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下面是我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作的探讨。
一、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是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条件
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隐藏的潜力。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愿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二、巧设疑问,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悬念有两个作用,第一,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不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有一定的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悬念,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悬念、设疑问,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
例如,在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2厘米,宽减少2厘米,所得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面积相比,结果还是一样大吗?这一疑问,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大家争着回答,一部分学生只根据题目的表象,便说是一样大。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觉得这个答案不对,但一下不知道怎么说明,便都看着老师,迫切想获知结果,而这是启迪学生智慧的最好时机,老师便引导他们举例说明,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但教师并不就此满足,而是进一步提问:按照这样的变化,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时,学生兴趣更浓,继续探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纷纷答道:所得的长方形的周长都相等,长与宽差距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便成了正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整个过程在老师的设疑引导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既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探究知识的方法。
三、组织交流与合作,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把现成的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课探究教学可使学生的兴趣与真实的事例密切地相连,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任务”与生活化的“问题”相结合,这必然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发展了自己的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凸显了数学课的生动、鲜活、有趣、实用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数学教学中老师应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采用“调查”、“探索”、“讨论”、“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急于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出的?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启发下,再让学生动手用“割、补、切、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将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各种不同的图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你所拼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不能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设计开放作业,强化自主探究的实践性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是巩固和强化自主探究学习的必要环节。传统的作业形式注重的是对知识的考查,它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创造力的考查与培养。如何突破传统的形式,设计出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首先要尊重学生选择作业的要求,其次要开放作业的形式与内容。我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作业,有时是让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有时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查找资料;有时是设计调查提纲或进行一次社会小调查;有时是让学生去采访老师或同学。这样的作业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巩固了知识,而且,能在实践中获得教材中找不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能力。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修正与补充,也不是传统数学课程教学的“兴奋剂”,而是一种数学学习上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还学生以思考、参与数学实践的自由,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一、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是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条件
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隐藏的潜力。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愿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二、巧设疑问,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悬念有两个作用,第一,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不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有一定的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悬念,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悬念、设疑问,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
例如,在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2厘米,宽减少2厘米,所得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面积相比,结果还是一样大吗?这一疑问,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大家争着回答,一部分学生只根据题目的表象,便说是一样大。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觉得这个答案不对,但一下不知道怎么说明,便都看着老师,迫切想获知结果,而这是启迪学生智慧的最好时机,老师便引导他们举例说明,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但教师并不就此满足,而是进一步提问:按照这样的变化,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时,学生兴趣更浓,继续探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纷纷答道:所得的长方形的周长都相等,长与宽差距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便成了正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整个过程在老师的设疑引导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既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探究知识的方法。
三、组织交流与合作,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把现成的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课探究教学可使学生的兴趣与真实的事例密切地相连,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任务”与生活化的“问题”相结合,这必然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发展了自己的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凸显了数学课的生动、鲜活、有趣、实用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数学教学中老师应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采用“调查”、“探索”、“讨论”、“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急于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出的?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启发下,再让学生动手用“割、补、切、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将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各种不同的图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你所拼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不能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设计开放作业,强化自主探究的实践性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是巩固和强化自主探究学习的必要环节。传统的作业形式注重的是对知识的考查,它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创造力的考查与培养。如何突破传统的形式,设计出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首先要尊重学生选择作业的要求,其次要开放作业的形式与内容。我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作业,有时是让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有时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查找资料;有时是设计调查提纲或进行一次社会小调查;有时是让学生去采访老师或同学。这样的作业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巩固了知识,而且,能在实践中获得教材中找不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能力。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修正与补充,也不是传统数学课程教学的“兴奋剂”,而是一种数学学习上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还学生以思考、参与数学实践的自由,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