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方法对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护理。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106例,治愈率为84%,再出血15例,再出血率为15.3%,死亡5例,死亡率为16.67%,褥疮发生率为0。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加强病情观察并行整体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而言。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收治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1月我科共收治SAH126例,男67例,女59例;年龄18~72岁,平均43岁。发病诱因为一般活动22例、用力劳动20例、情绪激动17例、用力排便7例、饮酒12例、恐惧9例。静态发病18例,其他21例。本组复发18例(两次出血12例,三次出血6例)。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其中显示SAH者68例。腰穿28例,脑脊液变化均提示为SAH。经治疗后,治愈105例,死亡21例(其中首次出血死亡12例,兩次出血死亡5例,三次出血死亡4例)。
2护理要点
对SAH除按一般神经科患者护理外,其护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如何预防再出血和血管痉挛。SAH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5.3%,本组为14.28%。本组病死率为16.67%,其中两次出血病死率为41.67%,三次出血死亡率为66.67%,提示SAH复发多见,复发者病死率高,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因此,消除复发的危险因素是降低SAH病死率的关键。护士必须熟悉复发的危险因素,协助患者安全渡过复发期。
2.1一般护理①对家属进行宣教,向家属说明本病易复发,并详细介绍复发因素和预防复发的办法,耐心劝告家属,杜绝不必要的探视,避免与患者交流和干扰休息,医护与家属合作,共同协助患者渡过急性期。②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搬动以免再出血,宜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头部15~30°,以降低颅内压。如某些较轻患者不愿在室内大小便,护士应耐心解释,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活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③对精神症状明显者应给予适量镇静剂。
2.2饮食护理保证营养素的供给,并嘱其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蜂蜜等,保持大便畅通,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
2.3保持大便通畅SAH患者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排便时患者产生急躁情绪或用力过猛,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再出血。
2.4避免精神激动SAH患者必须避免生气、急躁、激动或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
2.5心理护理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部出血,所以大多患者都有紧张、恐惧及害怕心理,对疾病的预后失去信心。做好心理护理可促进疾病的康复,预防、减少再出血的发生。鼓励患者倾诉对疾病的感受,对病情的认识,存在的情绪危机和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表示真诚的关心和理解。耐心向患者讲解病情,启发其面对现实,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疾病,同时介绍成功病例,消除心理紧张及顾虑,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6.1意识状态若昏迷出现快且深则提示出血量大、颅内压高,持续昏迷则提示脑干受损,必须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以防脑疝的发生。
2.6.2瞳孔出现脑疝者,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者消失。
2.6.3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的变化,颅内压增高时常引起血压升高,血压过高时可引起再次出血,血压过低时会引起脑供血不足。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脉搏弱时提示可能有循环衰竭。呼吸的深浅及是否规则,注意有无鼾声、叹息样和抽搐样呼吸,呼吸变慢可为颅压增高,呼吸不规则说明病情严重。体温升高多在出血后2~3天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常见原因有出血后吸收热、继发感染及中枢性发热。注意区别各类发热原因,做好解释及相应处理。对于高热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2.7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可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任何时间,其严重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相关,病后10~14日为迟发性血管痉挛高峰期,是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可行经颅多普勒或脑血管造影确诊。如果病情由稳定转入恶化,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体征,应警惕有血管痉挛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争取治疗时间。
2.8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8.1呼吸道并发症因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卧床,咳嗽无力,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畅,食物及呕吐物吸入气管,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加强营养,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若分泌物多,黏稠不易咳出影响通气功能时,应及时行气管切开,吸痰或超声雾化吸入。
2.8.2消化道并发症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应注意观察大便及呕吐物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送检,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2.8.3预防褥疮要定时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置肢体于抗痉挛位,叩背按摩,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3出院指导
由于患者经济条件限制,往往病情好转时就要求出院,有的只住1周左右,这时要向患者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卧床休息必须坚持1个月适当活动,以理解、关心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交谈,着重心理疏导和护理,解除患者心理负担,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门诊随诊,加强营养,增强自体抵抗力,注意预防感冒,偏瘫患者要加强肢体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创造健康。
4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致残率和死亡率均高。通过对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总结护理的重点是预防患者再出血。针对再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干预,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教会患者如何控制情绪,合理饮食,纠正患者日常不良生活习惯,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熟练掌握本病的再出血特点。加强责任心,耐心,细心观察,仔细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才能更好地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156.
[2]彭海.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0,7(1):23.
[3]朱保佳,张瑞林,周九三,等.腰穿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临床探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5):298-306.
[4]周良辅,吕传真,史玉泉.脑动脉瘤、神经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9-268.
