换着多种角色,有时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的凡卡,有时是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哈尔威船长……在不知不觉中,把真善美传递给了孩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们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让爱成为课堂的底色,用激情在课堂上演绎着“浓墨重彩”。以情激情,以爱育爱,用激情去进行教学,用激情去吸纳和传播知识,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以激发,从而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一颗恒心铸就睿智课堂
语文教学的思潮层出不穷,从原来的一味强调工具性,到后来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带来的泛人文现象,迎来了今天关于“教课文”与“教语文”的热议。在纷繁变化的思潮中,课堂上只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心沉静,培养独立思想,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于是,笔者把“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开始了更大胆的课堂改革——单元统整备课。单元统整,不仅是内容的统整,更重要的是目标统整,沿着教学目标的路径,围绕“重心”,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聚合功能的教学模块。这一模块不仅明确“教什么”,还应看出“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进而确立了如下单元教学目标:一是读懂导语,整体感知单元目标;二是解决生字词,重点指导几个笔画多易出错的字;三是略读课文抓重点段落,精读课文精讲精练,学习概括主要内容,欣赏品味语言;四是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运用。通过此方法的运用,既高效达成了讲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每周都能节余出时间引导孩子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实施的载体是课文,无论是将课文看作例子还是范文,都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学科价值,也就是教师要具备针对文本特质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的素质。笔者总是用心备课,从学生的“学”入手,以学定教,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明晰学生学习的难点以及学习的发展点。看到课题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第二件事就是反复解读单元教学目标。读着读着就有了设计灵感,读着读着就捕捉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每一份教学设计都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十几遍后产生的教学思路。 大道至简,有人说笔者的课堂充满教学智慧,质朴之中流露着大气,豪放之中书写着细腻,其实是在以下几方面动了几番脑筋的:
词语教学匠心独运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在检查预习时一般有字词教学这样一个环节,往往是一读带过,只起到正音的作用。在这方面,笔者可谓匠心独运,把词语的教学与积累运用巧妙结合在一起。要么利用与课文情节联系性强的词语引导孩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么取其中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词语借助语境理解从而突破全文,要么音形义结合学写几个字。简简单单2分钟的教学环节,孩子们或收获理解的方法,或者牢牢记住了字的书写。
读悟写结合浑然一体 小学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特点、表达形式、篇章结构。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总会敏感地捕捉到一个个读写结合点,引导孩子积累运用语言,提高表达水平。《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抓住文本空白,巧妙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抓住总分的段落结构,引导孩子巩固这种构段方式。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借助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感悟重点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大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生练读,指名读)
师:这样写不是更简洁吗?文中这么写你能体会到什么?
(大屏幕出示句子对比: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生1:这样写更能表现出时间之长。
生2:这样写更能表现出挖掘过程艰难。
生3:父亲挖了8小时,没看到孩子;他挖了12小时,没看到孩子,他就不停歇地挖,能看出他的坚定不放弃。
师:(声音哽咽,流下了眼泪)孩子们,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一次我的老母亲病了住院做手术,看着母亲的手术车被推进了手术室,1个小时过去了,1个半小时过去了,2个小时过去了,母亲还没有推出来。我们姐妹几个都坐不住了。你听出了老师的怎样的心情?
生1:你为母亲焦急担心。
生2:你害怕母亲有个三长两短。
生2:母子连心,那是生你养你的母亲,那是你对母亲的爱!
