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曼施纳赛尔每天至少收集处理1200吨垃圾,数量占到了全城垃圾的90%,而政府部门却无需为此花一分錢。
从7岁起,奈比尔就跟着父亲从事塑料回收、加工的工作。他时常与艾德姆一起进城,在开罗街头固定的垃圾桶、垃圾站捡拾可回收的塑料。
艺术家eL Seed留下的涂鸦,从莫卡塔姆山某个特定的角度看去,会清晰地显现出一句阿拉伯文字:“若想清楚地看见阳光,你必须首先擦亮双眼。”
对于开罗市政府来说,曼施纳赛尔贫民窟是一个不愿看到又无法完全舍弃的存在。这片不算太大的土地上居住着50万人,几乎都是极度贫困、被边缘化的市民。他们用最原始的垃圾回收方式维护着开罗市容的整洁,也维持着自家的生计。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曼施纳赛尔逐渐变成了一座垃圾之城。这里的房屋结构质量极差,没有安全保障,而且没有充足的卫生、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甚至没有足够的安全饮用水。若非亲眼目睹,很难想象,将全开罗的垃圾堆积在曼施纳赛尔是怎样的景象……
垃圾回收梦拾荒者简单的生活诉求
曼施纳赛尔的清晨比开罗其他地方来得更早。天不亮,进城收集垃圾的人们便三三两两地赶着驴车,或开着小货车向开罗市区进发,年轻的艾德姆就是拾荒大军中的一员。他低着头,拎着空荡荡的大麻袋,匆匆进入繁华市区里的富人居住区,将装袋丢弃的垃圾塞进麻袋。一圈下来,大麻袋已经变得鼓鼓囊囊。
天刚透亮的时候,他就驾着小山一样的小货车回到曼施纳赛尔,母亲和妹妹已经做好准备,要将垃圾进行初步分类:食物残渣看似没用,却是喂猪的好材料;各种纸张、木块挑出来单独放置,出售给当地专门回收加工纸张的人;塑料、玻璃、金属罐更是垃圾中的好东西……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捡到几件半新不旧的衣服、一张还算不错的桌子,甚至一整套被有钱人丢弃不用的餐具……在母亲和妹妹忙于分拣垃圾的时候,艾德姆还可以再跑一趟市区。
艾德姆的家在狭窄的小巷里,地面这一层堆满了拾荒来的垃圾,晚上,破旧的小货车也停在这里。没有栏杆的水泥楼梯通向二楼,那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用捡来的衣服裁剪拼接而成的布帘将房子分成两边,母亲和妹妹住里面,艾德姆住的那一边同时也是厨房和饭厅。屋子的内墙没有任何装饰,随意地裸露着红砖和水泥块。艾德姆的母亲告诉他,水泥红砖砌的房子,是父亲留下的最好的遗产,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住的还是用罐头搭起来的“房子”。直到上世纪70年代前后,曼施纳赛尔的永久性建筑总共也不到10座,大部分“住宅”都是拾荒者在捡到的垃圾中挑选出有用的东西,勉强搭建的栖身之所。
住在隔壁的奈比尔是艾德姆的好朋友,与艾德姆一样,他从事的工作也与垃圾回收相关。从7岁起,奈比尔就跟着父亲从事塑料回收、加工的工作。他时常与艾德姆一起进城,在开罗街头固定的垃圾桶、垃圾站捡拾可回收的塑料。饮料瓶、食品包装袋、废弃的塑料玩具乃至各种塑料袋、塑料膜,哪怕就手指大小的小块也不放过。这些挑拣出来的塑料运回曼施纳赛尔后,会被切成小碎块,在专门的机器里熔化成块后出售。
曼施纳赛尔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为改善社区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将基础教育与生产、增加收入结合起来,促使当地居民转变观念,提高废品管理水平,逐步改变周边环境;在中心垃圾场边上设立了3个卫生站,以此来保护这些长时间接触垃圾的人们免受病菌干扰;还在社区里建设了两所学校,教授孩子们识字、计算等基础知识;此外,他们还经常开展临时的专业技术培训,教会居民如何进行废品回收、垃圾分类、使用垃圾处理机器等技能。为了保证训练效果,工作人员还会对培训后的成果进行跟踪调查。
由于政府和社区的帮扶,那些在社区学校受过基础教育的青少年,与长辈已截然不同。居室虽然简陋,但那些致命的垃圾已经被清除出房间,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垃圾回收作坊也建立起来,许多家庭还安装了处理回收垃圾的机器和织布机。为了方便他们工作,那些住在开罗的富人和中产阶级在丢弃垃圾的时候,也预先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这些经过简单分类的垃圾在运回曼施纳赛尔后,不再囫囵吞枣地塞进每家每户的房子,而是先送往中心垃圾场,分类之后再进入家庭作坊,进行下一步处理。
来自巴黎的艺术家eL Seed以“书法涂鸦”(以文字为涂鸦内容)闻名全球。初到曼施纳赛尔,这里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填埋场,为了给这个对粗鄙肮脏习以为常的社区带来美的东西,他深入调研,并登上莫卡塔姆山俯瞰整个社区,构思自己的杰作。最终,他在共50座简陋建筑的外墙上留下了涂鸦。随意看去,这些壁画由一些橙色、蓝色和白色的漩涡构成,但如果从莫卡塔姆山某个特定的角度看去,就可以清晰看见隐藏在壁画中的阿拉伯文字:“若想清楚地看见阳光,你必须首先擦亮双眼。”
