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每中考结束,就是反思,总结。每每反思,总有很多老师发现自己在复习过程中做了很多无用功,花费了时间,却收效甚微,简言之就是复习课的性价比太低。经过连续十五年的初三中考复习实践,我认为,之所以这样,只因我们在复习课中有些事没做到实处,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中夯实基础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上有心机的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以便为我们的学生搭上一座桥,让知识通向“学习的彼岸,”从而取得中考的成功。
关键词:中考;复习经验;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92-2
根据十五年中考复习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复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
这是夯实基础的第一层,也是最基础的一步,目的是解决考试要求的了解和50%的容易题所要的内容,以及突破难点。具体做法是先依据课标考试要求设置一些基础填空图,在学生完成填空题后,再通过幻灯展示资料分析重点知识。所谓分析重点知识一是讲易考点,二是讲易错难懂点,三是讲内容间的关系和线索归纳点。所谓分析重点知识一是讲易考点,二是讲易错难懂点,三是讲内容间的关系和线索归纳点。
二、从培养学科素养的角度来夯实基础
学科素养指的是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及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专业性思维和专业性学习和研究方法。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专业素养。
三、从专题归纳角度来夯实基础
总合社会和思品的相关内容,可分成很多个专题如:
1.年代尺小结,具体又可分性质,主要矛盾,任务年代尺,近代中国革命发展年代尺,古今中外大事对照年代尺等等。
2.中外文明演进专题。
3.古今中外外交的变化。
4.古今中外经济的变化。
5.古今中外的政治变化。
6.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的演变情况。
7.古今中外关于“法”的内容。
8.古今中外的改革。
9.区域专题。
10.中国民族关系史。
11.国家统一问题等等。
还可将中考重要知识进行归类:分为:最(第一)类,特点(特征)类,人物类,标志类,重要(重点)类,原则(准则)类,根本(根源)类,基本(基础)类,性质(实质)类,地位类,主体(主要)类,决定类,关键类,中心类等等,下面我就举例说明:
比如关于中外文明的演进专题,归纳如下:
1.人类文明的开端有两个:一是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后发展成为欧洲文明的(西方文明),一是以中华文明为代表后发展成为亚非文明的(东方文明)。第一类文明源于海洋,被称为是(海洋文明),第二类文明源于大河,被称为(大河文明),其发展文明的有利的自然条件是(①河流灌溉便利,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气候温暖湿润。),其中中华文明的思想来源是百家争鸣。
2.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是(互相影响),这两类文明影响(传播)的方式在两种:一是(战争)方式,如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各国的侵略,导致被侵略国家被迫走向近代化。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方化方面出现了(西学东渐)局面,在政治上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经济上出现(洋务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日本也进行了明治维新。二是(和平友好)的方式,具体形式又分为官方和民间,其具体代表实例有(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来华)。
3.中华文明内部传承一是通过朝代更替来实现,二是各民族间不同文明进行交融。不同民族交融时期主要有:(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4.古代文明从内容上)说是(农业)文明,近代文明从内容上说是(工业文明)。
再比如关于区域这一专题,牵涉到考点6,7,9、38四个考点,复习时可重新整合归纳。从四个角度分析:
启示:
1.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人文特色),人们也通过自己的行为改造自然环境。
2.区域发展应遵行因地制宜原则,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的发展策略和方式。
3.各地区间要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从目录解读角度来夯实基础
读书有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如果说前面所做的是由薄到厚的阶段,如果这时自己以为就懂了,那是自欺欺人,实际上这还不能算懂。而真正懂,还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也就是全书经过分析,扬弃枝节,抓住要点,甚至于来龙去脉都一目了然了,这样才能说是开始。所以说中考要考好,解读目录就相当重要。多年教学中,我解读目录一般从两方面做,一是解读单条目录的含义和要求,二是解读目录间的联系。
对单个考点的解读主要就是找出每个考点的关键字,考试要求。比如:第二篇专题二:第4讲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下属有考点13概述古代希腊罗马和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考点14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从以上目录可看出, 人类文明开端有两类,一是(海洋)文明,其主要表现是以古代(希腊)和(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二是(大河)文明,其主要表現是四大文明古国,其中最具代表的又是(中华)文明。而古希腊罗马文明中最突出的就是其(政治体制),而它们政治体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民主性。大河文明(东方文明)最具代表的是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又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五讲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这一讲要让学生明白中华文明是如何产生和传承,在传承中那些人物和朝代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怎样。下属每一个考点的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考点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的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考试要求a),这一考点就是要求学生知道夏朝到清代每个朝代出现的时间及先后顺序,通过各朝代的重大事件,重要特征从而展现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脉络。
考点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这一考点隐藏的要求有:1.学生要知道这四个帝王在位时采取的措施。2.他们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加强统治。3.他们采取的每一个措施对历史分别有何影响。4.总体上说这些帝王对历史进程各自产生的怎样的影响。
考点17:概述元、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b)。这一考点至少对学生有以下要求:1.是元明清在中华文明传承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元明清时期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元明清时期我国是怎样的国家。
考点18:列举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东学西渐”“西学东渐”等实例,知道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a)。这一考点的要求有:1.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2.体现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关系的实例。3.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东学西渐”“西学东渐”这里每个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每个考点的详细解读,学生就能更有针对性的去掌握中考所需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经过一遍遍不同角度的知识点复习,定会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我们的中考成绩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储开慧.复习课要选择适当的复习方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4(Z3).
