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远离海洋和高山环抱的综合地理因素影响下,新疆总体上属于典型的干旱气候,“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是新疆的写照。在新疆,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
水是生命之源。新疆有着较为丰富的水土资’源,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水利工程。
新疆和平解放前夕,全疆只有3座不完整的水库,由于水利工程基本空白。以致洪旱交替,灾害频繁,人民生活贫困。1600多条引水渠全部是土渠,农田灌溉面积仅1600多万亩。
自治区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新疆大摘水利建设,巩吲井大大拓展了绿洲面积。在水利建设的有力保障下,新疆的工农业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部开发,水利先行
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有这样一组数据证实了西部开发战略对新疆水利的极大促进。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十年间,新疆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25亿元,是前50年的5倍。
目前,全疆地方系统建成水库450座,总库容103.06亿立方米。建成配套机电井4.3万眼,灌溉渠道总长达到35万公里,其中防渗渠道占37%;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520多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7111,3万亩,建成34处大型灌区。全疆“供水到户”面积占农田灌溉面积的85%,受益人口700多万。
迅猛发展的水利建设为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有利的条件。60年来,全疆累计建成防洪堤6 491.04公里。1998年以来,为确保防洪抗旱灌溉用水安全,相继完成了9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使下游240万人和1200多万亩耕地免受洪水灾害。防洪抗旱工程不断完善,有效降低了洪旱灾害损失,切实增强了农业灌溉水平和综合抗灾能力。
饮水思源,感念党恩
数百年来,为乡村的蓄水设施,“涝坝”在新疆乡村随处可见。夏季河水被存在土坑中,需要的时候挑水回家过滤或沉淀后使用。由于长时间储存,加上人畜共饮,涝坝水污染非常严重。由于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
和田县就是新疆改水工程的典型。由于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这里的农民长期喝高氟低碘的涝坝水,许多人患上了“大脖子病”(碘缺乏病)。1994年8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围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到和田视察,看到多数农民仍在饮用蓄着河水雨水的涝坝水时,心情极为沉重,指出“和田穷在水上,病也在水上”。返回北京后,李瑞环向党中央、国务院做了汇报,并率先为和田县打井改水工程稻款两万元。当年10月,全疆范围的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拉开了帷幕。
1995年10月1日。改水工作试点县和田县改水工程竣工,清冽甘甜、卫生清洁的幸福水流进千家万户,彻底结束了人畜同饮涝坝水的历史。
事实上,从1980年开始,新疆就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这项声势浩大的“德政”工程目前累计完成总投资44 66亿元,其中,仅2008年,新疆用于农牧区饮水工程建设的资金就达3亿元。建成水厂2742座,打机电井3 393眼,建成水塔1021座,调蓄水池1624座,铺设管道8 7万公里,使871万农村人口达到了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占全疆农村总人口的74%,各族农牧民亲切地将“改水工程”称为共产党给人民群众送来的“幸福水”。
精河县实施农牧区饮水工程后,全县7岁至16岁青少年氟斑牙患病率从1994年的25.6%下降为2008年2.2%,各类肠道性传染病2008年发病率比1996年下降84%。“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布扎克村的饮水思源纪念馆留言簿上,许多群众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句话。
从涝坝水到自来水,饮水的转变见证了新疆农牧民生活的变迁。
生态治水,人工引河
向塔里木河下游大规模输送生态用水,是该河治理史上的一个创举。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由于气候变化和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河道断流、湖泊干涸,严重制约着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2001年“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打响了我区生态建设的攻坚战。
总投资107亿元的塔里术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全面实施以来,我区先后9次实施了从博斯腾湖和塔河上游向塔河下游生态输水,结束了塔里木河下游河道连续断流近30年的历史,使那里的生态环境重现生机。
这是迄今为止我区最大的生态水利建设项目。
