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__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融合了语言、心理和文化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是阅读主体对阅读课题的交流。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写作者的对话,探究、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观察。然而,目前有些教师对此认识很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探究性理念。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误区
  
  对于新课改的要求,往往有很多教师在理念上接受了,但在实践上却存在很多的问题。
  有的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成课堂的装饰去演示,表面上看起来很精彩,但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的探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时间久了,自然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就厌倦了。可见,这是相当糟糕的做法。教材只是供教师教学的一个资源,教师无论任何时候在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这样才能增强探究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师要注意不让那些没有基础的学生或者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被遗忘掉。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可是,现实的情况却并非这样,很多教师事先设计好几个问题,在课堂上顺手拿来使用。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的有趣,但却并没有把全体学生都照顾到。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始终只是“过客”,所以,教学收获将大打折扣。
  既然探究性阅读教学所提倡的是阅读教学,不少教师就错误地认为,所有的文章都要安排这样的活动。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必然的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教学,同时编排也要考虑到这点。初中的语文教学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有传统的授课方法,学生是很难接受的,这是违背教材的编写意图的,根本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更不要说去培养人才了,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教师所提问的都是他们所能接触的事物,能感知到的事物和生活实际,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巧妙地启发學生。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扬起他们思维的风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将学生的“脑袋”启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一篇课文应该怎么上,很难有个固定的方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只有不断地摸索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二)提问要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指教师所提的问题的难易的合理把握,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把握。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能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把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否则说什么也是毫无意义的。教师教学语文前,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三)抓住时机,深入提问。
  抓住时机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故意推迟说话的时间,给学生以一种神秘感觉。实践表明,若教师在学生作答后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机会。我们可以延长6秒的时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要知道,时间是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空间的。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教师要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要把学生复杂的答案简明化,深奥的直观化,浮浅的纵深化,使学生的回答完善化。对于回答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要做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或者分化瓦解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能直接指出错误,要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错误,或者让学生对错误答案展开讨论、反驳、补充,教师合理操作,使学生在论中长见识,在论中辨正误,主动纠正错误。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知道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有效的设计问题,并看准时机来提问,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探究性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一定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倍感欣慰。
其他文献
摘要: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在中西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本文从本文从地域、文学风格、语言、精神内质等方面说明了中西方作家思维的差异。  关键词: 中西方作家思维差异影响因素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
中国社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传统开始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的转变。中国文化的转变,是在吸取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逐步
本文从美学的真、善、美角度对旅游与自然山水、人的爱美天性等方面对旅游文化审美进行了论述。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beauty of tourism 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在大连,在辽宁,甚至在全国新闻界,大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永海的名字对大家来说都并不十分陌生。他曾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和全
干练的作风,儒雅的气质,幽默的谈吐,59岁的黑龙江日报社社长贾士祥无论为人做事,还是行文著书,都能让人感到他的激情和智慧。作为一位省委机关报的社长,整日要面对千头万绪
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
摘要: 大同思想是广大中国人民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社会的一个缩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并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异质同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大同思想有着重要的契合点。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大同思想马克思主义契合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巨史宏篇之中有着无数关
摘要: “五四”前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举一反三举三反一    “五四”前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
“之”字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之一,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脱口而出,但当问学生“什么叫独立性?”“为什么要取消它?”时,学生往往都顿时哑口无言,包括很多已上高三的学生。很多学生判断的依据只有两点:1.“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2.老师曾说过“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至于其本质,却从不深究。这样的后果是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句子的翻译出现偏差。下面便以一道高考题来作具体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县教育界开展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活动,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线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头脑里已经有了新课程的理念,但现实的情况是课堂教学的效率仍然不高。这种新课程理念一套套,课堂上却“我行我素”、“涛声依旧”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