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培养健全的人格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责任和核心任务之一。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发展,将对人格素质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进行人格素质教育,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之根本首先在于培养人,培养拥有健康人格的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他们的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教导性、示范性、权威性的特点,这些特征又决定了教育者人格力量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一、人格与人格力量
1.人格
所谓人格,是人的个性所表现出的做人的基本格调,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我们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人的思想、品德、尊严、价值、学识和能力的总和。[1]教育者的道德人格是指教育者的一般道德人格和教育者的职业道德人格。教育者的人格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是教育者人格的个人修养,即人格的本体价值。另一方面是教育者人格的育人功用,即人格的工具价值。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人格修养是教师人格中的根本问题。
2.人格力量
人格力量则是指高尚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政治品德、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行为的自然渗透和体现。人格力量属于自然性影响力,其自然渗透力有无限的张力,不受时空的限制。[2]在它的作用下,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心悦诚服。它能令人效仿并能间接征服人心。因而,它的影响和激励作用比那种带有强制性并由传统、职位、资历等因素构成的外在的、使人产生敬畏感、被动心理和被动服从行为的权力的影响力来得长久。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人格修养
高校教育者人格修养的内容是由新时期高校教育者的人格特征决定的。新时期高校教育者的人格特征是由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现代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这一变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人格素质赋予了新的内容。
高校教育者人格修养的基本内涵应包括:
1.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品质。它在人的素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导向和灵魂作用,决定着人的行动目的和方向。高校教师的人格风范,首先必须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将个人的理想目标融入集体和社会的大目标之中,才能超越个人名利观念的束缚,摆脱因私欲引起的内在心理矛盾,而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锐意进取,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
2.强烈的爱岗敬业责任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风貌作为手段直接传授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即所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只有把“教书与育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我国的教育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达到这一目的,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爱岗敬业的强烈责任意识,认真教书,全面育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3.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我国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教师掌握知识的量和知识传授的技能技巧,而忽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必然难以适应现代科学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修养方面,而且在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更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在教学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工作者坚定的立场具有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者人格的力量来自于自身的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加强学习科学理论,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理论上成熟、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实践证明:政治方向的清醒是最大的清醒,政治方向的迷失是最大的迷失,政治方向的坚定是最根本的坚定,政治方向的摇摆是最危险的摇摆。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学习先进理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定自己的立场,明确自己的方向。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要坚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用自己坚定的立场去引导学生,用自己先进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自己丰富的理论去教育学生,使学生按照思想政治工作者指明的方向去奋斗,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2.思想政治工作者高尚的品德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品德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修养和学习中,通过内化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特征和倾向。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人才素质结构形成的基础性条件,而且也是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形成的最基本要求。高尚的品德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实际上时刻都在起着榜样的作用,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和行为的楷模。教育者的高尚人格使“导行教育”现实化,能增强受教育者实践思想教育的内容。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的行动中实践他所懂得的道理。
3.思想政治工作者渊博的知识具有吸引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够对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透彻的分析力和强撼的说服力,做起思想政治工作来,就会使学生开阔视野、澄清疑惑、疏通思路、振奋精神,就会令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产生敬佩感、敬重感和叹服感,从而有利于达到教育的目的。渊博的知识还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与各种学生交往中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共同语言,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达到心理相融直至心灵沟通,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崇尚知识,追求真理,渴望成才越来越强烈,因此,知识渊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来说是最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格力量的塑造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教师内在多种素质和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以一种无声的语言感召学生、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还将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智能、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外化在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人格,不同的人格形成大小不一的人格力量。同时,人格不是与生俱有的,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人格力量的塑造应取决于后天的、全方位的修养。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而言,培养其人格力量着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正人”的本职工作,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先“正己”。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己不正,焉能正人?
