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身体运动是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共同的表现形式。大众对两者认知上的模糊化、形式上的同质化现象突出,因而为厘清体育有何特殊的使命与价值是当前急需解决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法对强化劳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进行认知与反思,同时构建身体运动的归属机理。研究认为:1)体育承载着增进个体强健体魄的物质基石、维系学生完全人格的物质保障、培养时代“新”人物质支撑的特殊育人使命。2)体育发挥着助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辅助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树立科学体育价值观念的特殊育人价值。
关键词:
劳动教育;身体运动;学校体育;体育使命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21.03.02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继《意见》发布后,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并指出“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并纳入学生日常管理”[2]。《意见》《纲要》相继出台后,社会大众对劳动教育认知存在偏差,将其内涵模糊化、形式同质化,更有甚者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体育。而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实现了五育并举的内在统一性,成为加强学校教育的实践逻辑[3]。“强体”是劳动教育内在特征与外在价值的有机统一,赋予一定人本价值与历史意义的社会实践,其主要体现在身体运动[4]。司空见惯,在倡导“五育”的今天,在强化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在变向地削弱体育的作用?通俗地讲:农民群体在田间地里劳作生产与老年群体在公园里跳广场舞、打太极拳、舞绳等是否都能称之为体育运动亦或劳动。固然,厘清两者的界限与关系,旨在强化劳动教育的常态下,推动体育教育的稳步发展,展现体育特殊的使命与价值。
1 认知:劳动教育、体育教育及其关系
1.1 劳动教育劳动形式来源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分工,劳动是人的体力与脑力共同作用的活动过程,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形象地将复杂的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不仅仅创造了人类社会、社会关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且还助力人类的解放,思想观念的转化,以及科学认识的提升。劳动教育包含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涵养与劳动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涵养丰富、重若丘山的概念范畴,是透视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有效教化工具[3-4]。因此,劳动有其特定的教化作用。劳动教育是文化精神外在表现的升华,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是抽象出来的教育概念,不能简单地把劳动教育看成是“劳动”。
1.2 体育教育体育起源于教育说、军事说、宗教说、生理说、心理说、需要说、“性”起源说、“技术”起源论等,在众说纷纭的起源学说中,劳动起源学说仍然占据主流的地位[5]。然而,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劳动首当其冲地成为体育起源的决定性因素,以至于从开始“质态模糊”文化到“学科形态的蜕变过程[6]。从而在特殊的环境中造就了以生存为主要目的跑、跳、投、攀登等动作形态,同时也孕育了体育技术的基础动作形态。由此“体育”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是一种结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劳动过程是体育活动的来源之一,并且从以生存为需要的体力劳动中逐渐派生、分离、演化、发展而来。体育分属2种形式即:广义的体育,也称体育运动,是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的结晶;狭义的体育,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由此形成一个多目標、多形态、有层次的概念体系。
1.3 劳育与体育的关系《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 [2]。即:1)日常生活性劳动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劳动,如个人卫生、扫地、刷碗等等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生产劳动教育主要在专门的工作岗位、特定的工厂进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3)服务性劳动主要是由学校组织的义务性、服务性劳动。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形态、有层次的概念体系,针对专业运动员可归类为竞技体育、社会大众群体可归类为休闲体育、学生群体可归类为学校体育。鉴于此,笔者将身体运动做出分类(如图1所示),即职业的、家庭的、学校的、休闲的、竞技的5大类。而职业的、家庭的、学校的亦可分属为劳动教育领域;同时竞技的、休闲的、学校的亦可分属为体育教育。固然“学校的”身体运动是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两者的“交集”范畴,有着共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两者有内在本质区别,首先体育以项目、手段以及肢体运动发展学生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自然与社会、改造自身。而劳育通过肢体运动、机能系统来适应自然、改造社会。再者劳育在形态上与体育酷为相似,体育运动以全身多个肌肉群相互协调作用,共同促进身体机能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劳育以单一肌肉群做功,表现出单一性、片面性,违背身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特点。学校教育在强化劳动教育的同时,劳动教育与体育都含射出身体运动的外在表现。综上所述,两者既有内在本质区别又有外在形式关联,在教育体系中派生、分属为劳动教育和体育两个不同的领域。鉴于此,在强调劳育常态化下,体育应厘清其界限与关系,维护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同时反思其特殊育人使命与价值。
2 反思:体育文化的特殊育人使命
