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原生态音乐的种类繁多,是民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极其明显,具有独有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原生态音乐都已经失传。在过去的信息交流中,主要以口头或文字为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电视媒介以其高普及率、快速传播性成为一种主流式的媒介传输渠道,借此电视媒介的宣传成为保护和传承原生态音乐的重要方式。本文以电视媒介为桥梁,以原生态音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的结合来阐述电视媒介在原生态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原生态”音乐;音乐遗产;保护与传承;电视媒体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许多原生态音乐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了各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1]。它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原生态音乐都已经失传。因此,保护和传承“原生态”音乐刻不容缓,它对促进民族音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生态音乐的发展现状
(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原生态音乐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原生态音乐传承了成百上千年,但是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我国原生态音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地不断发展,原生态音乐又重新展示在人們面前。在原生态保护视野下,发展与传承“原生态”音乐,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原生态音乐源自于各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在各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逐步传承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步被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方式取代,原生态音乐缺乏创作土壤,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小。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对于原生态音乐失去了兴趣,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原生态音乐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则会很难继续传承。例如农耕产业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传统牛拉犁、马拉车的生产方式已经很难看到,机械化生产作业,没有了牛没有了马, 那些生产中所需的放牛歌、牧马曲也就逐步被淡化,失去了生存空间,自然就少了甚至消失了。
(二)专业院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原生态音乐边缘化
上世纪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注重外来声乐艺术,一些学校将美声唱法看作是主流唱法,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在音乐艺术教学中也以美声唱法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以模仿港台、欧美音乐为主的通俗唱法开始流行,原生态音乐文化更加被边缘化,原生态音乐被人们忽视甚至淡忘[5]。在音乐艺术教育中,许多高等院校对于原生态音乐的教学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我国的音乐学院在音乐艺术教育中,大部分都是以西洋音乐为主,注重规范性、统一性,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借鉴西方的一些人才培养经验,原生态音乐被边缘化[6]。原生态音乐最大的特点和价值就在于没有统一的音乐艺术样式,音乐风格多样化且不可复制,这是各大院校不愿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中的原因之一。此外,一些院校对于我国的原生态音乐持“太自然、不科学”的看法,因此只将一些原生态作品纳入中国民族唱法的教学,而没有将原生态音乐艺术正式列入教学内容,导致专门学习与研究原生态音乐的艺术家少之又少,进而影响到原生态音乐的发展传承[7]。
(三)地域文化因素使原生态音乐的推广受到限制
由于原生态音乐在其创作和演唱过程中受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原生态音乐为无伴奏演唱,地域方言浓郁,在当地受到很高的传唱和追捧,但离开这样的语言环境就很难普及和推广。同时演唱者多为劳动人民,在劳作过程中通过叙事的形式即兴创作,曲调高亢激昂,这些特点都很难被模仿和复制。大众媒体对原生态音乐的关注度较低,严重挫伤了原生态歌手的积极性,而一些演唱者的唱词受方言因素的影响,大众无法理解歌词大意,使之受众群体越来越少。原生态音乐产生在天然、质朴的环境中,离开了这样的情景就很难演绎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这些因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生态音乐的普及和发展。
二 、发展与传承“原生态”音乐的积极意义
(一) 原生态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我国原生态音乐除了自身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许多其他音乐形式无可取代的有利因素。例如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京剧”就是通过其独特地唱腔和极具中国元素的扮相,充分展示了我国五千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而在原生态保护视野下,发展与传承原生态音乐遗产,必须要充分利用“原生态”音乐中的积极因素。使得“原生态”音乐在现有条件下获得“新生”[2]。古人云:“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对“原生态”音乐的推介,将有利于继承各民族传统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形式,在原生态保护视野下,对传统音乐遗产的继承,有利于人们在饱览有声有色风景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原生态音乐是各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独特的传唱方式更是对民族文化的真实记录,广大劳动人民把田间地头农耕的热闹劳动场面,通过合辙押韵的唱词,口口相传的演绎,真实地记录下来,本身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历史文化研究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二)通过朴素的情怀提升大众的审美意识
