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结合视角下科普教育的治理逻辑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512355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启示着科普教育同样应从“科普管理”走向“科普治理”。在现代博物馆的教育转型中,馆校结合视角下的科普教育需要在课程项目的理念上体现“四性”、做到“五不”;在参与主体的考量上“六方”协同、博采众长;在专业人员的发展上探析路径、注入活力,从而厘清治理逻辑以便更好地凸显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价值和推动学校教育的实践化改革。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博老师研习会”项目为例,从项目理念、参与主体和专业人员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并以此为新时代馆校结合视角下的科普教育治理逻辑提供若干启示。
  关键词 博物馆 科普教育 治理逻辑
  0 引言
   科普教育作为科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它的价值与意义已经广为世人认可。其既是科技创新争取社会大众理解支持的需要,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培养“未来科学家”的现实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校外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新时代,如何有效提升科普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其为更多的人更好地接受,是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传统的科普活动在受到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限制的情况下,“为科普而科普”的科普教育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青少年学生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不能深刻领会到科普的价值和意义,因而真实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科普公益讲座等确实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科普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并不强,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科普的现实困境催生了科普教育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以实现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深层次融合为目的的馆校结合科普教育活动开始兴起,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1]。
   虽然博物馆、青少年学生和中小学都对馆校结合的科普教育抱有很大的期许,但现实情况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当前馆校结合的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理论研究却并不多见,规范化、科学化的馆校结合治理逻辑并未厘清。如果没有找到“望远镜”审视馆校结合的治理逻辑,而是简单用“显微镜”审视馆校结合活动的设计细节或直观效果,那么馆校结合活动的质量保障机制就很难建立,博物馆、青少年学生和中小学三方的期许就很难满足。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启示着科普教育同样应从“科普管理”走向“科普治理”。有鉴于此,思考馆校结合科普教育的宏观发展机制,探寻新时代馆校结合视角下科普教育治理逻辑,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1 治理逻辑
  1.1 课程项目的理念探析:体现“四性”,做到“五不”
   馆校结合视角下的科普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科学教育新模式、新业态,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或实验教学。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都还没有对馆校结合教学做出明确的要求,因而通过项目化管理和打造独特的“校本课程”“馆本课程”,乃至于“馆校结合课程”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但是,在还没有大范围推广馆校结合科普教育的前提下,学生依旧面临着升学的压力,“馆校结合课程”很难覆盖到小学、初中或高中一个完整的学段,往往只能以短期课程的形式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假期内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馆校结合课程”的实质类似于短期的项目式学习。
   “馆校结合课程”的开发和打造意味着馆校结合项目是一个专业的课程,尽管是短期的课程,但依旧是连续性的且有体系、有结构、有主线的,是克服了科普讲座、科普讲解零碎而松散弊端后应运而生的。作为专业的课程,“馆校结合课程”还理应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深度融合性。“馆校结合课程”必须深度融合学校教育与科普教育。一方面,“馆校结合课程”应当使中小学生能够学习、巩固学校科学教育课程要求获得的知识或者产生科学知识的“前概念”,也即“馆校结合课程”不是超纲课程而是学校科学教育课程的加强版;另一方面,“馆校结合课程”应当凸显出科普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科普活动甚至科普宣传中,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未来从事科技工作的可能性。
   (2)双重载体性。“馆校结合课程”是以学校和博物馆为本位的,其载体必须依托于学校和博物馆。这也就意味着,“馆校结合课程”要充分结合和发挥好学校和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课程的实施是学校和博物馆双向互动和合作的过程。例如,近年来,“学校科技活动日”“校园科技创新周”“校园科创开放日”出现了博物馆进校园的新模式,成为“馆校结合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体现的是博物馆通过学校资源使科普教育影响力在区域内形成辐射效应;而与此同时的是,中小学也越来越多地将研学旅行、暑期社会实践地点选择在博物馆,其体现的是学校通过博物馆资源营造更好的教育场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原生态的奇妙科学现象。
