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正面对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研究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的时代背景。在初中数学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数学老师究竟如何去应对这种改革背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任何学科的教学效果最终都是以学生的收获为衡量标准的,如何让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收获相一致呢?在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效果有效方法之一。我也获得了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
一、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它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内容抽象,枯燥乏味,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备课时就要在了解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必须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并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数学问题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学到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去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和乐趣。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掌握数学知识,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困难,问题在于教师是否肯下功夫,寻找“兴奋点”是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的保证,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在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平时的积累、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可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以及能开阔学生视野的知识;甚至是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也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学习领悟新的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实例做比,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也和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关键在于寻找生活实际与所学习的新知识的“结合点”,即考虑“生活实际是什么?有哪些?如何联系?”的问题。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实际存在的问题包罗万象,无可胜数,如果信手拈来,势必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因而,科学寻找“结合点”,选择实际问题极为重要。我想,教师选择的“点”应是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实际和学生中普遍熟悉的问题,并有目的、有重点引入,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也才能确保让学生感兴趣。如:学习点、线、面、体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天空中划过的流星,雨点的下落,风中柳叶的运动等,能够很直观的看到点线运动的痕迹的生活实例来做比。如此的生活实际的例比,对学生理解这节课知识的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生活实际赋予数学这门学科一定的具体形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学生自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认知和情感不是分离的,而是交叉整合的,“情感不是仅仅从情感自身中得到发展,他要融认知与己身。只有这样,人的情感才能从原始的本能性情绪提升为社会化了的、‘有知识的情感’,情感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情感的理智化、道德化和审美化。学生的认知的发展绝不是信息量的堆积,认知成果只有融入情感领域,才能被内化为‘学生’的东西;不与情感融合的信息永远只呆在‘人’之外,成不了人的素质,信息再多也不意味着认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要正确处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要给学生充分的关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对某一门课程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认可任课老师,学生总是把对老师的情感泛化到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上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表现欲,要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进行适当的表扬,并鼓励基础较差,缺乏自信,胆小怕发言的学生,以此来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气氛,只有在民主、愉悦,且充满信任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能提高。
四、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在数学课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教师做好“疑”字文章,教师要在备课、上课、巩固练习、作业设置等方面,刻意设置疑问,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及分析,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提疑”、“质疑”和教师“答疑”、“解疑”有机融合的、互动式的教学。这里,提疑、质疑是前提,讲疑、答疑是关键,解疑是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鼓励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地大胆“提疑”和“质疑”,寻找最佳思路去解决问题。面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归纳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例如,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采取集中讲解、答疑的方法解决;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而带有特殊性的问题,但又比较重要,可利用每节课前或结合新课,进行分散答疑;若是不属于讲课内容,或有些还未讲到的问题,则可采取个别答疑的方法,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的形象和“灌输者”的地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应从生活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学习,提高成绩。
一、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它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内容抽象,枯燥乏味,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备课时就要在了解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必须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并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数学问题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学到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去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和乐趣。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掌握数学知识,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困难,问题在于教师是否肯下功夫,寻找“兴奋点”是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的保证,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在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平时的积累、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可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以及能开阔学生视野的知识;甚至是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也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学习领悟新的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实例做比,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也和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关键在于寻找生活实际与所学习的新知识的“结合点”,即考虑“生活实际是什么?有哪些?如何联系?”的问题。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实际存在的问题包罗万象,无可胜数,如果信手拈来,势必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因而,科学寻找“结合点”,选择实际问题极为重要。我想,教师选择的“点”应是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实际和学生中普遍熟悉的问题,并有目的、有重点引入,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也才能确保让学生感兴趣。如:学习点、线、面、体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天空中划过的流星,雨点的下落,风中柳叶的运动等,能够很直观的看到点线运动的痕迹的生活实例来做比。如此的生活实际的例比,对学生理解这节课知识的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生活实际赋予数学这门学科一定的具体形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学生自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认知和情感不是分离的,而是交叉整合的,“情感不是仅仅从情感自身中得到发展,他要融认知与己身。只有这样,人的情感才能从原始的本能性情绪提升为社会化了的、‘有知识的情感’,情感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情感的理智化、道德化和审美化。学生的认知的发展绝不是信息量的堆积,认知成果只有融入情感领域,才能被内化为‘学生’的东西;不与情感融合的信息永远只呆在‘人’之外,成不了人的素质,信息再多也不意味着认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要正确处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要给学生充分的关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对某一门课程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认可任课老师,学生总是把对老师的情感泛化到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上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表现欲,要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进行适当的表扬,并鼓励基础较差,缺乏自信,胆小怕发言的学生,以此来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气氛,只有在民主、愉悦,且充满信任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能提高。
四、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在数学课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教师做好“疑”字文章,教师要在备课、上课、巩固练习、作业设置等方面,刻意设置疑问,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及分析,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提疑”、“质疑”和教师“答疑”、“解疑”有机融合的、互动式的教学。这里,提疑、质疑是前提,讲疑、答疑是关键,解疑是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鼓励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地大胆“提疑”和“质疑”,寻找最佳思路去解决问题。面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归纳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例如,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采取集中讲解、答疑的方法解决;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而带有特殊性的问题,但又比较重要,可利用每节课前或结合新课,进行分散答疑;若是不属于讲课内容,或有些还未讲到的问题,则可采取个别答疑的方法,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的形象和“灌输者”的地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应从生活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学习,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