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智慧地工作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pe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汇报》2007年9月3日刊登的文章说,在大阪,孙海平缔造了一个神话——他亲自训练的刘翔成为世界跨栏界第一个大满贯得主;连着两年冬训带教的史冬鹏在一年之内三易个人最好成绩,并在决赛中一举迈入13秒20大关;点拨了不到两个月的邢衍安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闯入半决赛。
  孙海平教练当然不是天才,他的执教方法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他自己做过运动员,刘翔之前的弟子是陈雁浩,但成绩都不甚理想。他曾做过有意思的对比:“陈雁浩的训练量是我当运动员时的一半,刘翔的训练量又是陈雁浩的一半。刘翔每天的训练时间是两个多小时,最多也就是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是调整放松。”中国体育界长久以来一直讲究大运动量,孙海平教练的做法无疑是和传统的训练方式大相径庭的。
  “从比赛中找出问题,在训练中解决问题,随时随地调整训练。”这是孙海平赋予刘翔成功的最大秘诀。每次刘翔参赛,孙海平总会带一个高速摄像机,把徒弟从起跑前一直到撞线后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回去以后再一帧一帧地研究。正是这研究,找到了问题之关键,使训练能切中肯綮,减少了无用功,缩短了训练时间。
  敢于挑战传统,颠覆权威,孙海平的执教理念大胆而智慧;他的“做减法”,颇值得学习——教师的工作与教练的工作有相通之处,教师面对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教育的困境,是否应该像孙海平一样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更有智慧地工作?
  长期以来,我们不停地为教育做着加法,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有目共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但实施起来举步维艰。这固然有东方传统的“望子成龙”的文化心理、独生子女无法回避的家庭期盼、就业生存压力的前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教育观念的陈旧,以及不合理的教育考评机制带来的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让我们的教育有做不完的作业、数不清的考试,唯独没有快乐健康生活的空间,师生均不堪重负。靠延长学习时间加强学习强度来获得分数,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认可并实施,功利在教育中泛滥。
  虽然“熟能生巧”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熟能生厌”也是不争的事实,课业负担过重,必然损害独立思考能力,使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剥夺了质疑的权利,淹没了探索的渴望,就无从谈及创造。负担过重导致的结果不仅仅是认知的肤浅,它还扼杀了兴趣和健康。
  孙海平为什么敢于在大家都强调大训练量的今天减少训练量?这种胆识来自对运动规律的深刻认知。有人曾开玩笑说:刘翔的成绩越好,教练孙海平的头发就越少。寻找规律,突出个性,以正确的思考作为行动的向导,事半功倍的背后是辛勤的精神劳动。一帧一帧的画面研究,一次一次的比较鉴别,“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智慧在艰苦的深思中产生。艰苦的深思需要“视为止,行为迟”的专注,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教育的可悲现象之一,在于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残酷的考评机制下,成了“体力劳动者”,无法专注地深思,从而渐渐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忽视对教育规律的思考,“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就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教育者肩负着民族的未来,怎能抛弃思考?我们不但要思考学生学的过程,更要思考自己教的过程,用教育的“高速摄像机”摄下教育的过程,然后研究分析,问一问教育的主题是什么?教学方式是什么?明白了教育为何,教育何为,才能激活教育的肌肉,增强教育的机能。
  智慧到底是什么?西班牙哲学家雷蒙
其他文献
学正朱张,一代文风光大麓;勋高黄蔡,千秋浩气壮名山.rn岳麓区最得山水之灵韵,人文之滋养.辖内小学79所,小学语文教师800余人.rn他们中有善思者,立志成为“会思考的芦苇”,成
思想是朵美丽的云.编织这朵云,我用三种素材:读书、思考、写作.rn读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师范毕业那年暑假,在家猛啃《许国璋英语》和《法律文书写作》.邻人不解地问:咋
摘要:作者结合科学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活动提出自己一些看法和做法,指出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明确指向性的探究情境,使学生能围绕情境产生强烈的疑问,从而去探究、去实践。我认为要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还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猜想、勇于创新;同时还指出加强小组合作,倡导交流氛围,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作为引路人、指导者,应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2006年以来,笔者走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几十所农村中小学和许多村庄,访问了众多学生、教师和家长,发现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管理成了当地
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已达2000万,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18%至22%。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儿童的权益保护,更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安定。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入手,分析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文化宣扬“师道尊严”,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是“道”的化身,具有极高的权威。最早宣扬教师权威性的人莫过于荀子,他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言不称师谓之畔(叛),教不称师谓之倍(背)”。[1]《礼记学记》中也说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实施道德素质教育应从根本上走向返璞归真。架构“道德天理”是道德素质教育之起点;唤醒“人的良知”是道德素质教育之途径;激活“人的善根”是道德素质教育之终极目标。    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都很重视德的教育与传播,特别是几千年来,儒家道德伦理观以其稳定的形态积淀为公众的文化心理与个人信念。其“和、仁、礼、忠、孝”的理想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与认可,渐渐地也成为人们的一种道德规范而加以践行,所以多少年来,从家
德育生活化需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实际需要,从学生的现有道德水平出发,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而部分中小学德育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盲点。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现状    (一)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在一些中小学,学生喝酒、吸烟不乏其例,有些学生夜不归宿,整日迷恋于网络,更为严重的是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导致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在于德育过分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脱离了学
“坐位”即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座位在中小学教育中并不是一件显眼的事,但它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坐位”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而这往往为教师所忽视,教师需要理解学生对“坐位”的体验并对“坐位”问题进行教育方面的思考。    一、座位的意义    座位是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与交往场所之一,是学生在学校的“家”。这个不到一平方米的生活空间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真正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