9年后的今天,数据显示,塔河下游沿河两侧地下水位已由治理前的8米至12米升高到4.13米。达到了乔灌木正常生长的水位,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大面积胡杨得到修复和保护,许多胡杨还出现了“二次出叶”的特异现象。枯木逢春,野兽重现,沙地面积减少50万亩,大大降低了塔克拉玛干和库木塔格两大沙漠合拢的风险。
克拉玛依河同样堪称伟大。
克拉玛依是石油人用双手在戈壁荒滩建起的一座石油新城。他们不仅建了一座城,还以3万多人力苦战4年。用汗水和生命换来了一条意义非凡的人工河。
克拉玛依本是一座严重缺水的城市。为了解决油田用水问题,克拉玛依人可谓殚精竭虑,使劲招数。驼载车拉水供应不上,就建造输水管线输水,输水管线仍难满足,就修渠引水,开发地下水,修建水库,使石油产量从零起步,年年大幅度递增,成为年产千万吨的大油田。但水仍然制约着油城的发展。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克拉玛依人终于狠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水的困扰,全市各行各业总动员,组成18支水利大军。引来拥有4亿立方流量的一条河,彻底改变了水的困扰。
克拉玛依河给这个资源型城市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随着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农业面积将不断扩大,不久的将来,生态农业将成为克拉玛依经济支柱之一。
节水增效,享誉全国
干旱地区发展农业,节水栽培是必由之路。
过去我区农村水利设施严重老损,农民习惯“大水漫灌”,农业用水占到了水利工程供水总量的9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对水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实施农业节水工程迫在眉睫。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区以农业节水为核心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始了。
农业节水工程经过了从各种类型的渠道防渗到田间的标准沟畦灌,从地膜覆盖保墒到高标准的喷灌滴灌的发展变化历程,无论从建设方式、技术推广到管理模式、实际效益,都呈现出由量到质的飞跃。截至目前,全疆农村有35万公里灌溉渠道,节水灌溉面积达到总灌溉面积的44%,农业每年节约水量达10亿立方米以上。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加大农业节水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力度,经过10年改造,我区总面积达3538万亩的34个大型灌区灌溉工程老损率下降了15%。与此同时,我区相继对250座病险水库实行除险加固,仅1998年以来完成的92座水库,就使下游240万人1200万亩农田免受洪水灾害,为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前,全疆建成以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近2000万亩。我区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以面积之广、成本之低、速度之快、效益之好在全国首屈一指。
水是生命之源。新疆有着较为丰富的水土资’源,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水利工程。
新疆和平解放前夕,全疆只有3座不完整的水库,由于水利工程基本空白。以致洪旱交替,灾害频繁,人民生活贫困。1600多条引水渠全部是土渠,农田灌溉面积仅1600多万亩。
自治区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新疆大摘水利建设,巩吲井大大拓展了绿洲面积。在水利建设的有力保障下,新疆的工农业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部开发,水利先行
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有这样一组数据证实了西部开发战略对新疆水利的极大促进。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十年间,新疆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25亿元,是前50年的5倍。
目前,全疆地方系统建成水库450座,总库容103.06亿立方米。建成配套机电井4.3万眼,灌溉渠道总长达到35万公里,其中防渗渠道占37%;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520多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7111,3万亩,建成34处大型灌区。全疆“供水到户”面积占农田灌溉面积的85%,受益人口700多万。
迅猛发展的水利建设为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有利的条件。60年来,全疆累计建成防洪堤6 491.04公里。1998年以来,为确保防洪抗旱灌溉用水安全,相继完成了9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使下游240万人和1200多万亩耕地免受洪水灾害。防洪抗旱工程不断完善,有效降低了洪旱灾害损失,切实增强了农业灌溉水平和综合抗灾能力。
饮水思源,感念党恩
数百年来,为乡村的蓄水设施,“涝坝”在新疆乡村随处可见。夏季河水被存在土坑中,需要的时候挑水回家过滤或沉淀后使用。由于长时间储存,加上人畜共饮,涝坝水污染非常严重。由于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
和田县就是新疆改水工程的典型。由于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这里的农民长期喝高氟低碘的涝坝水,许多人患上了“大脖子病”(碘缺乏病)。1994年8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围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到和田视察,看到多数农民仍在饮用蓄着河水雨水的涝坝水时,心情极为沉重,指出“和田穷在水上,病也在水上”。返回北京后,李瑞环向党中央、国务院做了汇报,并率先为和田县打井改水工程稻款两万元。当年10月,全疆范围的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拉开了帷幕。
