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题是文章最基本的要素,它体现着作者写作的动机,制约着写作的全过程。写作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斟酌确定主题,提炼什么样的主题关乎着文章的优劣。
关键词:写作教学 提炼 主题 要求
主题就是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最根本的意义。是说文章动笔之前,首先要考虑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或要说明什么意思,确立主题也叫立意。《庄子》一书提到了"意"这个概念。作文讲究立意:"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它是说,写作以立意为贵;而意,是玄奥而不可言传的。明代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又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他指出了"意"的统帅地位;又指出一切写作对象只有赋予一定的思想才能获得艺术生命。那么掌握提炼主题的要求对写好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
文章主题应当正确地反映客观生活的本质,反映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反映人们健康的思想情感,还应当正确地反映作者的交际意图。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指斥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轻蔑,悲痛地指出了中华民族衰弱的原因,饱含真情地讴歌了中华历史的辉煌,对祖国未来的振兴抱有坚定的信念,热烈地寄希望于"中国少年"。该文曾产生了振聋发聩的社会效应。这与本文内容的真实、对问题本质的分析和作者挚诚的情感是分不开的。
所谓"主题正确",不是要求文章主题在一切时空条件下都无可挑剔。事实上,文章主题的正确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正如人们只能掌握相对真理,并不断接近绝对真理一样,文章的主题,因为文章的时代性及作者的诸种条件的局限,要求它永远正确、绝对正确是不客观的。无论是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主张,还是阐发对客观真理的认识,都有"见仁见智"和在动态中不断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所说的"正确主题",是指文章在科学地归纳或演绎的基础上,形成的言之成理的、有可靠依据的主题。在写作实践中,绝不要借"主题正确"来束缚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注意区分主题不正确与科学争鸣、积极求新的界限。
二、集中
大凡撰文、著书,作者皆有明确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文章一定要重点突出,不枝不蔓,这就要求文章的主题要集中。古人所谓"立意要纯","意多乱文",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主题集中,主要表现在主题的单一性上。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成熟的作家,总是瞄准写作目的,围绕-个主题集中笔力,把主旨表达得明白透彻。否则,在一篇文章中思想不集中,东拉西扯,既要表现这个,又要阐述那个,必然使文章笔力分散,心想面面俱到,实则样样肤浅,项项不透。多中心就是无中心,多主题就是无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一多,文章哪里还能有统一的灵魂?
在一些叙事性长篇作品中,主题的集中更显得重要。有些长篇小说,看似多主题,但它的诸多主题,首先要有正副、总分之别。并行等列的主题是不可能的。其次,诸多的副主题(分主题)之间一定有确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共同烘托着正主题(总主题),统率着全部作品,表达着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鲜明
主题鲜明,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明朗而确定,毫不含糊。本来,写作就是作者借文章来表情达意的,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应当旗帜鲜明、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文如其人",文章的主题,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直接反映,它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与主张,寄托着作者的写作动机,如果主题模棱两可,调和折中,甚至吞吞吐吐,闪烁其词,令读者读不懂看不明,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作品就毫无价值了。
主题的鲜明,与作品风格的含蓄或明朗应当区分开来。含蓄的作品常常受发表的背景或作家风格的制约,但含蓄不等于含糊。成功的风格含蓄的作品,其主题也应当是明白确定的,这在教学实践中应予区别。
四、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主题有新鲜感,题材内容有新意,文章有作者独到的思想见解。人们之所以要读文章,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取信息。即使是休闲性阅读,也仍然要在学习、鉴赏中满足自己兴致情趣的需要。因此,文章必须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即使是记叙、抒情性文章,也应当有新鲜的内容。陈词滥调,呆滞古板的说教,人们是不会耗时费力去看它的。正如韩愈倡导的,写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无论什么文章,都不应该"嚼别人嚼烂的馍",人云亦云,因循抄袭,刻板陈旧,是主题之大忌。
作者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充分调动创造性的思维,见人所未见,表现新事物;言人所未言,阐发崭新的事理与观点,这当然是主题新颖的高层次境界。一般地说,科学论文都应具有这个特点,即发现并科学地阐述前人未知的规律,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理论。在习作训练中,强调主题的新颖性,对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开启创造性都是有益的。但绝不可把主题新颖绝对化,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思想水平的实际,恰当地指导。尤其不应以新颖性来干扰学生的习作兴趣。模仿性习作中,有些真情实感的抒发,也不能一概以新颖性来束缚。
五、深刻
所谓深刻,就是指主题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能够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主题要深刻,首先要求作者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对所写事物有深刻的剖析。远离生活、浅尝辄止、就事论事、人云亦云都不可能使主题深刻。鲁迅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鲁迅强调的是作者在写作之前必须不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了解,不满足生活体验中的一知半解,而是深入地研究分析,透过生活现象,去发掘事物的本质,抓住了本质,才能产生精辟的认识,创造出深刻的主题。
在习作实践中,主题的深刻性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论点上,还更多地体现在主题的确立过程中。以为借用一个时髦的论点,就可以使主题深刻的想法,是习作中常见的毛病。要使主题具有相对深刻性,就必须克服懒惰习气,杜绝抄袭,切忌说套话。对所写事物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分析之中,要有堅实的理论基础,情是深挚的情,感是真实的感。没有这些,即使抄袭再多的名言警句,主题的深刻性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关键词:写作教学 提炼 主题 要求
