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识字课,教材采用“词串”形式,围绕“春天”,将“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梨花、杏花、桃花”12个词语分为四组,排成阴行,隔行押韵。每组词表示同类名物,从不同的方面揭示春天的特征。教材旨在通过这12个词语的认读,让学生能够识记“春、雨、芽、布、谷……”9个生字。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两位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法一
师:(直接介入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1,请小朋友们看书听老师读词语。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字音。(接着教师通过领读、学生自由读、点名读、去拼音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熟悉字形,认识生字。)
师:小朋友们我们不光要会读这些生词,还要学会写这些生字,下面请小朋友们先看老师写,然后自己练写。(师板书指导学生书写,学生练写。)
教法二
师: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姑娘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你看,她把大自然打扮得多美啊!(指导学生观察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春天多美啊!你能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色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色,练习说春天的景色,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想象说出春天的景色。)
师:(指导读词串,整体描绘,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春天到了,几番春风刮过,几场春雨落下,于是柳树发芽了,小草绿菌苗的,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布谷飞来了……(学生想象说话描摹春天的景色时间比较长,诵读、识记字形,写字默写的时间不多。)
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评析:“教法一”根据教学重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有效的强化训练中识字、写字,简简单单教语文,过程简洁,方法简便,学生在读中认识,在写中记忆,教学效果明显比第二种教法好得多,学生读得准确,写得正确,教学任务全部完成,语文基础训练扎实,但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缺乏了人文性。
“教法二”教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积累,把生活中的事物和要学习的词语紧密联系起来,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的熏陶联系起来。学生在想象春天的美丽景色中,唤起生活积累,想象自己心中的春景,在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好的图画,感受春天的美丽,语文的特有魅力得以展现,学生爱语文的情感得到培养,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注重了人文性,但忽略了工具性,语文基础训练没有得到落实。
听着老师们的评论,思考着课堂教学,我想:这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工具往往就轻人文,重人文就容易丢工具。这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学,重工具轻人文我们曾经走进了机械训练的泥淖,重人文轻工具我们正在步入不敢训练的尴尬境地。
其实,如果把文本比作生命的话,人文好比精神,语言文字好比肌体:精神脱离了肌体无法存在;肌体缺失了精神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章才具备了生命的力量。那么,语文教学中工具是肌体,人文是精神,没有脱离肌体独立存在的精神,也没有丢失精神单独生存的肌体,只有肌体和精神有机融合,和谐统一才是健康的语文教学。怎样统一?笔者认为:需要在学生的生命律动中实现。
一、心动——统一的前提
语文是人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民族文化教育的承载。因此,语文、语文教学是一种生命活动。生命的活动需要生命的主体主动参与,需要生命的主体能动参与,而这需要生命主体的“心动”。
由此教师必须认真审读教材,了解文本特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审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年龄特征,用儿童的思维进行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心动”,进而主动投入到课堂中去、学习中去?
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先声夺人,以简洁灵活的过程,恰当巧妙的方法打动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心”,牵动学生的“心”,让学生在知识的灵活掌握中,在对形象的深切感受中,在对文字的涵泳品味中,在对未知的不断探究中。在克服困难享受成功的愉悦中,为语文学习“心动”。只有让学生“心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构,才是最好的。只有让学生“心动”的工具才是有效的工具,让学生“心动”的人文才是有效的人文,也只有让学生“心动”才能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真正统一。
二、行动——统一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种过程,一种生命的过程。生命过程的精彩在于行动,在于实际的经历。语文学习需要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口、耳、手、脑并用,需要学生听、说、读、写、思,需要学生在知识训练中获得知识,在情感碰撞中升华情感,行动就有收获。
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选择让学生行动的训练点,在巧妙精当的训练中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全身心行动起来,在该写的地方写,在应读的地方读,在要思的地方思,在关键处吟诵,在难点处深虑,在精彩处咀嚼。嚼出文字的清香淳朴,嚼出情感的酸甜苦辣,嚼出文字与情感的浑然天成。
只有学生全身心行动起来,才能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熏陶情感,形成语文素养。只有行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行动中掌握工具,在行动中落实人文。也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
三、灵动——统一的指向
语文最具情感,充满灵性,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激情的,智慧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进行着独特的思考,产生着个人的见解,收获着各自的成果,因此语文学习更是个性的,灵动的。
灵动的语文学习教师具有灵性:机敏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如登山般一步步攀登;灵活处理,在生成处顺势引导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训练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有趣学习,将丰富的情感落实在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的涵泳品味、揣摩理解中。灵动的语文学习学生充满灵性;情感被调动,思维被打开,个性被解放。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一次情感之旅,是一种享受,情感体验的过程实现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学生独特的发现散发着醉人的幽香,个性的见解透露着迷人的气息。灵动的语文学习课堂充满灵性;师生在平等中对话,在对话中思维碰撞,在碰撞中共同提升,情意融融,火花喷发。工具和人文融为一体,工具中充满人文,人文在工具中落实。