2.要勤于学习,刻苦钻研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4]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学习与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前沿知识、边缘知识和交叉知识,储备多方面的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3.要富于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真诚地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它应该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课内和课外。有了人格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对大学生才会更有效地入耳、入脑、入心。“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师生间最有力的连结点,也是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将是终生的。
4.要敢于正视,知难而进
理论与现实的反差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发问最多的问题。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及回答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理论与现实二者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有的时候,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现实;有的时候,理论的发展又超前于现实;即使理论与现实基本处于同步态势的时候,还有许多中间环节会出现种种不协调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存在往往就会形成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此采取回避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应通过向大学生客观介绍这些反差的具体表现,深入分析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我们为消除这些反差已经作出和正在做着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已取得的进展和尚待克服的困难等等,来引导大学生理解这些难点。否则,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而且还会使讲课效果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是如此。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高度重视自身在教学中人格魅力的发挥,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何传亮.“两课”教师的人格力量与人格塑造 [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素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一、人格与人格力量
1.人格
所谓人格,是人的个性所表现出的做人的基本格调,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我们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人的思想、品德、尊严、价值、学识和能力的总和。[1]教育者的道德人格是指教育者的一般道德人格和教育者的职业道德人格。教育者的人格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是教育者人格的个人修养,即人格的本体价值。另一方面是教育者人格的育人功用,即人格的工具价值。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人格修养是教师人格中的根本问题。
2.人格力量
人格力量则是指高尚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政治品德、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行为的自然渗透和体现。人格力量属于自然性影响力,其自然渗透力有无限的张力,不受时空的限制。[2]在它的作用下,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心悦诚服。它能令人效仿并能间接征服人心。因而,它的影响和激励作用比那种带有强制性并由传统、职位、资历等因素构成的外在的、使人产生敬畏感、被动心理和被动服从行为的权力的影响力来得长久。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人格修养
高校教育者人格修养的内容是由新时期高校教育者的人格特征决定的。新时期高校教育者的人格特征是由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现代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这一变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人格素质赋予了新的内容。
高校教育者人格修养的基本内涵应包括:
1.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品质。它在人的素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导向和灵魂作用,决定着人的行动目的和方向。高校教师的人格风范,首先必须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将个人的理想目标融入集体和社会的大目标之中,才能超越个人名利观念的束缚,摆脱因私欲引起的内在心理矛盾,而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锐意进取,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
2.强烈的爱岗敬业责任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风貌作为手段直接传授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即所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只有把“教书与育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我国的教育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达到这一目的,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爱岗敬业的强烈责任意识,认真教书,全面育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3.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我国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教师掌握知识的量和知识传授的技能技巧,而忽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必然难以适应现代科学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修养方面,而且在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更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在教学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工作者坚定的立场具有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者人格的力量来自于自身的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加强学习科学理论,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理论上成熟、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实践证明:政治方向的清醒是最大的清醒,政治方向的迷失是最大的迷失,政治方向的坚定是最根本的坚定,政治方向的摇摆是最危险的摇摆。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学习先进理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定自己的立场,明确自己的方向。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要坚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用自己坚定的立场去引导学生,用自己先进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自己丰富的理论去教育学生,使学生按照思想政治工作者指明的方向去奋斗,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2.思想政治工作者高尚的品德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品德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修养和学习中,通过内化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特征和倾向。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人才素质结构形成的基础性条件,而且也是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形成的最基本要求。高尚的品德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实际上时刻都在起着榜样的作用,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和行为的楷模。教育者的高尚人格使“导行教育”现实化,能增强受教育者实践思想教育的内容。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的行动中实践他所懂得的道理。
3.思想政治工作者渊博的知识具有吸引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够对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透彻的分析力和强撼的说服力,做起思想政治工作来,就会使学生开阔视野、澄清疑惑、疏通思路、振奋精神,就会令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产生敬佩感、敬重感和叹服感,从而有利于达到教育的目的。渊博的知识还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与各种学生交往中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共同语言,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达到心理相融直至心灵沟通,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崇尚知识,追求真理,渴望成才越来越强烈,因此,知识渊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来说是最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格力量的塑造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教师内在多种素质和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以一种无声的语言感召学生、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还将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智能、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外化在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人格,不同的人格形成大小不一的人格力量。同时,人格不是与生俱有的,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人格力量的塑造应取决于后天的、全方位的修养。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而言,培养其人格力量着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正人”的本职工作,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先“正己”。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己不正,焉能正人?
2.要勤于学习,刻苦钻研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4]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学习与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前沿知识、边缘知识和交叉知识,储备多方面的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3.要富于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真诚地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它应该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课内和课外。有了人格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对大学生才会更有效地入耳、入脑、入心。“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师生间最有力的连结点,也是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将是终生的。
4.要敢于正视,知难而进
理论与现实的反差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发问最多的问题。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及回答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理论与现实二者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有的时候,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现实;有的时候,理论的发展又超前于现实;即使理论与现实基本处于同步态势的时候,还有许多中间环节会出现种种不协调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存在往往就会形成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此采取回避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应通过向大学生客观介绍这些反差的具体表现,深入分析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我们为消除这些反差已经作出和正在做着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已取得的进展和尚待克服的困难等等,来引导大学生理解这些难点。否则,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而且还会使讲课效果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是如此。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高度重视自身在教学中人格魅力的发挥,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何传亮.“两课”教师的人格力量与人格塑造 [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素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