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汇报》2007年9月3日刊登的文章说,在大阪,孙海平缔造了一个神话——他亲自训练的刘翔成为世界跨栏界第一个大满贯得主;连着两年冬训带教的史冬鹏在一年之内三易个人最好成绩,并在决赛中一举迈入13秒20大关;点拨了不到两个月的邢衍安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闯入半决赛。
孙海平教练当然不是天才,他的执教方法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他自己做过运动员,刘翔之前的弟子是陈雁浩,但成绩都不甚理想。他曾做过有意思的对比:“陈雁浩的训练量是我当运动员时的一半,刘翔的训练量又是陈雁浩的一半。刘翔每天的训练时间是两个多小时,最多也就是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是调整放松。”中国体育界长久以来一直讲究大运动量,孙海平教练的做法无疑是和传统的训练方式大相径庭的。
“从比赛中找出问题,在训练中解决问题,随时随地调整训练。”这是孙海平赋予刘翔成功的最大秘诀。每次刘翔参赛,孙海平总会带一个高速摄像机,把徒弟从起跑前一直到撞线后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回去以后再一帧一帧地研究。正是这研究,找到了问题之关键,使训练能切中肯綮,减少了无用功,缩短了训练时间。
敢于挑战传统,颠覆权威,孙海平的执教理念大胆而智慧;他的“做减法”,颇值得学习——教师的工作与教练的工作有相通之处,教师面对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教育的困境,是否应该像孙海平一样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更有智慧地工作?
长期以来,我们不停地为教育做着加法,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有目共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但实施起来举步维艰。这固然有东方传统的“望子成龙”的文化心理、独生子女无法回避的家庭期盼、就业生存压力的前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教育观念的陈旧,以及不合理的教育考评机制带来的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让我们的教育有做不完的作业、数不清的考试,唯独没有快乐健康生活的空间,师生均不堪重负。靠延长学习时间加强学习强度来获得分数,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认可并实施,功利在教育中泛滥。
虽然“熟能生巧”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熟能生厌”也是不争的事实,课业负担过重,必然损害独立思考能力,使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剥夺了质疑的权利,淹没了探索的渴望,就无从谈及创造。负担过重导致的结果不仅仅是认知的肤浅,它还扼杀了兴趣和健康。
孙海平为什么敢于在大家都强调大训练量的今天减少训练量?这种胆识来自对运动规律的深刻认知。有人曾开玩笑说:刘翔的成绩越好,教练孙海平的头发就越少。寻找规律,突出个性,以正确的思考作为行动的向导,事半功倍的背后是辛勤的精神劳动。一帧一帧的画面研究,一次一次的比较鉴别,“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智慧在艰苦的深思中产生。艰苦的深思需要“视为止,行为迟”的专注,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教育的可悲现象之一,在于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残酷的考评机制下,成了“体力劳动者”,无法专注地深思,从而渐渐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忽视对教育规律的思考,“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就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教育者肩负着民族的未来,怎能抛弃思考?我们不但要思考学生学的过程,更要思考自己教的过程,用教育的“高速摄像机”摄下教育的过程,然后研究分析,问一问教育的主题是什么?教学方式是什么?明白了教育为何,教育何为,才能激活教育的肌肉,增强教育的机能。
智慧到底是什么?西班牙哲学家雷蒙
孙海平教练当然不是天才,他的执教方法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他自己做过运动员,刘翔之前的弟子是陈雁浩,但成绩都不甚理想。他曾做过有意思的对比:“陈雁浩的训练量是我当运动员时的一半,刘翔的训练量又是陈雁浩的一半。刘翔每天的训练时间是两个多小时,最多也就是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是调整放松。”中国体育界长久以来一直讲究大运动量,孙海平教练的做法无疑是和传统的训练方式大相径庭的。
“从比赛中找出问题,在训练中解决问题,随时随地调整训练。”这是孙海平赋予刘翔成功的最大秘诀。每次刘翔参赛,孙海平总会带一个高速摄像机,把徒弟从起跑前一直到撞线后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回去以后再一帧一帧地研究。正是这研究,找到了问题之关键,使训练能切中肯綮,减少了无用功,缩短了训练时间。
敢于挑战传统,颠覆权威,孙海平的执教理念大胆而智慧;他的“做减法”,颇值得学习——教师的工作与教练的工作有相通之处,教师面对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教育的困境,是否应该像孙海平一样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更有智慧地工作?
长期以来,我们不停地为教育做着加法,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有目共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但实施起来举步维艰。这固然有东方传统的“望子成龙”的文化心理、独生子女无法回避的家庭期盼、就业生存压力的前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教育观念的陈旧,以及不合理的教育考评机制带来的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让我们的教育有做不完的作业、数不清的考试,唯独没有快乐健康生活的空间,师生均不堪重负。靠延长学习时间加强学习强度来获得分数,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认可并实施,功利在教育中泛滥。
虽然“熟能生巧”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熟能生厌”也是不争的事实,课业负担过重,必然损害独立思考能力,使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剥夺了质疑的权利,淹没了探索的渴望,就无从谈及创造。负担过重导致的结果不仅仅是认知的肤浅,它还扼杀了兴趣和健康。
孙海平为什么敢于在大家都强调大训练量的今天减少训练量?这种胆识来自对运动规律的深刻认知。有人曾开玩笑说:刘翔的成绩越好,教练孙海平的头发就越少。寻找规律,突出个性,以正确的思考作为行动的向导,事半功倍的背后是辛勤的精神劳动。一帧一帧的画面研究,一次一次的比较鉴别,“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智慧在艰苦的深思中产生。艰苦的深思需要“视为止,行为迟”的专注,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教育的可悲现象之一,在于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残酷的考评机制下,成了“体力劳动者”,无法专注地深思,从而渐渐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忽视对教育规律的思考,“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就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教育者肩负着民族的未来,怎能抛弃思考?我们不但要思考学生学的过程,更要思考自己教的过程,用教育的“高速摄像机”摄下教育的过程,然后研究分析,问一问教育的主题是什么?教学方式是什么?明白了教育为何,教育何为,才能激活教育的肌肉,增强教育的机能。
智慧到底是什么?西班牙哲学家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