这节课两位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法一
师:(直接介入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1,请小朋友们看书听老师读词语。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字音。(接着教师通过领读、学生自由读、点名读、去拼音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熟悉字形,认识生字。)
师:小朋友们我们不光要会读这些生词,还要学会写这些生字,下面请小朋友们先看老师写,然后自己练写。(师板书指导学生书写,学生练写。)
教法二
师: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姑娘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你看,她把大自然打扮得多美啊!(指导学生观察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春天多美啊!你能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色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色,练习说春天的景色,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想象说出春天的景色。)
师:(指导读词串,整体描绘,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春天到了,几番春风刮过,几场春雨落下,于是柳树发芽了,小草绿菌苗的,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布谷飞来了……(学生想象说话描摹春天的景色时间比较长,诵读、识记字形,写字默写的时间不多。)
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评析:“教法一”根据教学重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有效的强化训练中识字、写字,简简单单教语文,过程简洁,方法简便,学生在读中认识,在写中记忆,教学效果明显比第二种教法好得多,学生读得准确,写得正确,教学任务全部完成,语文基础训练扎实,但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缺乏了人文性。
“教法二”教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积累,把生活中的事物和要学习的词语紧密联系起来,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的熏陶联系起来。学生在想象春天的美丽景色中,唤起生活积累,想象自己心中的春景,在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好的图画,感受春天的美丽,语文的特有魅力得以展现,学生爱语文的情感得到培养,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注重了人文性,但忽略了工具性,语文基础训练没有得到落实。
听着老师们的评论,思考着课堂教学,我想:这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工具往往就轻人文,重人文就容易丢工具。这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学,重工具轻人文我们曾经走进了机械训练的泥淖,重人文轻工具我们正在步入不敢训练的尴尬境地。
其实,如果把文本比作生命的话,人文好比精神,语言文字好比肌体:精神脱离了肌体无法存在;肌体缺失了精神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章才具备了生命的力量。那么,语文教学中工具是肌体,人文是精神,没有脱离肌体独立存在的精神,也没有丢失精神单独生存的肌体,只有肌体和精神有机融合,和谐统一才是健康的语文教学。怎样统一?笔者认为:需要在学生的生命律动中实现。
一、心动——统一的前提
语文是人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民族文化教育的承载。因此,语文、语文教学是一种生命活动。生命的活动需要生命的主体主动参与,需要生命的主体能动参与,而这需要生命主体的“心动”。
由此教师必须认真审读教材,了解文本特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审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年龄特征,用儿童的思维进行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心动”,进而主动投入到课堂中去、学习中去?
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先声夺人,以简洁灵活的过程,恰当巧妙的方法打动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心”,牵动学生的“心”,让学生在知识的灵活掌握中,在对形象的深切感受中,在对文字的涵泳品味中,在对未知的不断探究中。在克服困难享受成功的愉悦中,为语文学习“心动”。只有让学生“心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构,才是最好的。只有让学生“心动”的工具才是有效的工具,让学生“心动”的人文才是有效的人文,也只有让学生“心动”才能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真正统一。
二、行动——统一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种过程,一种生命的过程。生命过程的精彩在于行动,在于实际的经历。语文学习需要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口、耳、手、脑并用,需要学生听、说、读、写、思,需要学生在知识训练中获得知识,在情感碰撞中升华情感,行动就有收获。
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选择让学生行动的训练点,在巧妙精当的训练中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全身心行动起来,在该写的地方写,在应读的地方读,在要思的地方思,在关键处吟诵,在难点处深虑,在精彩处咀嚼。嚼出文字的清香淳朴,嚼出情感的酸甜苦辣,嚼出文字与情感的浑然天成。
只有学生全身心行动起来,才能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熏陶情感,形成语文素养。只有行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行动中掌握工具,在行动中落实人文。也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
三、灵动——统一的指向
语文最具情感,充满灵性,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激情的,智慧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进行着独特的思考,产生着个人的见解,收获着各自的成果,因此语文学习更是个性的,灵动的。
灵动的语文学习教师具有灵性:机敏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如登山般一步步攀登;灵活处理,在生成处顺势引导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训练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有趣学习,将丰富的情感落实在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的涵泳品味、揣摩理解中。灵动的语文学习学生充满灵性;情感被调动,思维被打开,个性被解放。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一次情感之旅,是一种享受,情感体验的过程实现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学生独特的发现散发着醉人的幽香,个性的见解透露着迷人的气息。灵动的语文学习课堂充满灵性;师生在平等中对话,在对话中思维碰撞,在碰撞中共同提升,情意融融,火花喷发。工具和人文融为一体,工具中充满人文,人文在工具中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