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和谐高效的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多方面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笔者基于“研学后教”的理念,从走进儿童生活、营造和谐氛围、把握动态生成来构建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关键词】研学后教;品德与社会;课堂;高效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和谐高效的课堂,是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一次回归和自身职业质量的一种提升。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品德课堂,我们基于“研学后教”的理念,通过“学在教之前,教在关键处”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走进儿童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本无非只是那么薄薄的一本,由几十页的纸张粘贴而成。而新的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却是要求教师要把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所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走进儿童生活非常重要。
研学后教理念提出“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本地实际及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根据本地实际加以更换,如添加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选取儿童现实生活中必需的、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并将此融入“研学案”中。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良好习惯行为和品德的养成和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我们所说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一定不是现实生活的生搬硬套,绝对不能将教育的内容和现实生活做相等处理,任教的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来源于现实的生活,还要高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每位教师都是这样教学,那么就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二、营造和谐氛围
“研学后教”的本质是学生全体参与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生懂得怎样学习。给予学习者充分的尊重与关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要教师树立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必须要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在课堂上逐步提倡培养一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相互尊重的文化,建立一种支撑性的宽容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果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时刻秉持着渗透心育的理念,就会深刻体悟到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
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建立在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在学习活动中师生应该是伙伴、朋友。美国教育学家吉诺特博士说:“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势和情景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教师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我们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和未来的憧憬。
三、把握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才能让生命活力在课堂上真正有效地发挥。作为老师,你不可能完全预知课堂上会发生什么,因此就有了课堂生成。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于合作、对话、碰撞,现时生成出超出教师预设方案和教材设定内容之外的有价值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知识、新方法、新目标等等,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显现出不同的价值,具有动态性、生成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研学后教”的课堂中,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学生全身地投入学习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阅读、研讨、思考、追问、质疑、争辩……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沉浸在专注的探索、高尚的情绪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仿佛看到学生的生命在拔节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仅是认知的,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德性的、人格的、人性的、气质的……也即生命的整体成长。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课堂生成犹如无心所插之柳,只要老师能善待它,它带来的更多的会是惊喜,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就拿我刚上过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这一课来说吧。当孩子侃侃谈到我们生活中从事各种工作的人的时候,一个小男孩举起手来说:“我觉得生活中他们没什么,也没多少帮助,没有他们也没关系,只要爸爸有钱就可以请人做事了”当时我呆了一下,前面的课堂正按我预设的步骤进行着,怎么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不和谐”的声音,都没在我预计的问题之类。视而不见吗?这个学生发出的并不响亮的声音并不会影响课程的进行,但这个问题具有很好的讨论价值,为何不把它利用起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呢?于是我便设计了“如果我们没有了他们将会如何”这样逆向思维的想象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兴致很高,“没有邻居生活就少了很多乐趣”,“警察叔叔能给我们很多帮助,特别是发生突发状况的时候”,“我觉得周围少了清洁工的话到处会一片脏乱”……在同学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那个小男孩也逐渐明白了自己的想法不当,这比我直接强制性地把想法灌输给他来得更人性化更有效果。
课堂的内容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任何迸发出的火花都将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叶澜教授说,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总之,和谐、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研学后教”这种教学理念的体验场。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和谐高效”的目标。
【关键词】研学后教;品德与社会;课堂;高效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和谐高效的课堂,是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一次回归和自身职业质量的一种提升。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品德课堂,我们基于“研学后教”的理念,通过“学在教之前,教在关键处”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走进儿童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本无非只是那么薄薄的一本,由几十页的纸张粘贴而成。而新的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却是要求教师要把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所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走进儿童生活非常重要。
研学后教理念提出“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本地实际及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根据本地实际加以更换,如添加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选取儿童现实生活中必需的、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并将此融入“研学案”中。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良好习惯行为和品德的养成和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我们所说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一定不是现实生活的生搬硬套,绝对不能将教育的内容和现实生活做相等处理,任教的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来源于现实的生活,还要高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每位教师都是这样教学,那么就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二、营造和谐氛围
“研学后教”的本质是学生全体参与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生懂得怎样学习。给予学习者充分的尊重与关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要教师树立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必须要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在课堂上逐步提倡培养一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相互尊重的文化,建立一种支撑性的宽容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果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时刻秉持着渗透心育的理念,就会深刻体悟到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
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建立在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在学习活动中师生应该是伙伴、朋友。美国教育学家吉诺特博士说:“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势和情景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教师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我们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和未来的憧憬。
三、把握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才能让生命活力在课堂上真正有效地发挥。作为老师,你不可能完全预知课堂上会发生什么,因此就有了课堂生成。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于合作、对话、碰撞,现时生成出超出教师预设方案和教材设定内容之外的有价值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知识、新方法、新目标等等,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显现出不同的价值,具有动态性、生成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研学后教”的课堂中,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学生全身地投入学习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阅读、研讨、思考、追问、质疑、争辩……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沉浸在专注的探索、高尚的情绪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仿佛看到学生的生命在拔节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仅是认知的,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德性的、人格的、人性的、气质的……也即生命的整体成长。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课堂生成犹如无心所插之柳,只要老师能善待它,它带来的更多的会是惊喜,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就拿我刚上过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这一课来说吧。当孩子侃侃谈到我们生活中从事各种工作的人的时候,一个小男孩举起手来说:“我觉得生活中他们没什么,也没多少帮助,没有他们也没关系,只要爸爸有钱就可以请人做事了”当时我呆了一下,前面的课堂正按我预设的步骤进行着,怎么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不和谐”的声音,都没在我预计的问题之类。视而不见吗?这个学生发出的并不响亮的声音并不会影响课程的进行,但这个问题具有很好的讨论价值,为何不把它利用起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呢?于是我便设计了“如果我们没有了他们将会如何”这样逆向思维的想象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兴致很高,“没有邻居生活就少了很多乐趣”,“警察叔叔能给我们很多帮助,特别是发生突发状况的时候”,“我觉得周围少了清洁工的话到处会一片脏乱”……在同学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那个小男孩也逐渐明白了自己的想法不当,这比我直接强制性地把想法灌输给他来得更人性化更有效果。
课堂的内容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任何迸发出的火花都将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叶澜教授说,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总之,和谐、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研学后教”这种教学理念的体验场。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和谐高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