   (3)目标协同性。学校开发“馆校结合课程”的目的之一在于加强和巩固学生的科学学科知识,而博物馆开发“馆校结合课程”的目的之一在于更好地发挥科普效应和肩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和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和博物馆开发“馆校结合课程”的目标不具有协同性。事实上,如果从“立德树人”这一今日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来看,学校和博物馆都在协同育人,“五育融合”是“馆校结合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导向之一。也只有当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和劳动教育通过“馆校结合课程”实现协同统一的时候,“馆校结合课程”的真正价值才能真正凸显。
   (4)内容整合性。“馆校结合课程”的实质类似于短期项目式学习,而“项目式学习首先应该是一种打破学科的逻辑结构而以项目来统整课程的课程模式”[2],因此“馆校结合课程”需要体现丰富的内容整合。“馆校结合课程”依托于学校课程载体,但与学校科学课程不同的是,其不再是一堂课讲解单一科学知识点的形式,而是要使课程知识整合于项目式学习中。在子项目课程中,既有知识点的“温故知新”,也有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还有知识点的“复习强化”等。馆校结合科普教育有着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近年来,STEAM等跨学科课程也越来越多地在馆校结合科普教育中出现[3]。   2.1 “博老师研习会”项目的理念探析
   “博老师研习会”项目在整体的理念设计上符合“深度融合性”“双重载体性”“目标协同性”“内容整合性”四个主要特征。
   (1)深度融合性。“博老师研习会”项目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牵头下,由上海自然博物馆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并利用博物馆展教资源设计课程方案,使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产生深度融合。
   (2)双重载体性。馆校结合课程的“双重载体性”启示着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博物馆各自的资源优势。学校的资源优势体现在拥有掌握学习教育理念、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师资源,而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体现在具有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与多样的生态教育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7]。“博老师研习会”项目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与中小学教师为双重载体,设计出基于场馆资源的中小学活动课案例。
   (3)目标协同性。“博老师研习会”项目作为上海市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项目,旨在帮助教师熟悉展教资源,了解场馆学习相关的理论,提升利用场馆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项目目标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是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要求是相符合的[8]。在项目中,教师需要精心策划馆校结合活动,整合、运用课堂内所学的内容,了解博物馆的展教资源,掌握一定的场馆学习理论,从而力图使“馆校结合课程”达到“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
   (4)内容整合性。以“研学”为主题的“博老师研习会”项目开设了“跨学科工作坊”的专题培训,并将跨学科思维融入小组实践之中,从而努力提升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思维开发能力。打破了传统专家讲座和报告的“单向灌输”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门学科内容,既符合当前倡导STEAM教育的国际教育改革理念,也能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
  2.2 “博老师研习会”项目的参与主体考量
   “博老师研习会”项目的参与主体包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小学教师。在该项目中,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是牵头者,上海自然博物馆是组织方,而中小学教师则是参与者。作为直接参与项目的中小学教师,在人员构成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任教语文、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科目的中小学教师。各科教师组成合作小组参与专题培训、小组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入馆校结合课程中,凸显跨学科的特征。
  各参与主体在馆校结合科普教育中的利益诉求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供了一定的专项经费和支持,希望中小学教师有更多机会了解博物馆、科技馆资源;中小学教师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提升运用博物馆资源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获得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所需的学分;上海自然博物馆馆员则更多的是听从领导的安排,完成上级指派的培训任务。
   主办方对项目参与主体动机调研结果显示,“培训内容与所教学科相关,自身对博物馆资源感兴趣,希望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获得职业发展必需的学分”为参与该项目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动机,而上海自然博物馆馆员的动机主要包括“提升个人工作技能,适应个人专业性格,对项目本身感兴趣”。虽然各参与主体在馆校结合科普教育中的利益诉求存在一定差异,但提升个人的专业和工作技能,对项目培训内容或项目本身感兴趣是馆员和中小学教师共同的参与动机。
  2.3 “博老师研习会”项目的专业人员发展