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背景下,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流行音乐开始盛行,传统音乐遗产备受冷落,许多地区原生态音乐无人问津。近年来,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再次被推进大众的视野,人们在习惯于“学院派”歌唱家们的演唱,歌剧和交响乐“高雅音乐”的乐曲声中,也开始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原生态”音乐宛如天籁之音,重新唤醒了一些人内心深处朴素的情怀。“原生态”音乐是千百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许多乐曲源自祖先的声音,虽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纯粹的“原生态”音乐形态,但是,倾听着一些近似原生态的音乐,我们也会有一种亲近感和民族认同感。相信这样的艺术引导比说教来得有效[3]。所以,在原生态保护视野下,发展与传承原生态音乐遗产,必须要充分利用“原生态”音乐中的积极因素,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人们对于原生态音乐的兴趣。“原生态”音乐,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没有丝毫矫揉造作, 培养人们对于原生态音乐的兴趣,更有利于净化心灵,使人们重新对生命有所感悟,因此,在原生态保护视野下,发展与传承“原生态”音乐,对于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趣味,具有重要意义[4]。 三、充分发挥电视媒介在原生态音乐中的资源优势
(一)通过电视媒介的惠众性唤起大众对原生态音乐的认识
在各种媒介中,电视媒体的惠众率和普及率极高,以中央电视台为例,目前有16套节目,其中包含2个网络频道,1个高清节目频道,其中还有央视的文艺和音乐频道。它们可通过卫星传输到全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及地区,再加之各地方卫视,其影响率甚为可观。所以,电视媒介在传播范围、传播空间及接受率方面影响深远。作为一种最为普及的传播媒介,电视媒体在当今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播中作用不容小觑。比如中央电视台早年举办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全国各地的民歌选手参赛云集,参赛歌曲的民族风情非常浓郁。自播出起,该节目在社会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传播,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又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自从1984年首次举办至今,历史悠久,作为中央电视台影响力最深远的电视节目之一,青歌赛的成功举办,为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自从2006年青歌赛将原生态唱法引入后,一经亮相原生态音乐就给全国亿万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其音乐的质朴浑厚,涤荡了人的心灵,让人对大自然无限向往。
(二)整合电视媒介资源,多渠道、多角度打造原生态音乐文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机械化、科技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整合电视媒体资源,通过电视媒介组织一系列原生态音乐文化活动来宣传和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如曾在音乐频道播出的《民歌·中国》就是一档以原生态民歌为主的节目,在播出后的近2年时间里,收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原生态歌曲一时间成为大街小巷传唱的主流,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原生态音乐歌手。除此之外,还应通过电视媒介加大原生态音乐的品牌打造,通过一些有内涵,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升原生态音乐文化,如对民歌人物、创作题材、原生态音乐的历史发展进行探讨。央视从2011年至今收视率极高的一档综艺节目《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原生态歌手阿宝的脱颖而出,刷新了观众对原生态音乐的认识高度。一时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遍大江南北,充分说明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相信通过对原生态音乐形式的包装和推广,定会打造出独树一帜的音乐文化形态。
(三)结合电视媒介发展新的原生态音乐形式
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音乐形式,原生态音乐生在民间,却没有长在民间,探其缘由也是由于缺少市场认可度而忽略了这种音乐形式,与此相比,流行音乐有强大的受众群体和企业投资商的赞助,以其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多视角下的音视频展示成为大众消遣和津津乐道的一种音乐形态,如当下较为流行的一档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大多出彩的歌手都是以流行音乐为主的,而原生态的音乐形式却没有以更多的节目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鉴于此,原生态音乐要结合电视媒介资源,探究和发展多种节目形式增强其市场价值。如开展一系列民歌展示,举办各项原生态音乐大赛或是寻找最美原生态音乐,让原生态音乐走进田野草原,鼓励大众自拍自寻原生态音乐的展示形式同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让这一来自于民间的原始音乐形式真正长在民间并传承于民间,让更多的大众认识这一音乐形式并真正将其融入生活。
参考文献
[1]杨民康.论原生态民歌展示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兼谈云南原生态音乐的几种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J].音乐探索,2011.
[2]冯光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乐府新声,2006.
[3]王海平.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以贵州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08.
[4]米永盈.我看“原生态”民歌——兼谈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J].社科纵横,2006.
[5]冯志飞.民族瑰宝传承创新———对原生态民歌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
[6]王会,夏从亚.原生态原生态音乐当代发展问题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4.
[7]路瑜,李珊.从原生态民歌热看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羌族音乐文化的当代问题为例[J].音乐研究,2008(03).
[8]张春苗,张素枝.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传承途径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
[9]李艺娟.对中国原生态民歌生存和保护的一些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10]史小亚.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原始困境与现代传承———基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视角[J].貴州民族研究,2015.
