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忌语与非忌语
在幼儿园里,有一部分忌语也被称为“语言暴力”,何谓“语言暴力”?即 “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的一种行为”, 是一种比较明显的教师忌语;另有一部分忌语是隐含起来的,即说的话是正常的,但加上说话者的表情或语气等,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受到损害的一种行为。
二、幼儿教师忌语的类型
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可分为讽刺挖苦型、谩骂侮辱型、粗暴恐吓型三类。
讽刺挖苦型:“你画的什么破画啊,画的是什么东西啊!”“唱歌怎么唱的啊,嘴巴都不张的,能唱出来什么啊?”
谩骂侮辱型:“你看看你自己,整天不知道学,就知道乱晃,乱看,老师说话也不听,来幼儿园干什么啊?还不如回家算了!”“告诉你多少遍了,你就是记不住,没长脑子啊?脑子进水啦?”“我说话你听见没有,没长耳朵啊?”
粗暴恐吓型:“别哭了,再哭,把你赶出去!”“别闹了,再闹,把你送园长那儿去!”
三、影响教师忌语的因素
1.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是导致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根本原因
幼儿年龄小,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好动,在交往过程中会有摩擦、碰撞,有时甚至身体上有些伤害,教师常常疲于应付家长的质问,种种原因使得幼儿教师在心中积压了许多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孩子过来打小报告,只是很小的事情,说别人碰了他,甚至可能告的状跟他自己是没有一点关系的,只是这个孩子看到的,教师此时心中的不良情绪无疑会被激发,有时便会说出一些过激的话或者做一些过激的行为,有些话便会对这个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2.不对等的师幼关系使得教师滥用话语权
师幼交往中教师的交往对象——幼儿是很不成熟、不谙世事、无足够的力量与智慧与教师抗衡的未成年人,这样的交往对象明显处于劣势的。比如面对哭闹的孩子,他可能只是想跟老师亲近一下,得到老师的安慰,但老师为了自身的方便,觉得孩子的哭闹影响了她的管理,便会大声呵斥孩子不许哭,这种互动形式无意识中影响了幼儿教师控制其负面情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任由其负面情绪恣意泛滥,任由其不文明语言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忌语现象随即产生了。
3.教师个人修养不够,进一步导致“语言暴力”的蔓延
一些幼儿教师不注意加强个人的学习和提高个人的素质,使个人学识修养不够深厚,人格不够健全。这样,自然对幼儿缺乏足够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脾气暴躁,心胸狭窄,在对幼儿进行保教的过程中,不能以平等或平常的心态处理与幼儿的关系,总想扮演权威者的角色,不顾及幼儿的感受,不考虑对幼儿可能带来什么伤害,随口对幼儿进行粗暴的呵斥或尖刻的挖苦。
四、意见和建议
虽然说教师忌语似乎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随着幼儿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很明显的忌语说得就不是很多了,但有时有些话却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有时是否该从幼儿的角度考虑一下,说话前能否掂量一下,比如说面对打人的孩子,能不能不要一开始就对打人的孩子兴师问罪,能不能去询问一下为何孩子会打人。
在调查幼儿园教师忌语的时候,通过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总结了一些方法:
1.多点耐心,慢慢听孩子把话说完
幼儿处在特殊的年龄段,尤其是小班的孩子,教师最容易说出忌语来,因为孩子太小,语言组织能力不健全,他们在说话之前可能大脑已经知道怎么样了,但由于他们处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很可能是想说不敢说,或者是想说,说不出。
2.多点爱心,尽量包容犯错的孩子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雨露。多一点爱,对孩子的帮助就会多一点。面对犯错的孩子,多点爱心,多点包容心,多问一问,他为什么会打人?他是否知道打人是错误的,他是否打了人也很害怕等等,有教师在面对打人的孩子的时候,总喜欢训斥这个打人的孩子,还会吓唬孩子说不让别的孩子跟他玩,却不会去想打人孩子的打人行为背后一定是否有原因,孩子的一切反社会行为的背后很可能是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3.多点责任心,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孩子一天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他在幼儿园里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语言刺激,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面的语言刺激了他之后,他可能心情会非常好,做游戏的积极性会很高,更乐意参见活动,而反面语言刺激了他之后,他有可能会心情低落,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一个人在那里闷闷不乐,谁也不理睬。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密切关注,询问孩子原因,老师不仅是关注孩子的外在发展,更要密切注意孩子内心的成长,有时心理产生的疾病很可能就是因为老师一句无意说的话,或者在与同伴游戏时做错一个动作,这些都需要老师的关注。
【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澄云幼儿园 江苏】
在幼儿园里,有一部分忌语也被称为“语言暴力”,何谓“语言暴力”?即 “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的一种行为”, 是一种比较明显的教师忌语;另有一部分忌语是隐含起来的,即说的话是正常的,但加上说话者的表情或语气等,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受到损害的一种行为。
二、幼儿教师忌语的类型
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可分为讽刺挖苦型、谩骂侮辱型、粗暴恐吓型三类。
讽刺挖苦型:“你画的什么破画啊,画的是什么东西啊!”“唱歌怎么唱的啊,嘴巴都不张的,能唱出来什么啊?”
