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中思想感情的把握

来源 :黑龙江教育(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y61032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的诗歌阅读面窄,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在诗歌阅渎中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也就很难准确把握理解。再加之学生本身的阅读习惯不是很好,往往断章取义,急躁毛糙,浮于表面,不懂迁移,诗歌思想的解读似乎高不可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近日,侯伯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做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厅机关及有关单位的同志、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共1100余人聆听报告。侯伯宇同志生前系西北大
高尔基曾经说过:“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命运。”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于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不但没有排斥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给传统的学习习惯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要求。当我们认识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创新实践是学生
去年某教育刊物曾刊发《一道估算题教学引发的思考》一文,读后我陷入了再思考.那位老师对课标中指出的要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自觉估算的习
如今,数学课堂还存在诸多不和谐现象:语言不和谐——学生在“温和的暴力”下成为“默默的听众”;行为不和谐——学生在教师的任意摆布下成了“器物”;思想不和谐——学生在教师的“悉心调教”下成为“小写的人”;学习不和谐——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加工下成为“知识的容器”。  那么,数学课堂究竟该如何构建“和谐的学与教关系”呢?    一、让教师带着“生本和发展”的理念走进数学课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