   通过对“博老师研习会”项目专业人员进行数次访谈和分析后发现,虽然整体上看该项目圆满完成,并且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就专业人员发展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从活动参与者的角度分析,由于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缺少博物馆教育相关的理论基础,他们似乎难以将博物馆资源灵活运用于活动策划之中。其次,从自然博物馆馆员的角度分析,缺乏一定的自我效能感,而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最后,从活动策划者的角度分析,其策划的培训活动部分预期目标未能达到,并没有完全实现“深化教师对‘研学’概念的了解和认识”。因此,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上看,不仅需要了解博物馆已有的展品资源,学习博物馆探究式、项目式的跨学科、STEAM教育理论,还需要利用博物馆资源,设计并实施针对特定学龄段学生的活动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馆员专业发展的角度上看,不仅需要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还应努力提升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性,并以此形成专业发展良性循环的“共同体”[9]。而对于策划者而言,在策划培训活动之前,应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中小学教师参与活动的需求,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师体验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高场馆资源的运用效能和效果。
  3 启示与展望
   科学教育不仅应发生在教室和实验室中,更应发生在科学产生的情境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教育是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延伸,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厘清科普教育的发展机制和治理逻辑,明确课程项目的理念、参与主体的考量、专业人员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引导科普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让創新、趣味、有价值的科普教育活动充分涌现。从项目理念、参与主体和专业人员发展三个方面对“博老师研习会”项目进行剖析,能为“馆校结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新的视角,引发新的思考,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从课程项目的理念来看,应当聚焦“深度融合性”“双重载体性”“目标协同性”“内容整合性”开发更多、更优质的“馆校结合课程”,真正实现立足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服务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课程宗旨。同时,以“馆校结合课程”建设为契机,推动STEM教育、具身学习的落地生根。
   其次,从参与主体的考量来看,“馆校结合课程”要完善多元主体准入机制,努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生受益”的格局,并以此形成“社会教育力”,多主体、多渠道、多路径汇聚育人合力。    最后,从专业人员的发展来看,要加强对专业人员发展的重视,增强对专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引导专业人员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以专业共同体带动专业个体的发展,激发专业人员在课程开发、建设、实施、评价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将专业人员投身科普教育的决心转化为实践效能。
   馆校结合视角下的科普教育随着新时代科普教育的变革而兴起,其必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发挥好馆校结合视角下科普教育的价值,促进博物馆的教育服务转型和推动学校教育的实践化改革,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为其做好发展和治理的规划和引领。
  参考文献
  [1]宋娴.中国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王海澜.论作为学科学习框架的项目式学习[J].教育科学,2003(5):30-33.
  [3]李颖翀.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故宫“陶瓷”主题课程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8(4):99-105.
  [4]朱幼文.“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J].中国博物馆,2018(4):91-98.
  [5]周彬.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M].上海:华東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周彬.大规模学校治理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2):48-53.
  [7]滕洋.试论场馆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能[J].教学研究,2019(6):1-5.
  [8]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9]姜浩哲,袁家祺.学术性师德共同体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2019(2):49-54.
   (2020-03-17收稿,2020-04-20修回)
  作者简介:黄子义(1996—),男,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E-mail: 51184800007@stu.ednu.edu.cn。
  The governance logic of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museums and schools: Taking "Teacher Bo’s Seminar" of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s an example// HUANG Ziyi, TANG Zhiting, JIANG Haozhe
  First-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51184800007@stu.ednu.edu.cn
  Abstract The shift from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o "educational governance" suggests tha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should also move from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anagement" to "science popularization governance". In the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museum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 and school needs to embody "four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 "five don’ts" in the idea of the curriculum