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初识刘进,你会为他的“职业”精神所感动。他用近乎商人推销产品的手法去一个人一个人的推销他的学术成果,十余年来初衷不改。而他唯一的利器就是一份由A4纸印制的小报。
而如今这个小报,已经印刷了70多版,合计70000多份。“在得不到权威渠道承认的情况下,我无奈选择了商业这条道路。看得人多了,终究会得到承认的。”谈起自己的营销策略,刘进一脸无奈地说。
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叫刘进,是一个青年数学家,我的杰出发现是系数空间……”十余年来,自称在数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的刘进,用这个简单的开场白从学校大讲堂,逐步走到了社会的地铁里。
为了让他的理论“发表”或者让更多的人认同,他将“系数空间”理论的精华提炼为一张小报。“这个报纸是我的研究成果,你需要无条件信任,并附2元钱购买。”而在购买报纸后,一切交谈才能顺利进行。
“孔子在收弟子时也要有进贡之物,我传授自己的发现自然也不是无偿的。”刘进辩解说。而随着不是很标准的南方普通话响起,也总会引起一车厢的人倾耳相听。也只有这个时候,刘进本来因长期处于尴尬状态导致发木的神情才会自然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十余年来,那张小报的内容没有变化。“我承认由于没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新的总结,使得这个理论面对的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因此越来越不好做。”根据刘进的说法,他从1996年开始,走遍了中国大陆除拉萨以外的所有省会城市,而且在每所城市中停留1周至2周,去五六所高校进行宣传活动,然后返京。
“那时候,我觉得‘系数空间’让我变得很强大。有一次,我抵达大连的时候已经身无分文,可就凭借我所带的报纸,我自如地生活下来了。”刘进说。
根据变化的情况做调整
“地铁中总有很多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对我的理论有兴趣,而且我也不再为销路发愁。”根据刘进的说法,“大学生虽然有知识,但经济能力有限,因此到地铁后,才把报纸的价格升至每份2元。”
而谈起自己走上这条路的原因,刘进说只是源于自己的理想。根据刘进的说法,他在高中学数学“杨辉三角”时曾有过一个闪念:按照“杨辉三角”定理无限推导多项式,这些多项式在空间上的图形会是什么样子?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的他把这个闪念记在了日记本里。
后来他到了云南大学去读书,偶然翻开日记本,看到了自己记的东西,便突然产生了突破“杨辉三角”的想法。此后,便常常在图书馆里推算,并将这些过程记录在日记本中。直到1988年,他发现了“系数空间”理论——即将系数体叠加至四维,每4个系数按逆向结果相乘相加等于下层系数。两年后,刘进将他的发现送到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鉴定”的副教授认为其研究结果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他感觉自己发现了新的理论。
随后不久,他又辞掉了教师的工作,从云南来到北京闯荡。1992年,他将“系数空间”理论的精华提炼为一张小报,用170元购置了一台油印机来印制,然后在高校、图书馆等地进行免费发放。为收回成本,他很快将报纸定价为0.1元/份,随后考虑到生计问题,又将报纸提价为1元/份。
刘进说,每天早晨8点多他都会带着二三十份小报到来到地铁上,一上午便会卖光,下午则回家休息。而每天的收入除了能进行一点研究外,还足够他的生活,甚至还有盈余。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进还是开始感受到了一种压力。由于地铁卖报纸也会有不稳定的风险因素,再加上现在的经济情况,他也在考虑“转型”。但是,他坦言,在他去过的招聘会上,他发现找工作太难了,而大多数工作也并不对他的胃口。“我现在只能还是做这个,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了。”
■记者絮语:警惕沦为理想的奴仆
有人说,他是一个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并借助商业手段来进理想捍卫的人。起码也是一个对数学进行普及的人,应该肯定;但也有人认为他已经沦为理想的乞讨者。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在采访中,刘进始终没有说明白到底什么是“系数空间”,他研究的这个东西意义何在,而仅仅以“优美”、“和谐”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心中的伟大理论。而综观整个过程也只是去寻求人家认可的过程,而不是如何发现、演算和论证这个理论的过程。因此,业界甚至有人认为他的研究不是新的东西。
当然,他如果可以像“杨辉三角”那样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就好多了,如果能转变为可依套用于代数的公式,也许对分子堆积学有用。“一个新理论的诞生是建立在成千上万先辈的智慧之上,需要长期循序渐进的学习才能初窥门径……”华罗庚曾经说。而他生前有一个麻袋,专门用来盛这类“数学爱好者”们的精妙证明。
从这个角度看,刘进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毕竟一味地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甚至去花十多年的时间,不如用这点时间去做研究。而刘进的悲哀就在于,他认为他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无可否认,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就是坚持他的理论,希望得到大家的承认。但是这个理想不值得我们仿效。毕竟在刘进的故事里,理想变成了一种执拗,一种经营,这或许是理想的一种沉沦吧。
不过刘进也不是完全地脱离生活,他开始用自己的“理想”来换钱,但是他没有把换来的钱都用于他的研究,而是变成了一种谋生方式,并沉浸和习惯于此。我认为出现刘进这样的人,无疑是社会的悲哀。