师:这些情感,因为有了这样的表达就更深刻了。你有过等待的体验吗?能不能说一个句子。(生思考片刻)
生1:有一次母亲下夜班没回家,我给我打电话没接。10分钟后打过去没人接听,20分钟打过去没人接听,我都急得哭起来。
生2:妈妈出差了,3天过去了没回来,5天过去了没回来,一周过去了还没回来。我想她都想疯了。
生3:我爸爸腰椎间盘做手术。我和妈妈在手术室门前等,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出来,2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出来,3个小时过去了还没见爸爸的影子……(学生哭得说不出话来)
师:同学们,这里面不仅是时间长、过程艰难、不放弃,更多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啊。请你们带着刚才的体验,再来读读这句话。
通过将生活实际中的教学资源,等待母亲手术中的焦急心理的感受适时、恰当引入,学生的情感与教师和谐共振,很好地帮助学生领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得一次比一次深沉直至背诵,父亲大山一样的形象在朗读中不断明朗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爱的领悟也水到渠成。
教学设计得意得言又得法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满足于文本意义的获取,忽略了对文本语言的获取。学习一篇课文,相当于了解了一个故事,只记得文中的人或事,未曾留意形成文章的语言材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每一个语文老师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语文意识”,既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文本内容),又要关注怎样写的(话语形式),做到得意不忘言。教师应让语文教学回归“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言语表达为重点,理解和表达并重”的学科本真上来,让学生既得意(理解思想内容),又得言(关注语言形式),贵得法(习得方法和能力)。
执教《枫叶如丹》一课,笔者根据这篇散文的结构特点,匠心独运地实行变序教学,从文中叙述的具体事件切入,及至重难点处再自然地引入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易于排除学生因缺少生活阅历带来的理解障碍,使他们获得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同时实现了对相关语言文字的深度学习。
“课后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妙招。教学结束,教师可以和不同层次的孩子交流课堂的收获和感受。倾听他们最真实的体验,从而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更从容地投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之中。
情智交融打造润泽生命的课堂
人们常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把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字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智慧架构变得鲜活,变得富有生命张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找到学生兴趣的生发点,巧妙地诱导激发,让学生学得尽兴、学得开心、学得有趣有益。这样的课堂就会流光溢彩,就会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就会有创造力,有生命力。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胸有成竹地在课堂上教学,在使学生得到一生受用的能力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教育创造带来的满足——“师和生的神交”!
镜头一:弯下腰
围绕重点句段圈划批注是阅读教学很重要的环节,每当这个时候,笔者便开始巡视,走到学生中间,弯下腰,低下头,微笑着,指点着,更多的关注着那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孩子。因为,没有绝对的差生,只有做教师的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镜头二:故事开讲了
“孩子们,想不想听老师童年的故事?”笔者的课堂不拘形式,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来一段小插曲。看似随心所欲,实则都是有备而来。学习《小桥流水人家》,就给学生讲自己的童年,讲放学后拿着窝窝头、挎着篮子去田野里挖野菜的情景;讲钻进果园偷摘苹果被看林人发现追逐的心惊胆战。学生听得一阵阵唏嘘短叹。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就给孩子讲贫穷年代母亲对我关爱的点点滴滴,孩子听得泪光闪闪。实际上,这都是运用课文的范例给孩子“说”作文听。
的确,笔者的语文课,每个环节的设计,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具,凝聚了情感与智慧,展示出语文的厚重与美丽,彰显了语文本身的魅力。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赏识、尊重、鼓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沐浴阳光雨露,舒畅自由地生长,让每堂课都能聆听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师生的每次相遇都成为美丽。
多年来,笔者充满激情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了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获得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幸福感。课堂,因激情而熠熠生辉;人生,因激情而分外美丽。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实验小学)
自1990年7月登上梦寐以求的讲台,笔者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已有24年,从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成长为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也从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晋升为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满腔挚爱。一走进课堂,就会激情飞扬;一走进课堂,就感觉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即使是从未见过面的学生,也能很快产生情感的共鸣。
满腔挚爱演绎激情课堂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反复地研究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寻找能连接文本、学生、编者和教师这四者之间的结点和桥梁。“文章不是无情物。”在无数次的教学实践中,领悟了阅读教学的根——真情。没有真情,难有激情;没有激情,碰撞不出真情。课堂是笔者用真情和爱心搭建的舞台,并用激情召唤学生,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感动;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全然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在笔者的眼里,每个词语从来都不是孤零零出现的,每个词语都流淌着感情。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引导学生这样读词语:
师:(课件出示洛杉矶地震图片)先来看看这场大地震。昔日繁华的洛杉矶,一刹那间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幸福的一家人瞬间失去了生命。此刻的洛杉矶到处都是废墟、瓦砾、爆炸,一片混乱。(在相应的画面下,依次出示词语,学生相机读词语)
师:请同学们看着画面说一说什么是“废墟”、什么是“瓦砾”?
