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提升教师的素质,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虽然教研活动需要示范课和优质课的引领,但更离不开常态课的参与。常态课教学是指,在现有常规的、自然状态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平平常常的课堂教学。较之于时下刻意准备的,经过反复锤炼、多次预演的观摩课、研讨课和示范课,常态课更能够反映教学的本质,它是优质课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主阵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新课改的理念更好地、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的常态課教学中,须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回归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用活教材
要上好一节常态课,教师要充分合理地挖掘教材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用活教材。
挖掘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设疑提问,加强练习,从而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会越少。”这样,语文常态课才能简约、扎实、有效。在教学实践中,优秀的教师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平庸的教师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有的教师认为课本不重要,上课可以完全甩开课本,这样一些基础性的概念知识就无本可循。课本是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不仅可以正确地理解基础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挖掘问题,查缺补漏。
二、回归课堂,摈弃浮华,让课堂成师生之间情感、智慧交流的纽带
课堂是师生彼此交流互动的主阵地,传统课堂教学有许多不足,突出之一是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样就显得课堂交流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做到眼中有学生,留意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反应,以此来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课节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分享、沟通和理解,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最终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应首先从教材出发,吃透大纲,正确把握重、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师要把“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常态课往往通过教师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一种审美的愉悦感。语文课的德育教育是渗透而不是灌输。真正的语文教育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也最富有情趣,它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更不应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需要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语文学科本质,扎实提升语文素养,让语文课重现书声琅琅、笔声沙沙的景象。
三、回归练习,紧密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
目前,语文课只说不练的现象比较多,教师习惯于专门用一节课来解决作业的问题,这样的练习往往与课文联系不紧密,单一形式的习题多,整合的习题少。教师应精心设计习题,尽量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现象的结合、思维与想象的结合,从而能真正检测、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且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快乐,而不是埋头题海、陷于苦恼。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水平等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拓展练习,不仅需要控制习题量,还应充分考虑练习的深度和广度。
1.练习中量的把握。在有限的时间里,练习的量超过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任务就没法完成;量小了,学生迅速做完之后就会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采取附加题的形式,使练习具有弹性,要求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完成课堂规定的学习任务。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额外布置的题目,让他们带着挑战的心态去完成练习。
2.练习中深度和广度的调控。练习设计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安排练习时必须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这样有目的的分段练习,逐步提高,从而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针对性的训练,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以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一谈作业的设置。学习完本课之后,可布置三个方面的课后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1)复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2)查找并阅读莫泊桑的作品,对莫泊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3)命题日记:在去巴尔赛岛的船上,一身西装革履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续写,设想故事高潮和结局部分。
在常态课教学中,师生都应该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又互相帮助、及时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也能看到教师思维的过程。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精心实施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效低耗,才能真正使常态课走向精品课。
(责任编辑 陈剑平)
一、回归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用活教材
要上好一节常态课,教师要充分合理地挖掘教材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用活教材。
挖掘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设疑提问,加强练习,从而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会越少。”这样,语文常态课才能简约、扎实、有效。在教学实践中,优秀的教师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平庸的教师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有的教师认为课本不重要,上课可以完全甩开课本,这样一些基础性的概念知识就无本可循。课本是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不仅可以正确地理解基础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挖掘问题,查缺补漏。
二、回归课堂,摈弃浮华,让课堂成师生之间情感、智慧交流的纽带
课堂是师生彼此交流互动的主阵地,传统课堂教学有许多不足,突出之一是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样就显得课堂交流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做到眼中有学生,留意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反应,以此来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课节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分享、沟通和理解,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最终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应首先从教材出发,吃透大纲,正确把握重、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师要把“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常态课往往通过教师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一种审美的愉悦感。语文课的德育教育是渗透而不是灌输。真正的语文教育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也最富有情趣,它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更不应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需要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语文学科本质,扎实提升语文素养,让语文课重现书声琅琅、笔声沙沙的景象。
三、回归练习,紧密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
目前,语文课只说不练的现象比较多,教师习惯于专门用一节课来解决作业的问题,这样的练习往往与课文联系不紧密,单一形式的习题多,整合的习题少。教师应精心设计习题,尽量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现象的结合、思维与想象的结合,从而能真正检测、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且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快乐,而不是埋头题海、陷于苦恼。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水平等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拓展练习,不仅需要控制习题量,还应充分考虑练习的深度和广度。
1.练习中量的把握。在有限的时间里,练习的量超过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任务就没法完成;量小了,学生迅速做完之后就会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采取附加题的形式,使练习具有弹性,要求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完成课堂规定的学习任务。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额外布置的题目,让他们带着挑战的心态去完成练习。
2.练习中深度和广度的调控。练习设计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安排练习时必须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这样有目的的分段练习,逐步提高,从而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针对性的训练,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以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一谈作业的设置。学习完本课之后,可布置三个方面的课后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1)复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2)查找并阅读莫泊桑的作品,对莫泊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3)命题日记:在去巴尔赛岛的船上,一身西装革履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续写,设想故事高潮和结局部分。
在常态课教学中,师生都应该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又互相帮助、及时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也能看到教师思维的过程。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精心实施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效低耗,才能真正使常态课走向精品课。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