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渗透作用”微课的制作过程为例,说明为什么要制作微课、怎么制作微课、制作微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关键词]微课;渗透作用;视频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9-0094-02
最近几年,微课这一新颖教学方式风靡于教育界。一时间,各学校开始引导教师进行微课的学习和制作,教育主管部门也组织了不少关于微课的教学和比赛活动。一开始,我对微课是有些抵触的,在被动观摩了一些优秀的微课后,我对微课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以“渗透作用”微课的制作过程为例,来说明为什么要制作微课、怎么制作微课和制作微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渗透作用”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传统教学中,尽管教师特别强调“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长颈漏斗液面上升的原因是单位时间内膜两侧水分子的通过速率不同”,但很多学生仍然一头雾水,主要原因是渗透作用的过程本身是微观的、动态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直观感受,故而难以理解。基于此,我决定制作一个简单形象的微课来帮助学生攻克这个学习难点。
我首先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关于渗透作用微观解释的动画,然后通过微課制作软件将这些动画进行剪辑,并在关键地方配音进行解释。这样做,既可使微课的内容和课本知识尽量贴近,也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动画所描述的内容。为了增加微课的趣味性,我还加入了一个关于渗透作用的小实验:将一个去壳的生鸡蛋放在蜂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蜂蜜的液面在慢慢升高(因为鸡蛋中的水通过渗透作用进入了蜂蜜中)。整个微课的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当我在课堂上播放这个微课时,学生热情高涨,每一个人都在好奇而认真地观看。当微课播放完后,学生还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提问了几个关键问题,并且让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事实证明,通过这个简短的微课,大部分学生真正理解了渗透作用的实质。有些学生课后还向我询问关于小实验的具体做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将生物教学中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以这样生动有趣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学生对生物学习还会那么厌烦甚至逃避吗?
这次小试牛刀,让我对微课刮目相看。记得以前我读书时,理科有很多知识非常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费尽口舌进行讲解,我仍然一知半解。因为那个时候计算机、互联网还不发达,老师也无法通过一些形象的、动态的视频让我们去理解知识。悟性好的学生可能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而很多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浮于表面。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慢慢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育不是将学生难倒,而是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弄懂知识,提升能力。
在这之后,我又陆续做了一些微课,并将它们用于平时的教学活动,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对微课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微课的精髓在于“微”
微课的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左右。若时间太长,一方面会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疲劳,后期的兴奋感也会降低很多。微课的精髓在于“微”,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微课时要吃透要讲授的知识点,并对所下载的素材精挑细选,剪辑加工。微课中运用的教学语言也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二、微课的内容要立足学生实际进行选择
制作微课的目的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如果在制作微课时为了所谓的“高大上”而硬性地添加一些更抽象甚至偏离课本知识的内容,只会事倍功半。我曾经观摩过一些微课,它们就是加入了很多大学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做,偏离了制作微课的目的,而且对于解决教学难点并没有什么帮助。对此,我们在制作微课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也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尤其是初学者的角度去选择微课的内容。
三、微课的形式不要固定化
一般的微课往往都有动画和教师讲解,及一些文字性的解释,甚至还有相应的习题。但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
例如,在学完“艾滋病病毒”的相关知识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则HIV侵染T细胞的微课小视频。在播放过程中可以暂停视频,现场进行相关的解释,也可以选取相关问题提问学生。学生看完视频后,对于HIV是如何识别并侵染T细胞、如何逆转录、为何要逆转录等印象非常深刻,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又如,在讲授完“基因的表达”这个知识点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则关于基因如何转录、翻译以及蛋白质如何加工运输的微课小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可以很好地联系教师所讲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而且立体的动画本身非常震撼,学生看完后由衷地赞叹:细胞真奇妙、生命太神奇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四、微课是教学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
微课只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反客为主。在需要微课辅助教学时,我们可以制作微课,但不能将课堂完全交给微课。有些关于解题的微课时间很长,长达20分钟以上,而内容却很简单,有时只是一些练习题的讲解。这样的微课没有什么意义。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应该在课堂上将题目的解题思路行云流水般地展示给学生,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如果让微课代替教师,主导教学,将是教育界最大的悲哀!
总之,对于新颖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去勇于尝试而不是选择逃避。“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有的教学方式都只是一种手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应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正威,赵占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朱正威,赵占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朱正威,赵占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朱薛艳. 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反思 [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8):119.
[4] 潘崇峰. 微课(微视频)的概念、特点及制作 [J].中国教师,2015(S1):164.