生:废墟就是房屋倒塌后很荒凉的地方。
生:瓦砾就是破碎的瓦片。
师:同学们看着画面,一下子就读懂了这些词的意思。请你们看着画面,再来读一读这些词。(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为“砾”字正音。学生读得特别有味道)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图片的引入加上教师入情入境地讲解,有效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借助图片理解了废墟、瓦砾,感受到混乱的场面。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使词语教学也有了浓浓的情感,为整堂课奠定了感情基调。
我这样依托《黄河象》的生成资源,和学生一起触摸“爱情”。《黄河象》是一篇富有推理性的说明文,科学家根据发掘的骨骼化石的样子推想了它的来历,想象合理有科学性。课后“金钥匙”栏目有这样一段话:“《黄河象》是根据推想写出来的。阅读文章时,我们还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师:请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待会儿交流。
生1:老师,是豹子追大象,大象慌不择路……
生2:老师,一头老年公象带着一群小象来河边嬉戏。这时,河对岸出现了一头母象,长得好温顺好漂亮。那是老年公象青梅竹马的伙伴,老年公象一眼认出了它,忘情地飞奔过去,没想到踩到了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好美的爱情故事!(男同学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女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极其认真地)孩子们,其实,爱情是非常圣洁而又美好的。爸爸爱妈妈是爱情,爱情是大人之间的事,你们现在还不懂,所以,你可以先把它藏在心里,等你长大了的时候,再去欣赏它,再去采摘爱情的果实。
教室里静极了,男同学不再笑了,女生也抬起了头,一脸严肃地听着。为什么要避开“爱情”二字不谈呢?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在感受着,享用着,所以完全不必要谈“爱”色变。相反,我们应该把爱的花朵及早地种植到孩子的心中,让美好伴随孩子的一生。通过我饱含激情的讲述和师生间心贴心的交流,学生不但感受到爱情的神圣和美好,而且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随心所欲转换着多种角色,有时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的凡卡,有时是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哈尔威船长……在不知不觉中,把真善美传递给了孩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们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让爱成为课堂的底色,用激情在课堂上演绎着“浓墨重彩”。以情激情,以爱育爱,用激情去进行教学,用激情去吸纳和传播知识,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以激发,从而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一颗恒心铸就睿智课堂
语文教学的思潮层出不穷,从原来的一味强调工具性,到后来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带来的泛人文现象,迎来了今天关于“教课文”与“教语文”的热议。在纷繁变化的思潮中,课堂上只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心沉静,培养独立思想,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于是,笔者把“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开始了更大胆的课堂改革——单元统整备课。单元统整,不仅是内容的统整,更重要的是目标统整,沿着教学目标的路径,围绕“重心”,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聚合功能的教学模块。这一模块不仅明确“教什么”,还应看出“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进而确立了如下单元教学目标:一是读懂导语,整体感知单元目标;二是解决生字词,重点指导几个笔画多易出错的字;三是略读课文抓重点段落,精读课文精讲精练,学习概括主要内容,欣赏品味语言;四是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运用。通过此方法的运用,既高效达成了讲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每周都能节余出时间引导孩子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实施的载体是课文,无论是将课文看作例子还是范文,都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学科价值,也就是教师要具备针对文本特质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的素质。笔者总是用心备课,从学生的“学”入手,以学定教,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明晰学生学习的难点以及学习的发展点。看到课题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第二件事就是反复解读单元教学目标。读着读着就有了设计灵感,读着读着就捕捉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每一份教学设计都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十几遍后产生的教学思路。 大道至简,有人说笔者的课堂充满教学智慧,质朴之中流露着大气,豪放之中书写着细腻,其实是在以下几方面动了几番脑筋的:
词语教学匠心独运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在检查预习时一般有字词教学这样一个环节,往往是一读带过,只起到正音的作用。在这方面,笔者可谓匠心独运,把词语的教学与积累运用巧妙结合在一起。要么利用与课文情节联系性强的词语引导孩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么取其中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词语借助语境理解从而突破全文,要么音形义结合学写几个字。简简单单2分钟的教学环节,孩子们或收获理解的方法,或者牢牢记住了字的书写。
读悟写结合浑然一体 小学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特点、表达形式、篇章结构。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总会敏感地捕捉到一个个读写结合点,引导孩子积累运用语言,提高表达水平。《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抓住文本空白,巧妙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抓住总分的段落结构,引导孩子巩固这种构段方式。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借助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感悟重点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大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生练读,指名读)
师:这样写不是更简洁吗?文中这么写你能体会到什么?
