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体现于各个环节中,是学生和老师交流的重要途径。本次针对课堂提问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一线的数学老师进行了深入访问交流,将获得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出一些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一、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提问是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该研究以小学数学课堂为载体,结合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研究分析目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中发现问题,给出我们得到的相关策略。提问策略的提出将有利于改善部分老师在数学课堂中曾经存在的误区,提高课堂实效,避免时间的浪费,也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 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提问式”数学课堂的兴起,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数学老师对提问的理解、掌握、运用尚有不足,数学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沈霞老师就在其作品文献中指出现如今小学课堂存在的几个问题:(1)纯粹的追求课堂氛围,而随意提问;(2)对于难度较大问题,没有一定的启发引导,就习惯性的问个“为什么?”“怎么样?”;(3)“问”而不答,为了强调“开放性”,让学生拿了问题自己去做,不闻不问,只要你会做就行:(4)“问”不全面,有老师怕出现课堂冷场,耽误教学进度,只是单纯的向好学生提问,热了少数,冷了多数。
(三) 研究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与分析,发现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有很多,并且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现在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通过访谈调查可以深入了解到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一些看法,并且深入交谈可以得到更多。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更确切的情况,因此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这两个方法进行。本调查针对六安市城北小学的六、五、四年級部分学生及数学老师。
本问卷发放120份,收回104份,有效问卷100份,本问卷设计13道题。本问卷从学生对教师提问认可度、学生对教师提问满意度、学生对教师理答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说明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半的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后被老师批评还愿意进行思考再次回答提问,但是还有另外一半的学生认为会看情况而定,可见被老师批评会大大影响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希望老师对于难度大些的问题能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但是不希望老师直接给出答案。通过问卷调查也可以看出学生在数学课堂提问中,更多的学生喜欢师生共同探讨的解答模式,也希望老师能够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的对难度大的问题进行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总结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独立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老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督促相互学习。
访谈对象是六安市城北小学的八位数学教师。通过访谈进行分析发现老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毕竟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老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任何提问方式,最后都会折射到学生身上。所以老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大部分老师认为课堂提问只是简单的发问。对于理解型、创造型、应用型等需要较深思考的问题则很少被提问到。而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原理等如何推导而来的,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以及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对数学思想的养成,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起到了阻碍的效果。
三、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想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对待,不能把学习成绩看成评判学生的标准。其实影响学生课堂表现和思维活跃度除了智力因素外,还有孩子的成就动机、知识储备、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等,相对于其他因素,智力因素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教师除了给学生人人平等的环境以外,还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加以纠正指导,帮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有自己的收获。
(二) 教师要认真听取并正确回应学生的回答
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仔细备课,将本节课会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但也要留下弹性空间,不能生搬硬套教学计划。问题提问的设计上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能够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解决问题,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也是来源于生活,最后也是服务于生活的。其次老师需要走进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距离感、敬畏感,及时并确切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在提问设置上体现趣味性和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菊荣.课堂观察:基于实践改进的研究“革命”[J].江苏教育研究,2007,(6):9-10.
[2]沈霞.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9).
[3]黄显华.个别差异处理——“小学生在中文、英文、数学三科的学习动机与发展模式的研究”的计划与实践[J].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14-115.
作者简介:
江海云,2014级教育硕士,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六安市城北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一、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提问是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该研究以小学数学课堂为载体,结合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研究分析目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中发现问题,给出我们得到的相关策略。提问策略的提出将有利于改善部分老师在数学课堂中曾经存在的误区,提高课堂实效,避免时间的浪费,也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 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提问式”数学课堂的兴起,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数学老师对提问的理解、掌握、运用尚有不足,数学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沈霞老师就在其作品文献中指出现如今小学课堂存在的几个问题:(1)纯粹的追求课堂氛围,而随意提问;(2)对于难度较大问题,没有一定的启发引导,就习惯性的问个“为什么?”“怎么样?”;(3)“问”而不答,为了强调“开放性”,让学生拿了问题自己去做,不闻不问,只要你会做就行:(4)“问”不全面,有老师怕出现课堂冷场,耽误教学进度,只是单纯的向好学生提问,热了少数,冷了多数。
(三) 研究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与分析,发现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有很多,并且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现在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通过访谈调查可以深入了解到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一些看法,并且深入交谈可以得到更多。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更确切的情况,因此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这两个方法进行。本调查针对六安市城北小学的六、五、四年級部分学生及数学老师。
本问卷发放120份,收回104份,有效问卷100份,本问卷设计13道题。本问卷从学生对教师提问认可度、学生对教师提问满意度、学生对教师理答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说明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半的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后被老师批评还愿意进行思考再次回答提问,但是还有另外一半的学生认为会看情况而定,可见被老师批评会大大影响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希望老师对于难度大些的问题能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但是不希望老师直接给出答案。通过问卷调查也可以看出学生在数学课堂提问中,更多的学生喜欢师生共同探讨的解答模式,也希望老师能够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的对难度大的问题进行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总结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独立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老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督促相互学习。
访谈对象是六安市城北小学的八位数学教师。通过访谈进行分析发现老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毕竟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老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任何提问方式,最后都会折射到学生身上。所以老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大部分老师认为课堂提问只是简单的发问。对于理解型、创造型、应用型等需要较深思考的问题则很少被提问到。而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原理等如何推导而来的,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以及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对数学思想的养成,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起到了阻碍的效果。
三、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想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对待,不能把学习成绩看成评判学生的标准。其实影响学生课堂表现和思维活跃度除了智力因素外,还有孩子的成就动机、知识储备、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等,相对于其他因素,智力因素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教师除了给学生人人平等的环境以外,还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加以纠正指导,帮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有自己的收获。
(二) 教师要认真听取并正确回应学生的回答
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仔细备课,将本节课会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但也要留下弹性空间,不能生搬硬套教学计划。问题提问的设计上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能够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解决问题,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也是来源于生活,最后也是服务于生活的。其次老师需要走进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距离感、敬畏感,及时并确切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在提问设置上体现趣味性和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菊荣.课堂观察:基于实践改进的研究“革命”[J].江苏教育研究,2007,(6):9-10.
[2]沈霞.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9).
[3]黄显华.个别差异处理——“小学生在中文、英文、数学三科的学习动机与发展模式的研究”的计划与实践[J].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14-115.
作者简介:
江海云,2014级教育硕士,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六安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