2.1 个体层面,增进个体强健体魄的物质基石毋庸置疑,体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特殊的“产物”,而学校体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维持社会文化知识、间接经验输出的物质保障,是学生体质健康的物质基础。1917年,毛泽东所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核心思想“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7]诠释了文化、精神、体魄的重要性,精神是个体的灵魂,体魄是个体的基石。因而强身健体是体育育人价值的体现,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构建系统的、有序的生长发育、强健体魄长效机制的物质基石。换言之,由于体育教育独特的教化作用,从而构建科学、全面、系统、有序的认知结构体系,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有序促进人类体魄的强健,健康观念的树立。 2.2 学校层面,维系学生完全人格的物质保障学校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教育撑起人类未来的一片蓝天。自诞生学校以来,其就成为教育的载体。“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是我国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诚然,现代教育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科学性、发展性,但学校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要载体。因而要以知识为导向,健康体质为基础,学习能力为依据,助力于完全人格的培养。诠释人格的培养离不开体育,体育助力学生思想品格的健全,助力学习能力的增强,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学生没有一个健全的灵魂、完全的人格以及自身健康的体质作为人格的物质保障,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满的人,完全人格也只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
2.3 社会层面,培养时代“新”人的物质支撑新时代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学校体育应有新的历史担当[8]。社会的发展推动教育进步,教育的进步助力“新”社会的形成,“新”社会需要“新”人作为物质支撑。体育推动着“新”社会的发展,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在此期间体育秉承为社会培养时代“新”人的特殊育人使命。时代更迭,社会所需人才呈现复合型,而单一型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表露出逐渐衰弱的态势,展现出与时代发展不相匹配的暂时性、片面性,而体育的基因中蕴含着培养时代“新”人的DNA,是其物质支撑,体育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展现出其独特的使命。
3 反思:体育文化的特殊育人价值
3.1 立足本位价值,助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质健康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儿童肥胖、老年人群“富贵”病的强势来袭,无不显现着体育本位价值的缺失所导致的相关性。追根溯源,学生体质问题主要呈现在忽略体育的本位价值。体育具有本质功能、本位价值、衍生功能和衍生价值,“增强体质健康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是功能的体现,增强体质健康从而是体育的本位价值” [9]。体育育人的基本价值,即体育的本位价值,呈现出根本性、基础性的特征。它区别于劳育的价值,即学习、掌握劳动技能。然而,体育具有助力学生身体本位健康的提升,促进身体有序的发育,增进健康体质的形成,兼顾“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的价值统一。因此,基于本位价值,以身体为主线,以健康为基础,助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优化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从而强化国民身体素质,助力全民健身的发展,推动体育强国的建设。
3.2 延展关联价值,辅助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体育价值是多元的,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出价值的多样性、关联性。基于劳动教育中,体育不仅仅具有增强体质健康的本位价值,并延展出辅助学生综合素养强化的关联价值。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和体育需求,多领域、多学科渗透终身体育意识,紧跟终身体育理念,发展奠定坚实的终身体育行为基础[10]。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是现代化教学理念中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是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外在联系,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内在价值。体育在其健全学生思想品格,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教化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积极的特殊价值。例如从社会角度切入,体育是最接近现实社会,是一个小写的“社会”,从而为育人环境造就了一个“微”社会。因此,体育在其特殊育人环境中,通过特殊的手段形式、适宜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强化。
3.3 重视现实价值,树立科学体育价值观念体育回应时代的挑战,担当着时代育人的使命。重视现实体育价值是学生体质之坚实基础,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之强大力量。体育科学观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体育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用科学指导实践的过程。辩证地看待体育学科,通过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及知识,达到以体育人,健全人格,增强体质健康,培养终生体育思想,以及树立科学体育价值观念。因此,科学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现实价值的完美展示,是学生身体强健的思想基础,是学生系统学习能力的思想保障,是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想源泉,同时也是培养完全人格,强化教育体系的人文底蕴。
4 结语强化劳动教育常态化下,社会大众对劳育存在认知上的模糊化,与体育外在形式的同质化,有必要对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认知,厘清其两者的界限与关系。固然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共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体育”特定的教化作用相较于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使命与价值。从而反思其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保持体育的特殊“站位”,以展现增进个体强健体魄的物质基石,维系学生完全人格的物质保障,培养时代“新”人的物质支撑的特殊育人使命;切实践行体育的本位价值,延展关联价值,重视现实价值的担当。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l.
[2]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15].http://www.moe.
gov.
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7/t20200715_472806.html.
[3] 李丹.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审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56-62.
[4] 任志锋.以体力劳动为主加强劳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8):61-66.
[5] 刘桂海.体育,如何而来:一个文明史观的考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32-40 45.
[6] 赵永林.论体育形态演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115-118.