[5]许树元,汤晓晖,安贵群,等.综合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2):137-138.
[6]王维志,罗祖明.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8-154.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而言。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收治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1月我科共收治SAH126例,男67例,女59例;年龄18~72岁,平均43岁。发病诱因为一般活动22例、用力劳动20例、情绪激动17例、用力排便7例、饮酒12例、恐惧9例。静态发病18例,其他21例。本组复发18例(两次出血12例,三次出血6例)。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其中显示SAH者68例。腰穿28例,脑脊液变化均提示为SAH。经治疗后,治愈105例,死亡21例(其中首次出血死亡12例,兩次出血死亡5例,三次出血死亡4例)。
2护理要点
对SAH除按一般神经科患者护理外,其护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如何预防再出血和血管痉挛。SAH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5.3%,本组为14.28%。本组病死率为16.67%,其中两次出血病死率为41.67%,三次出血死亡率为66.67%,提示SAH复发多见,复发者病死率高,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因此,消除复发的危险因素是降低SAH病死率的关键。护士必须熟悉复发的危险因素,协助患者安全渡过复发期。
2.1一般护理①对家属进行宣教,向家属说明本病易复发,并详细介绍复发因素和预防复发的办法,耐心劝告家属,杜绝不必要的探视,避免与患者交流和干扰休息,医护与家属合作,共同协助患者渡过急性期。②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搬动以免再出血,宜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头部15~30°,以降低颅内压。如某些较轻患者不愿在室内大小便,护士应耐心解释,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活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③对精神症状明显者应给予适量镇静剂。
2.2饮食护理保证营养素的供给,并嘱其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蜂蜜等,保持大便畅通,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
2.3保持大便通畅SAH患者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排便时患者产生急躁情绪或用力过猛,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再出血。
2.4避免精神激动SAH患者必须避免生气、急躁、激动或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
2.5心理护理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部出血,所以大多患者都有紧张、恐惧及害怕心理,对疾病的预后失去信心。做好心理护理可促进疾病的康复,预防、减少再出血的发生。鼓励患者倾诉对疾病的感受,对病情的认识,存在的情绪危机和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表示真诚的关心和理解。耐心向患者讲解病情,启发其面对现实,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疾病,同时介绍成功病例,消除心理紧张及顾虑,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6.1意识状态若昏迷出现快且深则提示出血量大、颅内压高,持续昏迷则提示脑干受损,必须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以防脑疝的发生。
2.6.2瞳孔出现脑疝者,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者消失。
2.6.3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的变化,颅内压增高时常引起血压升高,血压过高时可引起再次出血,血压过低时会引起脑供血不足。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脉搏弱时提示可能有循环衰竭。呼吸的深浅及是否规则,注意有无鼾声、叹息样和抽搐样呼吸,呼吸变慢可为颅压增高,呼吸不规则说明病情严重。体温升高多在出血后2~3天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常见原因有出血后吸收热、继发感染及中枢性发热。注意区别各类发热原因,做好解释及相应处理。对于高热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2.7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可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任何时间,其严重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相关,病后10~14日为迟发性血管痉挛高峰期,是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可行经颅多普勒或脑血管造影确诊。如果病情由稳定转入恶化,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体征,应警惕有血管痉挛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争取治疗时间。
2.8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8.1呼吸道并发症因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卧床,咳嗽无力,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畅,食物及呕吐物吸入气管,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加强营养,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若分泌物多,黏稠不易咳出影响通气功能时,应及时行气管切开,吸痰或超声雾化吸入。
2.8.2消化道并发症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应注意观察大便及呕吐物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送检,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2.8.3预防褥疮要定时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置肢体于抗痉挛位,叩背按摩,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3出院指导
由于患者经济条件限制,往往病情好转时就要求出院,有的只住1周左右,这时要向患者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卧床休息必须坚持1个月适当活动,以理解、关心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交谈,着重心理疏导和护理,解除患者心理负担,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门诊随诊,加强营养,增强自体抵抗力,注意预防感冒,偏瘫患者要加强肢体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创造健康。
4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致残率和死亡率均高。通过对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总结护理的重点是预防患者再出血。针对再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干预,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教会患者如何控制情绪,合理饮食,纠正患者日常不良生活习惯,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熟练掌握本病的再出血特点。加强责任心,耐心,细心观察,仔细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才能更好地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156.
[2]彭海.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0,7(1):23.
[3]朱保佳,张瑞林,周九三,等.腰穿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临床探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5):298-306.
[4]周良辅,吕传真,史玉泉.脑动脉瘤、神经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9-268.
[5]许树元,汤晓晖,安贵群,等.综合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2):137-138.
[6]王维志,罗祖明.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