谩骂侮辱型:“你看看你自己,整天不知道学,就知道乱晃,乱看,老师说话也不听,来幼儿园干什么啊?还不如回家算了!”“告诉你多少遍了,你就是记不住,没长脑子啊?脑子进水啦?”“我说话你听见没有,没长耳朵啊?”
粗暴恐吓型:“别哭了,再哭,把你赶出去!”“别闹了,再闹,把你送园长那儿去!”
三、影响教师忌语的因素
1.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是导致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根本原因
幼儿年龄小,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好动,在交往过程中会有摩擦、碰撞,有时甚至身体上有些伤害,教师常常疲于应付家长的质问,种种原因使得幼儿教师在心中积压了许多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孩子过来打小报告,只是很小的事情,说别人碰了他,甚至可能告的状跟他自己是没有一点关系的,只是这个孩子看到的,教师此时心中的不良情绪无疑会被激发,有时便会说出一些过激的话或者做一些过激的行为,有些话便会对这个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2.不对等的师幼关系使得教师滥用话语权
师幼交往中教师的交往对象——幼儿是很不成熟、不谙世事、无足够的力量与智慧与教师抗衡的未成年人,这样的交往对象明显处于劣势的。比如面对哭闹的孩子,他可能只是想跟老师亲近一下,得到老师的安慰,但老师为了自身的方便,觉得孩子的哭闹影响了她的管理,便会大声呵斥孩子不许哭,这种互动形式无意识中影响了幼儿教师控制其负面情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任由其负面情绪恣意泛滥,任由其不文明语言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忌语现象随即产生了。
3.教师个人修养不够,进一步导致“语言暴力”的蔓延
一些幼儿教师不注意加强个人的学习和提高个人的素质,使个人学识修养不够深厚,人格不够健全。这样,自然对幼儿缺乏足够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脾气暴躁,心胸狭窄,在对幼儿进行保教的过程中,不能以平等或平常的心态处理与幼儿的关系,总想扮演权威者的角色,不顾及幼儿的感受,不考虑对幼儿可能带来什么伤害,随口对幼儿进行粗暴的呵斥或尖刻的挖苦。
四、意见和建议
虽然说教师忌语似乎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随着幼儿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很明显的忌语说得就不是很多了,但有时有些话却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有时是否该从幼儿的角度考虑一下,说话前能否掂量一下,比如说面对打人的孩子,能不能不要一开始就对打人的孩子兴师问罪,能不能去询问一下为何孩子会打人。
在调查幼儿园教师忌语的时候,通过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总结了一些方法:
1.多点耐心,慢慢听孩子把话说完
幼儿处在特殊的年龄段,尤其是小班的孩子,教师最容易说出忌语来,因为孩子太小,语言组织能力不健全,他们在说话之前可能大脑已经知道怎么样了,但由于他们处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很可能是想说不敢说,或者是想说,说不出。
2.多点爱心,尽量包容犯错的孩子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雨露。多一点爱,对孩子的帮助就会多一点。面对犯错的孩子,多点爱心,多点包容心,多问一问,他为什么会打人?他是否知道打人是错误的,他是否打了人也很害怕等等,有教师在面对打人的孩子的时候,总喜欢训斥这个打人的孩子,还会吓唬孩子说不让别的孩子跟他玩,却不会去想打人孩子的打人行为背后一定是否有原因,孩子的一切反社会行为的背后很可能是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3.多点责任心,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孩子一天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他在幼儿园里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语言刺激,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面的语言刺激了他之后,他可能心情会非常好,做游戏的积极性会很高,更乐意参见活动,而反面语言刺激了他之后,他有可能会心情低落,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一个人在那里闷闷不乐,谁也不理睬。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密切关注,询问孩子原因,老师不仅是关注孩子的外在发展,更要密切注意孩子内心的成长,有时心理产生的疾病很可能就是因为老师一句无意说的话,或者在与同伴游戏时做错一个动作,这些都需要老师的关注。
【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澄云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