[7]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刘欣然,王健.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使命——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5):1-12.
[9] 湯利军,潘绍伟,王建民,戴祖民.浅析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从体育功能角度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8(2):45-47.
[10] 薛成博.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与培育的实证研究[J].武术研究,2019,4(12):151-153.
关键词:
劳动教育;身体运动;学校体育;体育使命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21.03.02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继《意见》发布后,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并指出“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并纳入学生日常管理”[2]。《意见》《纲要》相继出台后,社会大众对劳动教育认知存在偏差,将其内涵模糊化、形式同质化,更有甚者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体育。而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实现了五育并举的内在统一性,成为加强学校教育的实践逻辑[3]。“强体”是劳动教育内在特征与外在价值的有机统一,赋予一定人本价值与历史意义的社会实践,其主要体现在身体运动[4]。司空见惯,在倡导“五育”的今天,在强化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在变向地削弱体育的作用?通俗地讲:农民群体在田间地里劳作生产与老年群体在公园里跳广场舞、打太极拳、舞绳等是否都能称之为体育运动亦或劳动。固然,厘清两者的界限与关系,旨在强化劳动教育的常态下,推动体育教育的稳步发展,展现体育特殊的使命与价值。
1 认知:劳动教育、体育教育及其关系
1.1 劳动教育劳动形式来源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分工,劳动是人的体力与脑力共同作用的活动过程,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形象地将复杂的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不仅仅创造了人类社会、社会关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且还助力人类的解放,思想观念的转化,以及科学认识的提升。劳动教育包含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涵养与劳动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涵养丰富、重若丘山的概念范畴,是透视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有效教化工具[3-4]。因此,劳动有其特定的教化作用。劳动教育是文化精神外在表现的升华,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是抽象出来的教育概念,不能简单地把劳动教育看成是“劳动”。
1.2 体育教育体育起源于教育说、军事说、宗教说、生理说、心理说、需要说、“性”起源说、“技术”起源论等,在众说纷纭的起源学说中,劳动起源学说仍然占据主流的地位[5]。然而,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劳动首当其冲地成为体育起源的决定性因素,以至于从开始“质态模糊”文化到“学科形态的蜕变过程[6]。从而在特殊的环境中造就了以生存为主要目的跑、跳、投、攀登等动作形态,同时也孕育了体育技术的基础动作形态。由此“体育”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是一种结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劳动过程是体育活动的来源之一,并且从以生存为需要的体力劳动中逐渐派生、分离、演化、发展而来。体育分属2种形式即:广义的体育,也称体育运动,是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的结晶;狭义的体育,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由此形成一个多目標、多形态、有层次的概念体系。
1.3 劳育与体育的关系《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 [2]。即:1)日常生活性劳动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劳动,如个人卫生、扫地、刷碗等等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生产劳动教育主要在专门的工作岗位、特定的工厂进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3)服务性劳动主要是由学校组织的义务性、服务性劳动。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形态、有层次的概念体系,针对专业运动员可归类为竞技体育、社会大众群体可归类为休闲体育、学生群体可归类为学校体育。鉴于此,笔者将身体运动做出分类(如图1所示),即职业的、家庭的、学校的、休闲的、竞技的5大类。而职业的、家庭的、学校的亦可分属为劳动教育领域;同时竞技的、休闲的、学校的亦可分属为体育教育。固然“学校的”身体运动是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两者的“交集”范畴,有着共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两者有内在本质区别,首先体育以项目、手段以及肢体运动发展学生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自然与社会、改造自身。而劳育通过肢体运动、机能系统来适应自然、改造社会。再者劳育在形态上与体育酷为相似,体育运动以全身多个肌肉群相互协调作用,共同促进身体机能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劳育以单一肌肉群做功,表现出单一性、片面性,违背身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特点。学校教育在强化劳动教育的同时,劳动教育与体育都含射出身体运动的外在表现。综上所述,两者既有内在本质区别又有外在形式关联,在教育体系中派生、分属为劳动教育和体育两个不同的领域。鉴于此,在强调劳育常态化下,体育应厘清其界限与关系,维护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同时反思其特殊育人使命与价值。
2 反思:体育文化的特殊育人使命
2.1 个体层面,增进个体强健体魄的物质基石毋庸置疑,体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特殊的“产物”,而学校体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维持社会文化知识、间接经验输出的物质保障,是学生体质健康的物质基础。1917年,毛泽东所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核心思想“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7]诠释了文化、精神、体魄的重要性,精神是个体的灵魂,体魄是个体的基石。因而强身健体是体育育人价值的体现,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构建系统的、有序的生长发育、强健体魄长效机制的物质基石。换言之,由于体育教育独特的教化作用,从而构建科学、全面、系统、有序的认知结构体系,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有序促进人类体魄的强健,健康观念的树立。 2.2 学校层面,维系学生完全人格的物质保障学校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教育撑起人类未来的一片蓝天。自诞生学校以来,其就成为教育的载体。“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是我国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诚然,现代教育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科学性、发展性,但学校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要载体。因而要以知识为导向,健康体质为基础,学习能力为依据,助力于完全人格的培养。诠释人格的培养离不开体育,体育助力学生思想品格的健全,助力学习能力的增强,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学生没有一个健全的灵魂、完全的人格以及自身健康的体质作为人格的物质保障,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满的人,完全人格也只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