主题就是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最根本的意义。是说文章动笔之前,首先要考虑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或要说明什么意思,确立主题也叫立意。《庄子》一书提到了"意"这个概念。作文讲究立意:"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它是说,写作以立意为贵;而意,是玄奥而不可言传的。明代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又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他指出了"意"的统帅地位;又指出一切写作对象只有赋予一定的思想才能获得艺术生命。那么掌握提炼主题的要求对写好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
文章主题应当正确地反映客观生活的本质,反映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反映人们健康的思想情感,还应当正确地反映作者的交际意图。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指斥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轻蔑,悲痛地指出了中华民族衰弱的原因,饱含真情地讴歌了中华历史的辉煌,对祖国未来的振兴抱有坚定的信念,热烈地寄希望于"中国少年"。该文曾产生了振聋发聩的社会效应。这与本文内容的真实、对问题本质的分析和作者挚诚的情感是分不开的。
所谓"主题正确",不是要求文章主题在一切时空条件下都无可挑剔。事实上,文章主题的正确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正如人们只能掌握相对真理,并不断接近绝对真理一样,文章的主题,因为文章的时代性及作者的诸种条件的局限,要求它永远正确、绝对正确是不客观的。无论是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主张,还是阐发对客观真理的认识,都有"见仁见智"和在动态中不断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所说的"正确主题",是指文章在科学地归纳或演绎的基础上,形成的言之成理的、有可靠依据的主题。在写作实践中,绝不要借"主题正确"来束缚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注意区分主题不正确与科学争鸣、积极求新的界限。
二、集中
大凡撰文、著书,作者皆有明确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文章一定要重点突出,不枝不蔓,这就要求文章的主题要集中。古人所谓"立意要纯","意多乱文",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主题集中,主要表现在主题的单一性上。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成熟的作家,总是瞄准写作目的,围绕-个主题集中笔力,把主旨表达得明白透彻。否则,在一篇文章中思想不集中,东拉西扯,既要表现这个,又要阐述那个,必然使文章笔力分散,心想面面俱到,实则样样肤浅,项项不透。多中心就是无中心,多主题就是无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一多,文章哪里还能有统一的灵魂?
在一些叙事性长篇作品中,主题的集中更显得重要。有些长篇小说,看似多主题,但它的诸多主题,首先要有正副、总分之别。并行等列的主题是不可能的。其次,诸多的副主题(分主题)之间一定有确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共同烘托着正主题(总主题),统率着全部作品,表达着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鲜明
主题鲜明,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明朗而确定,毫不含糊。本来,写作就是作者借文章来表情达意的,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应当旗帜鲜明、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文如其人",文章的主题,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直接反映,它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与主张,寄托着作者的写作动机,如果主题模棱两可,调和折中,甚至吞吞吐吐,闪烁其词,令读者读不懂看不明,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作品就毫无价值了。
主题的鲜明,与作品风格的含蓄或明朗应当区分开来。含蓄的作品常常受发表的背景或作家风格的制约,但含蓄不等于含糊。成功的风格含蓄的作品,其主题也应当是明白确定的,这在教学实践中应予区别。
四、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主题有新鲜感,题材内容有新意,文章有作者独到的思想见解。人们之所以要读文章,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取信息。即使是休闲性阅读,也仍然要在学习、鉴赏中满足自己兴致情趣的需要。因此,文章必须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即使是记叙、抒情性文章,也应当有新鲜的内容。陈词滥调,呆滞古板的说教,人们是不会耗时费力去看它的。正如韩愈倡导的,写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无论什么文章,都不应该"嚼别人嚼烂的馍",人云亦云,因循抄袭,刻板陈旧,是主题之大忌。
作者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充分调动创造性的思维,见人所未见,表现新事物;言人所未言,阐发崭新的事理与观点,这当然是主题新颖的高层次境界。一般地说,科学论文都应具有这个特点,即发现并科学地阐述前人未知的规律,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理论。在习作训练中,强调主题的新颖性,对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开启创造性都是有益的。但绝不可把主题新颖绝对化,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思想水平的实际,恰当地指导。尤其不应以新颖性来干扰学生的习作兴趣。模仿性习作中,有些真情实感的抒发,也不能一概以新颖性来束缚。
五、深刻
所谓深刻,就是指主题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能够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主题要深刻,首先要求作者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对所写事物有深刻的剖析。远离生活、浅尝辄止、就事论事、人云亦云都不可能使主题深刻。鲁迅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鲁迅强调的是作者在写作之前必须不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了解,不满足生活体验中的一知半解,而是深入地研究分析,透过生活现象,去发掘事物的本质,抓住了本质,才能产生精辟的认识,创造出深刻的主题。
在习作实践中,主题的深刻性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论点上,还更多地体现在主题的确立过程中。以为借用一个时髦的论点,就可以使主题深刻的想法,是习作中常见的毛病。要使主题具有相对深刻性,就必须克服懒惰习气,杜绝抄袭,切忌说套话。对所写事物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分析之中,要有堅实的理论基础,情是深挚的情,感是真实的感。没有这些,即使抄袭再多的名言警句,主题的深刻性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