(特约编辑 安 平)
[关键词]微课;渗透作用;视频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9-0094-02
最近几年,微课这一新颖教学方式风靡于教育界。一时间,各学校开始引导教师进行微课的学习和制作,教育主管部门也组织了不少关于微课的教学和比赛活动。一开始,我对微课是有些抵触的,在被动观摩了一些优秀的微课后,我对微课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以“渗透作用”微课的制作过程为例,来说明为什么要制作微课、怎么制作微课和制作微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渗透作用”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传统教学中,尽管教师特别强调“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长颈漏斗液面上升的原因是单位时间内膜两侧水分子的通过速率不同”,但很多学生仍然一头雾水,主要原因是渗透作用的过程本身是微观的、动态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直观感受,故而难以理解。基于此,我决定制作一个简单形象的微课来帮助学生攻克这个学习难点。
我首先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关于渗透作用微观解释的动画,然后通过微課制作软件将这些动画进行剪辑,并在关键地方配音进行解释。这样做,既可使微课的内容和课本知识尽量贴近,也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动画所描述的内容。为了增加微课的趣味性,我还加入了一个关于渗透作用的小实验:将一个去壳的生鸡蛋放在蜂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蜂蜜的液面在慢慢升高(因为鸡蛋中的水通过渗透作用进入了蜂蜜中)。整个微课的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当我在课堂上播放这个微课时,学生热情高涨,每一个人都在好奇而认真地观看。当微课播放完后,学生还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提问了几个关键问题,并且让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事实证明,通过这个简短的微课,大部分学生真正理解了渗透作用的实质。有些学生课后还向我询问关于小实验的具体做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将生物教学中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以这样生动有趣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学生对生物学习还会那么厌烦甚至逃避吗?
这次小试牛刀,让我对微课刮目相看。记得以前我读书时,理科有很多知识非常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费尽口舌进行讲解,我仍然一知半解。因为那个时候计算机、互联网还不发达,老师也无法通过一些形象的、动态的视频让我们去理解知识。悟性好的学生可能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而很多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浮于表面。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慢慢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育不是将学生难倒,而是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弄懂知识,提升能力。
在这之后,我又陆续做了一些微课,并将它们用于平时的教学活动,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对微课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微课的精髓在于“微”
微课的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左右。若时间太长,一方面会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疲劳,后期的兴奋感也会降低很多。微课的精髓在于“微”,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微课时要吃透要讲授的知识点,并对所下载的素材精挑细选,剪辑加工。微课中运用的教学语言也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二、微课的内容要立足学生实际进行选择
制作微课的目的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如果在制作微课时为了所谓的“高大上”而硬性地添加一些更抽象甚至偏离课本知识的内容,只会事倍功半。我曾经观摩过一些微课,它们就是加入了很多大学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做,偏离了制作微课的目的,而且对于解决教学难点并没有什么帮助。对此,我们在制作微课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也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尤其是初学者的角度去选择微课的内容。
三、微课的形式不要固定化
一般的微课往往都有动画和教师讲解,及一些文字性的解释,甚至还有相应的习题。但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
例如,在学完“艾滋病病毒”的相关知识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则HIV侵染T细胞的微课小视频。在播放过程中可以暂停视频,现场进行相关的解释,也可以选取相关问题提问学生。学生看完视频后,对于HIV是如何识别并侵染T细胞、如何逆转录、为何要逆转录等印象非常深刻,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又如,在讲授完“基因的表达”这个知识点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则关于基因如何转录、翻译以及蛋白质如何加工运输的微课小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可以很好地联系教师所讲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而且立体的动画本身非常震撼,学生看完后由衷地赞叹:细胞真奇妙、生命太神奇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四、微课是教学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
微课只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反客为主。在需要微课辅助教学时,我们可以制作微课,但不能将课堂完全交给微课。有些关于解题的微课时间很长,长达20分钟以上,而内容却很简单,有时只是一些练习题的讲解。这样的微课没有什么意义。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应该在课堂上将题目的解题思路行云流水般地展示给学生,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如果让微课代替教师,主导教学,将是教育界最大的悲哀!
总之,对于新颖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去勇于尝试而不是选择逃避。“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有的教学方式都只是一种手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应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正威,赵占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朱正威,赵占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朱正威,赵占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朱薛艳. 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反思 [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8):119.
[4] 潘崇峰. 微课(微视频)的概念、特点及制作 [J].中国教师,2015(S1):164.
(特约编辑 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