从7岁起,奈比尔就跟着父亲从事塑料回收、加工的工作。他时常与艾德姆一起进城,在开罗街头固定的垃圾桶、垃圾站捡拾可回收的塑料。
艺术家eL Seed留下的涂鸦,从莫卡塔姆山某个特定的角度看去,会清晰地显现出一句阿拉伯文字:“若想清楚地看见阳光,你必须首先擦亮双眼。”
对于开罗市政府来说,曼施纳赛尔贫民窟是一个不愿看到又无法完全舍弃的存在。这片不算太大的土地上居住着50万人,几乎都是极度贫困、被边缘化的市民。他们用最原始的垃圾回收方式维护着开罗市容的整洁,也维持着自家的生计。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曼施纳赛尔逐渐变成了一座垃圾之城。这里的房屋结构质量极差,没有安全保障,而且没有充足的卫生、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甚至没有足够的安全饮用水。若非亲眼目睹,很难想象,将全开罗的垃圾堆积在曼施纳赛尔是怎样的景象……
垃圾回收梦拾荒者简单的生活诉求
曼施纳赛尔的清晨比开罗其他地方来得更早。天不亮,进城收集垃圾的人们便三三两两地赶着驴车,或开着小货车向开罗市区进发,年轻的艾德姆就是拾荒大军中的一员。他低着头,拎着空荡荡的大麻袋,匆匆进入繁华市区里的富人居住区,将装袋丢弃的垃圾塞进麻袋。一圈下来,大麻袋已经变得鼓鼓囊囊。
天刚透亮的时候,他就驾着小山一样的小货车回到曼施纳赛尔,母亲和妹妹已经做好准备,要将垃圾进行初步分类:食物残渣看似没用,却是喂猪的好材料;各种纸张、木块挑出来单独放置,出售给当地专门回收加工纸张的人;塑料、玻璃、金属罐更是垃圾中的好东西……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捡到几件半新不旧的衣服、一张还算不错的桌子,甚至一整套被有钱人丢弃不用的餐具……在母亲和妹妹忙于分拣垃圾的时候,艾德姆还可以再跑一趟市区。
艾德姆的家在狭窄的小巷里,地面这一层堆满了拾荒来的垃圾,晚上,破旧的小货车也停在这里。没有栏杆的水泥楼梯通向二楼,那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用捡来的衣服裁剪拼接而成的布帘将房子分成两边,母亲和妹妹住里面,艾德姆住的那一边同时也是厨房和饭厅。屋子的内墙没有任何装饰,随意地裸露着红砖和水泥块。艾德姆的母亲告诉他,水泥红砖砌的房子,是父亲留下的最好的遗产,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住的还是用罐头搭起来的“房子”。直到上世纪70年代前后,曼施纳赛尔的永久性建筑总共也不到10座,大部分“住宅”都是拾荒者在捡到的垃圾中挑选出有用的东西,勉强搭建的栖身之所。
住在隔壁的奈比尔是艾德姆的好朋友,与艾德姆一样,他从事的工作也与垃圾回收相关。从7岁起,奈比尔就跟着父亲从事塑料回收、加工的工作。他时常与艾德姆一起进城,在开罗街头固定的垃圾桶、垃圾站捡拾可回收的塑料。饮料瓶、食品包装袋、废弃的塑料玩具乃至各种塑料袋、塑料膜,哪怕就手指大小的小块也不放过。这些挑拣出来的塑料运回曼施纳赛尔后,会被切成小碎块,在专门的机器里熔化成块后出售。
曼施纳赛尔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为改善社区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将基础教育与生产、增加收入结合起来,促使当地居民转变观念,提高废品管理水平,逐步改变周边环境;在中心垃圾场边上设立了3个卫生站,以此来保护这些长时间接触垃圾的人们免受病菌干扰;还在社区里建设了两所学校,教授孩子们识字、计算等基础知识;此外,他们还经常开展临时的专业技术培训,教会居民如何进行废品回收、垃圾分类、使用垃圾处理机器等技能。为了保证训练效果,工作人员还会对培训后的成果进行跟踪调查。
由于政府和社区的帮扶,那些在社区学校受过基础教育的青少年,与长辈已截然不同。居室虽然简陋,但那些致命的垃圾已经被清除出房间,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垃圾回收作坊也建立起来,许多家庭还安装了处理回收垃圾的机器和织布机。为了方便他们工作,那些住在开罗的富人和中产阶级在丢弃垃圾的时候,也预先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这些经过简单分类的垃圾在运回曼施纳赛尔后,不再囫囵吞枣地塞进每家每户的房子,而是先送往中心垃圾场,分类之后再进入家庭作坊,进行下一步处理。
来自巴黎的艺术家eL Seed以“书法涂鸦”(以文字为涂鸦内容)闻名全球。初到曼施纳赛尔,这里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填埋场,为了给这个对粗鄙肮脏习以为常的社区带来美的东西,他深入调研,并登上莫卡塔姆山俯瞰整个社区,构思自己的杰作。最终,他在共50座简陋建筑的外墙上留下了涂鸦。随意看去,这些壁画由一些橙色、蓝色和白色的漩涡构成,但如果从莫卡塔姆山某个特定的角度看去,就可以清晰看见隐藏在壁画中的阿拉伯文字:“若想清楚地看见阳光,你必须首先擦亮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