1995年10月1日。改水工作试点县和田县改水工程竣工,清冽甘甜、卫生清洁的幸福水流进千家万户,彻底结束了人畜同饮涝坝水的历史。
事实上,从1980年开始,新疆就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这项声势浩大的“德政”工程目前累计完成总投资44 66亿元,其中,仅2008年,新疆用于农牧区饮水工程建设的资金就达3亿元。建成水厂2742座,打机电井3 393眼,建成水塔1021座,调蓄水池1624座,铺设管道8 7万公里,使871万农村人口达到了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占全疆农村总人口的74%,各族农牧民亲切地将“改水工程”称为共产党给人民群众送来的“幸福水”。
精河县实施农牧区饮水工程后,全县7岁至16岁青少年氟斑牙患病率从1994年的25.6%下降为2008年2.2%,各类肠道性传染病2008年发病率比1996年下降84%。“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布扎克村的饮水思源纪念馆留言簿上,许多群众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句话。
从涝坝水到自来水,饮水的转变见证了新疆农牧民生活的变迁。
生态治水,人工引河
向塔里木河下游大规模输送生态用水,是该河治理史上的一个创举。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由于气候变化和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河道断流、湖泊干涸,严重制约着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2001年“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打响了我区生态建设的攻坚战。
总投资107亿元的塔里术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全面实施以来,我区先后9次实施了从博斯腾湖和塔河上游向塔河下游生态输水,结束了塔里木河下游河道连续断流近30年的历史,使那里的生态环境重现生机。
这是迄今为止我区最大的生态水利建设项目。
9年后的今天,数据显示,塔河下游沿河两侧地下水位已由治理前的8米至12米升高到4.13米。达到了乔灌木正常生长的水位,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大面积胡杨得到修复和保护,许多胡杨还出现了“二次出叶”的特异现象。枯木逢春,野兽重现,沙地面积减少50万亩,大大降低了塔克拉玛干和库木塔格两大沙漠合拢的风险。
克拉玛依河同样堪称伟大。
克拉玛依是石油人用双手在戈壁荒滩建起的一座石油新城。他们不仅建了一座城,还以3万多人力苦战4年。用汗水和生命换来了一条意义非凡的人工河。
克拉玛依本是一座严重缺水的城市。为了解决油田用水问题,克拉玛依人可谓殚精竭虑,使劲招数。驼载车拉水供应不上,就建造输水管线输水,输水管线仍难满足,就修渠引水,开发地下水,修建水库,使石油产量从零起步,年年大幅度递增,成为年产千万吨的大油田。但水仍然制约着油城的发展。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克拉玛依人终于狠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水的困扰,全市各行各业总动员,组成18支水利大军。引来拥有4亿立方流量的一条河,彻底改变了水的困扰。
克拉玛依河给这个资源型城市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随着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农业面积将不断扩大,不久的将来,生态农业将成为克拉玛依经济支柱之一。
节水增效,享誉全国
干旱地区发展农业,节水栽培是必由之路。
过去我区农村水利设施严重老损,农民习惯“大水漫灌”,农业用水占到了水利工程供水总量的9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对水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实施农业节水工程迫在眉睫。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区以农业节水为核心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始了。
农业节水工程经过了从各种类型的渠道防渗到田间的标准沟畦灌,从地膜覆盖保墒到高标准的喷灌滴灌的发展变化历程,无论从建设方式、技术推广到管理模式、实际效益,都呈现出由量到质的飞跃。截至目前,全疆农村有35万公里灌溉渠道,节水灌溉面积达到总灌溉面积的44%,农业每年节约水量达10亿立方米以上。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加大农业节水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力度,经过10年改造,我区总面积达3538万亩的34个大型灌区灌溉工程老损率下降了15%。与此同时,我区相继对250座病险水库实行除险加固,仅1998年以来完成的92座水库,就使下游240万人1200万亩农田免受洪水灾害,为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前,全疆建成以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近2000万亩。我区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以面积之广、成本之低、速度之快、效益之好在全国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