project; "six parties"need to collaborate and learn from others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articipating subje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s, the path needs to be analyzed and the vitality needs to be injected. Clarifying the governance logic will better highlight the public service value of museums and promote the practical reform of school education. Taking the"Teacher Bo’s Seminar" project of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ject concept, participant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museum and school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museum,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governance logic
其他文献
在彼得神奇的城市里  在彼得神奇的城市里,  这是最寒冷的一天,  日落的火焰燃尽,深红色  灰黑色的阴云密布。  让他不要渴望我的眼睛,  它们先知般坚定。  他将得到我用诗写下的一生,  还有这高傲嘴唇的祈祷声。  1913年冬  你能否原谅这十一月的日子?  你能否原谅这十一月的日子?  在这围绕着涅瓦火焰的运河里,  吝啬即是秋天悲剧的华彩。  1913,11彼得堡  愿心灵不被尘世的欢乐
2017年12月27日,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会议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会议由左焕琛理事长主持。  会议审议并通过部分理事会成员的充实调整,增補了施荣范、汪兰洁、王智勇、缪文靖为基金会副理事长。与会理事和监事听取了王小明常务副理事长所做的《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2017年工作总结暨2018年工作思路》报告。与会理事、监事一致认为:2017年,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基金会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摘 要 科学家纪念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物类纪念馆,在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展示和传播之外,还有着一层科学教育的使命。对大多数科学家纪念馆来说,如何利用场馆资源针对受众开展科学教育,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钱学森图书馆的实践指出,依托于陈列展览的科普讲解是科学家纪念馆实现科学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互动的形式,融入对科学成就的介绍、科学理论的阐释、科学精神的解读、科学方法的传播,在体
摘 要:在汽车人机工程学中,通过汽车座椅体压分布检测,研究影响体压分布的若干汽车座椅结构因素,在汽车座椅结构设计过程中,关注这些影响体压分布的设计要点,优化结构使人与座椅接触界面的压力分布变化均匀平缓,提高乘坐舒适性。  关键词:汽车座椅;体压分布;舒适性  中图分类号:U46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5)02-0023-05  Abstract: Accord
为开发和整合科普研学资源,搭建科普研学共建共享平台,推动科普研学健康发展,2020年8月27—28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上海科技馆主办,中国科普研学联盟、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于在上海召开。作为2020年上海科技节论坛版块的重点活动之一,本次大会聚焦“科普创新与研学发展”主题,以“国际化、前沿性、开放式”为理念,围绕国内外科普研学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环
1  夜幕低垂,一片片叠加的薄纱祭幛似的白雾扑面而来,在麦浪滚滚的田野里旋转,这种由农家炊烟和田野地气凝结的苍茫白雾,极尽嚣张地打着哈欠升腾在半空中,像清新的水墨画柔和地把夕阳尽头的天幕染成粉红色。一条滨水灵动的河流,像从天尽头而来,云水般地流淌。芭茅河湾上的两座摆放着香蜡纸钱、熟猪肉、果盘的坟墓,焦灼地守望着弥漫着乡愁的一弯河水,仿佛在担忧这葱绿河湾将被卷席而来的新楼盘吞噬似的。  两座凄惶的坟
摘 要 科普杂志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承担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使命。以《自然杂志》为代表的高级科普杂志更要在科学传播过程中追求真善美:求真,要让最懂的人讲最真实的事;求善,选题策划要注重人文關怀;求美,要充分展示科学探索之美与科艺交融之美。  关键词 科普 科学传播 选题策划  0 引言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中承载着知识、方法、思想及价值观。
摘 要 家庭观众是博物馆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吉林省博物院,采用观察法,根据吸引力指数、持续力指数和四象限分析法对家庭观众的博物馆学习进行评估。与普通观众相比,家庭观众对于参观体验的要求更高,但其平均参观时间较短,平均参观展品数量也较少,且持续力下降的速度很快,非常容易疲惫。调查发现,家庭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行为互动和语言交流。其中,行为互动可分为积极行为/互动和消极行为/互动,将
摘 要 随着新课标与新教材的不断推进,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授课模式也越来越多元。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对于跨学科的博物馆教育模式有着较强的兼容度与适配度,本文选取山东省滕州市墨子纪念馆作为活动场所,以教育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科学精神”主题单元课程内容为依托,以跨学科教学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跨学科的博物馆课程体系,对于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语
烧水记  吱吱的声音一旦从锑壶里传来  就表示水的身子开始发热  一种思想正在形成  我倾听过那种声音  先是嘈杂,后是喊叫,到最后  是一声歇斯底里的长啸  我见过一壶水  从冷到热到被烧开的全过程  身体躁动,直到开花,直到在空气中爆炸  谁没有一壶水的经历  身体发烫的时候  忍不住,就吼两声  崖上人家  那天从南坪山下来,遇见一个后生  背着化肥,提两袋大米  沿窄窄的石梯路一步步爬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