[2]戴军.求新思维与突出重点——谈第二轮历史复习方法[J].求学,2001(04).
关键词:中考;复习经验;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92-2
根据十五年中考复习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复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
这是夯实基础的第一层,也是最基础的一步,目的是解决考试要求的了解和50%的容易题所要的内容,以及突破难点。具体做法是先依据课标考试要求设置一些基础填空图,在学生完成填空题后,再通过幻灯展示资料分析重点知识。所谓分析重点知识一是讲易考点,二是讲易错难懂点,三是讲内容间的关系和线索归纳点。所谓分析重点知识一是讲易考点,二是讲易错难懂点,三是讲内容间的关系和线索归纳点。
二、从培养学科素养的角度来夯实基础
学科素养指的是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及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专业性思维和专业性学习和研究方法。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专业素养。
三、从专题归纳角度来夯实基础
总合社会和思品的相关内容,可分成很多个专题如:
1.年代尺小结,具体又可分性质,主要矛盾,任务年代尺,近代中国革命发展年代尺,古今中外大事对照年代尺等等。
2.中外文明演进专题。
3.古今中外外交的变化。
4.古今中外经济的变化。
5.古今中外的政治变化。
6.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的演变情况。
7.古今中外关于“法”的内容。
8.古今中外的改革。
9.区域专题。
10.中国民族关系史。
11.国家统一问题等等。
还可将中考重要知识进行归类:分为:最(第一)类,特点(特征)类,人物类,标志类,重要(重点)类,原则(准则)类,根本(根源)类,基本(基础)类,性质(实质)类,地位类,主体(主要)类,决定类,关键类,中心类等等,下面我就举例说明:
比如关于中外文明的演进专题,归纳如下:
1.人类文明的开端有两个:一是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后发展成为欧洲文明的(西方文明),一是以中华文明为代表后发展成为亚非文明的(东方文明)。第一类文明源于海洋,被称为是(海洋文明),第二类文明源于大河,被称为(大河文明),其发展文明的有利的自然条件是(①河流灌溉便利,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气候温暖湿润。),其中中华文明的思想来源是百家争鸣。
2.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是(互相影响),这两类文明影响(传播)的方式在两种:一是(战争)方式,如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各国的侵略,导致被侵略国家被迫走向近代化。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方化方面出现了(西学东渐)局面,在政治上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经济上出现(洋务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日本也进行了明治维新。二是(和平友好)的方式,具体形式又分为官方和民间,其具体代表实例有(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来华)。
3.中华文明内部传承一是通过朝代更替来实现,二是各民族间不同文明进行交融。不同民族交融时期主要有:(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4.古代文明从内容上)说是(农业)文明,近代文明从内容上说是(工业文明)。
再比如关于区域这一专题,牵涉到考点6,7,9、38四个考点,复习时可重新整合归纳。从四个角度分析:
启示:
1.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人文特色),人们也通过自己的行为改造自然环境。
2.区域发展应遵行因地制宜原则,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的发展策略和方式。
3.各地区间要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从目录解读角度来夯实基础
读书有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如果说前面所做的是由薄到厚的阶段,如果这时自己以为就懂了,那是自欺欺人,实际上这还不能算懂。而真正懂,还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也就是全书经过分析,扬弃枝节,抓住要点,甚至于来龙去脉都一目了然了,这样才能说是开始。所以说中考要考好,解读目录就相当重要。多年教学中,我解读目录一般从两方面做,一是解读单条目录的含义和要求,二是解读目录间的联系。
对单个考点的解读主要就是找出每个考点的关键字,考试要求。比如:第二篇专题二:第4讲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下属有考点13概述古代希腊罗马和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考点14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从以上目录可看出, 人类文明开端有两类,一是(海洋)文明,其主要表现是以古代(希腊)和(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二是(大河)文明,其主要表現是四大文明古国,其中最具代表的又是(中华)文明。而古希腊罗马文明中最突出的就是其(政治体制),而它们政治体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民主性。大河文明(东方文明)最具代表的是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又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五讲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这一讲要让学生明白中华文明是如何产生和传承,在传承中那些人物和朝代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怎样。下属每一个考点的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考点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的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考试要求a),这一考点就是要求学生知道夏朝到清代每个朝代出现的时间及先后顺序,通过各朝代的重大事件,重要特征从而展现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脉络。
考点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这一考点隐藏的要求有:1.学生要知道这四个帝王在位时采取的措施。2.他们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加强统治。3.他们采取的每一个措施对历史分别有何影响。4.总体上说这些帝王对历史进程各自产生的怎样的影响。
考点17:概述元、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b)。这一考点至少对学生有以下要求:1.是元明清在中华文明传承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元明清时期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元明清时期我国是怎样的国家。
考点18:列举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东学西渐”“西学东渐”等实例,知道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a)。这一考点的要求有:1.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2.体现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关系的实例。3.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东学西渐”“西学东渐”这里每个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每个考点的详细解读,学生就能更有针对性的去掌握中考所需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经过一遍遍不同角度的知识点复习,定会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我们的中考成绩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储开慧.复习课要选择适当的复习方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4(Z3).
[2]戴军.求新思维与突出重点——谈第二轮历史复习方法[J].求学,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