2.3 社会层面,培养时代“新”人的物质支撑新时代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学校体育应有新的历史担当[8]。社会的发展推动教育进步,教育的进步助力“新”社会的形成,“新”社会需要“新”人作为物质支撑。体育推动着“新”社会的发展,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在此期间体育秉承为社会培养时代“新”人的特殊育人使命。时代更迭,社会所需人才呈现复合型,而单一型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表露出逐渐衰弱的态势,展现出与时代发展不相匹配的暂时性、片面性,而体育的基因中蕴含着培养时代“新”人的DNA,是其物质支撑,体育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展现出其独特的使命。
3 反思:体育文化的特殊育人价值
3.1 立足本位价值,助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质健康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儿童肥胖、老年人群“富贵”病的强势来袭,无不显现着体育本位价值的缺失所导致的相关性。追根溯源,学生体质问题主要呈现在忽略体育的本位价值。体育具有本质功能、本位价值、衍生功能和衍生价值,“增强体质健康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是功能的体现,增强体质健康从而是体育的本位价值” [9]。体育育人的基本价值,即体育的本位价值,呈现出根本性、基础性的特征。它区别于劳育的价值,即学习、掌握劳动技能。然而,体育具有助力学生身体本位健康的提升,促进身体有序的发育,增进健康体质的形成,兼顾“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的价值统一。因此,基于本位价值,以身体为主线,以健康为基础,助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优化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从而强化国民身体素质,助力全民健身的发展,推动体育强国的建设。
3.2 延展关联价值,辅助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体育价值是多元的,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出价值的多样性、关联性。基于劳动教育中,体育不仅仅具有增强体质健康的本位价值,并延展出辅助学生综合素养强化的关联价值。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和体育需求,多领域、多学科渗透终身体育意识,紧跟终身体育理念,发展奠定坚实的终身体育行为基础[10]。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是现代化教学理念中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是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外在联系,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内在价值。体育在其健全学生思想品格,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教化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积极的特殊价值。例如从社会角度切入,体育是最接近现实社会,是一个小写的“社会”,从而为育人环境造就了一个“微”社会。因此,体育在其特殊育人环境中,通过特殊的手段形式、适宜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强化。
3.3 重视现实价值,树立科学体育价值观念体育回应时代的挑战,担当着时代育人的使命。重视现实体育价值是学生体质之坚实基础,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之强大力量。体育科学观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体育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用科学指导实践的过程。辩证地看待体育学科,通过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及知识,达到以体育人,健全人格,增强体质健康,培养终生体育思想,以及树立科学体育价值观念。因此,科学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现实价值的完美展示,是学生身体强健的思想基础,是学生系统学习能力的思想保障,是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想源泉,同时也是培养完全人格,强化教育体系的人文底蕴。
4 结语强化劳动教育常态化下,社会大众对劳育存在认知上的模糊化,与体育外在形式的同质化,有必要对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认知,厘清其两者的界限与关系。固然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共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体育”特定的教化作用相较于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使命与价值。从而反思其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保持体育的特殊“站位”,以展现增进个体强健体魄的物质基石,维系学生完全人格的物质保障,培养时代“新”人的物质支撑的特殊育人使命;切实践行体育的本位价值,延展关联价值,重视现实价值的担当。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l.
[2]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15].http://www.moe.
gov.
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7/t20200715_472806.html.
[3] 李丹.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审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56-62.
[4] 任志锋.以体力劳动为主加强劳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8):61-66.
[5] 刘桂海.体育,如何而来:一个文明史观的考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32-40 45.
[6] 赵永林.论体育形态演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115-118.
[7]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刘欣然,王健.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使命——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5):1-12.
[9] 湯利军,潘绍伟,王建民,戴祖民.浅析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从体育功能角度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8(2):45-47.
[10] 薛成博.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与培育的实证研究[J].武术研究,2019,4(1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