作者简介:籍荣(1982—),女,汉族,山西运城人,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硕士,山西青年职业学院任讲师,研究:音乐学。
【关键词】“原生态”音乐;音乐遗产;保护与传承;电视媒体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许多原生态音乐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了各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1]。它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原生态音乐都已经失传。因此,保护和传承“原生态”音乐刻不容缓,它对促进民族音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生态音乐的发展现状
(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原生态音乐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原生态音乐传承了成百上千年,但是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我国原生态音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地不断发展,原生态音乐又重新展示在人們面前。在原生态保护视野下,发展与传承“原生态”音乐,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原生态音乐源自于各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在各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逐步传承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步被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方式取代,原生态音乐缺乏创作土壤,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小。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对于原生态音乐失去了兴趣,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原生态音乐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则会很难继续传承。例如农耕产业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传统牛拉犁、马拉车的生产方式已经很难看到,机械化生产作业,没有了牛没有了马, 那些生产中所需的放牛歌、牧马曲也就逐步被淡化,失去了生存空间,自然就少了甚至消失了。
(二)专业院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原生态音乐边缘化
上世纪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注重外来声乐艺术,一些学校将美声唱法看作是主流唱法,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在音乐艺术教学中也以美声唱法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以模仿港台、欧美音乐为主的通俗唱法开始流行,原生态音乐文化更加被边缘化,原生态音乐被人们忽视甚至淡忘[5]。在音乐艺术教育中,许多高等院校对于原生态音乐的教学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我国的音乐学院在音乐艺术教育中,大部分都是以西洋音乐为主,注重规范性、统一性,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借鉴西方的一些人才培养经验,原生态音乐被边缘化[6]。原生态音乐最大的特点和价值就在于没有统一的音乐艺术样式,音乐风格多样化且不可复制,这是各大院校不愿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中的原因之一。此外,一些院校对于我国的原生态音乐持“太自然、不科学”的看法,因此只将一些原生态作品纳入中国民族唱法的教学,而没有将原生态音乐艺术正式列入教学内容,导致专门学习与研究原生态音乐的艺术家少之又少,进而影响到原生态音乐的发展传承[7]。
(三)地域文化因素使原生态音乐的推广受到限制
由于原生态音乐在其创作和演唱过程中受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原生态音乐为无伴奏演唱,地域方言浓郁,在当地受到很高的传唱和追捧,但离开这样的语言环境就很难普及和推广。同时演唱者多为劳动人民,在劳作过程中通过叙事的形式即兴创作,曲调高亢激昂,这些特点都很难被模仿和复制。大众媒体对原生态音乐的关注度较低,严重挫伤了原生态歌手的积极性,而一些演唱者的唱词受方言因素的影响,大众无法理解歌词大意,使之受众群体越来越少。原生态音乐产生在天然、质朴的环境中,离开了这样的情景就很难演绎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这些因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生态音乐的普及和发展。
二 、发展与传承“原生态”音乐的积极意义
(一) 原生态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我国原生态音乐除了自身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许多其他音乐形式无可取代的有利因素。例如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京剧”就是通过其独特地唱腔和极具中国元素的扮相,充分展示了我国五千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而在原生态保护视野下,发展与传承原生态音乐遗产,必须要充分利用“原生态”音乐中的积极因素。使得“原生态”音乐在现有条件下获得“新生”[2]。古人云:“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对“原生态”音乐的推介,将有利于继承各民族传统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形式,在原生态保护视野下,对传统音乐遗产的继承,有利于人们在饱览有声有色风景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原生态音乐是各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独特的传唱方式更是对民族文化的真实记录,广大劳动人民把田间地头农耕的热闹劳动场面,通过合辙押韵的唱词,口口相传的演绎,真实地记录下来,本身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历史文化研究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二)通过朴素的情怀提升大众的审美意识