(大屏幕出示句子对比: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生1:这样写更能表现出时间之长。
生2:这样写更能表现出挖掘过程艰难。
生3:父亲挖了8小时,没看到孩子;他挖了12小时,没看到孩子,他就不停歇地挖,能看出他的坚定不放弃。
师:(声音哽咽,流下了眼泪)孩子们,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一次我的老母亲病了住院做手术,看着母亲的手术车被推进了手术室,1个小时过去了,1个半小时过去了,2个小时过去了,母亲还没有推出来。我们姐妹几个都坐不住了。你听出了老师的怎样的心情?
生1:你为母亲焦急担心。
生2:你害怕母亲有个三长两短。
生2:母子连心,那是生你养你的母亲,那是你对母亲的爱!
师:这些情感,因为有了这样的表达就更深刻了。你有过等待的体验吗?能不能说一个句子。(生思考片刻)
生1:有一次母亲下夜班没回家,我给我打电话没接。10分钟后打过去没人接听,20分钟打过去没人接听,我都急得哭起来。
生2:妈妈出差了,3天过去了没回来,5天过去了没回来,一周过去了还没回来。我想她都想疯了。
生3:我爸爸腰椎间盘做手术。我和妈妈在手术室门前等,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出来,2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出来,3个小时过去了还没见爸爸的影子……(学生哭得说不出话来)
师:同学们,这里面不仅是时间长、过程艰难、不放弃,更多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啊。请你们带着刚才的体验,再来读读这句话。
通过将生活实际中的教学资源,等待母亲手术中的焦急心理的感受适时、恰当引入,学生的情感与教师和谐共振,很好地帮助学生领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得一次比一次深沉直至背诵,父亲大山一样的形象在朗读中不断明朗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爱的领悟也水到渠成。
教学设计得意得言又得法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满足于文本意义的获取,忽略了对文本语言的获取。学习一篇课文,相当于了解了一个故事,只记得文中的人或事,未曾留意形成文章的语言材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每一个语文老师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语文意识”,既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文本内容),又要关注怎样写的(话语形式),做到得意不忘言。教师应让语文教学回归“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言语表达为重点,理解和表达并重”的学科本真上来,让学生既得意(理解思想内容),又得言(关注语言形式),贵得法(习得方法和能力)。
执教《枫叶如丹》一课,笔者根据这篇散文的结构特点,匠心独运地实行变序教学,从文中叙述的具体事件切入,及至重难点处再自然地引入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易于排除学生因缺少生活阅历带来的理解障碍,使他们获得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同时实现了对相关语言文字的深度学习。
“课后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妙招。教学结束,教师可以和不同层次的孩子交流课堂的收获和感受。倾听他们最真实的体验,从而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更从容地投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之中。
情智交融打造润泽生命的课堂
人们常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把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字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智慧架构变得鲜活,变得富有生命张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找到学生兴趣的生发点,巧妙地诱导激发,让学生学得尽兴、学得开心、学得有趣有益。这样的课堂就会流光溢彩,就会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就会有创造力,有生命力。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胸有成竹地在课堂上教学,在使学生得到一生受用的能力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教育创造带来的满足——“师和生的神交”!
镜头一:弯下腰
围绕重点句段圈划批注是阅读教学很重要的环节,每当这个时候,笔者便开始巡视,走到学生中间,弯下腰,低下头,微笑着,指点着,更多的关注着那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孩子。因为,没有绝对的差生,只有做教师的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镜头二:故事开讲了
“孩子们,想不想听老师童年的故事?”笔者的课堂不拘形式,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来一段小插曲。看似随心所欲,实则都是有备而来。学习《小桥流水人家》,就给学生讲自己的童年,讲放学后拿着窝窝头、挎着篮子去田野里挖野菜的情景;讲钻进果园偷摘苹果被看林人发现追逐的心惊胆战。学生听得一阵阵唏嘘短叹。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就给孩子讲贫穷年代母亲对我关爱的点点滴滴,孩子听得泪光闪闪。实际上,这都是运用课文的范例给孩子“说”作文听。
的确,笔者的语文课,每个环节的设计,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具,凝聚了情感与智慧,展示出语文的厚重与美丽,彰显了语文本身的魅力。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赏识、尊重、鼓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沐浴阳光雨露,舒畅自由地生长,让每堂课都能聆听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师生的每次相遇都成为美丽。
多年来,笔者充满激情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了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获得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幸福感。课堂,因激情而熠熠生辉;人生,因激情而分外美丽。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