而如今这个小报,已经印刷了70多版,合计70000多份。“在得不到权威渠道承认的情况下,我无奈选择了商业这条道路。看得人多了,终究会得到承认的。”谈起自己的营销策略,刘进一脸无奈地说。
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叫刘进,是一个青年数学家,我的杰出发现是系数空间……”十余年来,自称在数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的刘进,用这个简单的开场白从学校大讲堂,逐步走到了社会的地铁里。
为了让他的理论“发表”或者让更多的人认同,他将“系数空间”理论的精华提炼为一张小报。“这个报纸是我的研究成果,你需要无条件信任,并附2元钱购买。”而在购买报纸后,一切交谈才能顺利进行。
“孔子在收弟子时也要有进贡之物,我传授自己的发现自然也不是无偿的。”刘进辩解说。而随着不是很标准的南方普通话响起,也总会引起一车厢的人倾耳相听。也只有这个时候,刘进本来因长期处于尴尬状态导致发木的神情才会自然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十余年来,那张小报的内容没有变化。“我承认由于没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新的总结,使得这个理论面对的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因此越来越不好做。”根据刘进的说法,他从1996年开始,走遍了中国大陆除拉萨以外的所有省会城市,而且在每所城市中停留1周至2周,去五六所高校进行宣传活动,然后返京。
“那时候,我觉得‘系数空间’让我变得很强大。有一次,我抵达大连的时候已经身无分文,可就凭借我所带的报纸,我自如地生活下来了。”刘进说。
根据变化的情况做调整
“地铁中总有很多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对我的理论有兴趣,而且我也不再为销路发愁。”根据刘进的说法,“大学生虽然有知识,但经济能力有限,因此到地铁后,才把报纸的价格升至每份2元。”
而谈起自己走上这条路的原因,刘进说只是源于自己的理想。根据刘进的说法,他在高中学数学“杨辉三角”时曾有过一个闪念:按照“杨辉三角”定理无限推导多项式,这些多项式在空间上的图形会是什么样子?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的他把这个闪念记在了日记本里。
后来他到了云南大学去读书,偶然翻开日记本,看到了自己记的东西,便突然产生了突破“杨辉三角”的想法。此后,便常常在图书馆里推算,并将这些过程记录在日记本中。直到1988年,他发现了“系数空间”理论——即将系数体叠加至四维,每4个系数按逆向结果相乘相加等于下层系数。两年后,刘进将他的发现送到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鉴定”的副教授认为其研究结果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他感觉自己发现了新的理论。
随后不久,他又辞掉了教师的工作,从云南来到北京闯荡。1992年,他将“系数空间”理论的精华提炼为一张小报,用170元购置了一台油印机来印制,然后在高校、图书馆等地进行免费发放。为收回成本,他很快将报纸定价为0.1元/份,随后考虑到生计问题,又将报纸提价为1元/份。
刘进说,每天早晨8点多他都会带着二三十份小报到来到地铁上,一上午便会卖光,下午则回家休息。而每天的收入除了能进行一点研究外,还足够他的生活,甚至还有盈余。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进还是开始感受到了一种压力。由于地铁卖报纸也会有不稳定的风险因素,再加上现在的经济情况,他也在考虑“转型”。但是,他坦言,在他去过的招聘会上,他发现找工作太难了,而大多数工作也并不对他的胃口。“我现在只能还是做这个,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了。”
■记者絮语:警惕沦为理想的奴仆
有人说,他是一个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并借助商业手段来进理想捍卫的人。起码也是一个对数学进行普及的人,应该肯定;但也有人认为他已经沦为理想的乞讨者。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在采访中,刘进始终没有说明白到底什么是“系数空间”,他研究的这个东西意义何在,而仅仅以“优美”、“和谐”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心中的伟大理论。而综观整个过程也只是去寻求人家认可的过程,而不是如何发现、演算和论证这个理论的过程。因此,业界甚至有人认为他的研究不是新的东西。
当然,他如果可以像“杨辉三角”那样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就好多了,如果能转变为可依套用于代数的公式,也许对分子堆积学有用。“一个新理论的诞生是建立在成千上万先辈的智慧之上,需要长期循序渐进的学习才能初窥门径……”华罗庚曾经说。而他生前有一个麻袋,专门用来盛这类“数学爱好者”们的精妙证明。
从这个角度看,刘进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毕竟一味地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甚至去花十多年的时间,不如用这点时间去做研究。而刘进的悲哀就在于,他认为他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无可否认,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就是坚持他的理论,希望得到大家的承认。但是这个理想不值得我们仿效。毕竟在刘进的故事里,理想变成了一种执拗,一种经营,这或许是理想的一种沉沦吧。
不过刘进也不是完全地脱离生活,他开始用自己的“理想”来换钱,但是他没有把换来的钱都用于他的研究,而是变成了一种谋生方式,并沉浸和习惯于此。我认为出现刘进这样的人,无疑是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