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背景下,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流行音乐开始盛行,传统音乐遗产备受冷落,许多地区原生态音乐无人问津。近年来,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再次被推进大众的视野,人们在习惯于“学院派”歌唱家们的演唱,歌剧和交响乐“高雅音乐”的乐曲声中,也开始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原生态”音乐宛如天籁之音,重新唤醒了一些人内心深处朴素的情怀。“原生态”音乐是千百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许多乐曲源自祖先的声音,虽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纯粹的“原生态”音乐形态,但是,倾听着一些近似原生态的音乐,我们也会有一种亲近感和民族认同感。相信这样的艺术引导比说教来得有效[3]。所以,在原生态保护视野下,发展与传承原生态音乐遗产,必须要充分利用“原生态”音乐中的积极因素,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人们对于原生态音乐的兴趣。“原生态”音乐,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没有丝毫矫揉造作, 培养人们对于原生态音乐的兴趣,更有利于净化心灵,使人们重新对生命有所感悟,因此,在原生态保护视野下,发展与传承“原生态”音乐,对于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趣味,具有重要意义[4]。 三、充分发挥电视媒介在原生态音乐中的资源优势
(一)通过电视媒介的惠众性唤起大众对原生态音乐的认识
在各种媒介中,电视媒体的惠众率和普及率极高,以中央电视台为例,目前有16套节目,其中包含2个网络频道,1个高清节目频道,其中还有央视的文艺和音乐频道。它们可通过卫星传输到全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及地区,再加之各地方卫视,其影响率甚为可观。所以,电视媒介在传播范围、传播空间及接受率方面影响深远。作为一种最为普及的传播媒介,电视媒体在当今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播中作用不容小觑。比如中央电视台早年举办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全国各地的民歌选手参赛云集,参赛歌曲的民族风情非常浓郁。自播出起,该节目在社会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传播,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又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自从1984年首次举办至今,历史悠久,作为中央电视台影响力最深远的电视节目之一,青歌赛的成功举办,为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自从2006年青歌赛将原生态唱法引入后,一经亮相原生态音乐就给全国亿万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其音乐的质朴浑厚,涤荡了人的心灵,让人对大自然无限向往。
(二)整合电视媒介资源,多渠道、多角度打造原生态音乐文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机械化、科技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整合电视媒体资源,通过电视媒介组织一系列原生态音乐文化活动来宣传和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如曾在音乐频道播出的《民歌·中国》就是一档以原生态民歌为主的节目,在播出后的近2年时间里,收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原生态歌曲一时间成为大街小巷传唱的主流,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原生态音乐歌手。除此之外,还应通过电视媒介加大原生态音乐的品牌打造,通过一些有内涵,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升原生态音乐文化,如对民歌人物、创作题材、原生态音乐的历史发展进行探讨。央视从2011年至今收视率极高的一档综艺节目《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原生态歌手阿宝的脱颖而出,刷新了观众对原生态音乐的认识高度。一时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遍大江南北,充分说明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相信通过对原生态音乐形式的包装和推广,定会打造出独树一帜的音乐文化形态。
(三)结合电视媒介发展新的原生态音乐形式
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音乐形式,原生态音乐生在民间,却没有长在民间,探其缘由也是由于缺少市场认可度而忽略了这种音乐形式,与此相比,流行音乐有强大的受众群体和企业投资商的赞助,以其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多视角下的音视频展示成为大众消遣和津津乐道的一种音乐形态,如当下较为流行的一档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大多出彩的歌手都是以流行音乐为主的,而原生态的音乐形式却没有以更多的节目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鉴于此,原生态音乐要结合电视媒介资源,探究和发展多种节目形式增强其市场价值。如开展一系列民歌展示,举办各项原生态音乐大赛或是寻找最美原生态音乐,让原生态音乐走进田野草原,鼓励大众自拍自寻原生态音乐的展示形式同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让这一来自于民间的原始音乐形式真正长在民间并传承于民间,让更多的大众认识这一音乐形式并真正将其融入生活。
参考文献
[1]杨民康.论原生态民歌展示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兼谈云南原生态音乐的几种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J].音乐探索,2011.
[2]冯光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乐府新声,2006.
[3]王海平.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以贵州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08.
[4]米永盈.我看“原生态”民歌——兼谈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J].社科纵横,2006.
[5]冯志飞.民族瑰宝传承创新———对原生态民歌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
[6]王会,夏从亚.原生态原生态音乐当代发展问题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4.
[7]路瑜,李珊.从原生态民歌热看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羌族音乐文化的当代问题为例[J].音乐研究,2008(03).
[8]张春苗,张素枝.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传承途径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
[9]李艺娟.对中国原生态民歌生存和保护的一些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10]史小亚.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原始困境与现代传承———基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视角[J].貴州民族研究,2015.
作者简介:籍荣(1982—),女,汉族,山西运城人,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硕士,山西青年职业学院任讲师,研究: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