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蒲松龄呕其一生心血写成《聊斋志异》,书中写满的他的苦闷、追求与期望。《婴宁》是《聊斋志异》中让人印象很深刻的笑中含深思的异类故事,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婴宁的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关系,令人信服地看到,在纯洁修雅的鬼域环境和浮华虚伪的人间环境的影响下,婴宁的性格发生了令人惋惜的变化,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异类的温情与纯真,人类的冷酷与自私。本文便将《聊斋志异》卷三《婴宁篇》的世外仙姝婴宁来到人世间遭遇一系列变故之后的变化,结合蒲松龄的生平浅谈蒲松龄为什么“爱听秋坟鬼唱时”。
关键词:蒲松龄;婴宁;人性美;去伪存真
作者简介:任文巧(1995-),汉族,籍贯: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蒲松龄有着坎坷失意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动荡多乱的年代,长大在一个思想自由受到极大禁锢的封建王朝,他的出路只有科举及第。蒲松龄可以说是一个为科举出生,也具有极大的写八股文天赋的才子,科举也曾给过他短暂的光荣与希望,此后却让他在功名的幻灭中度过孤独潦倒的一生。封建社会的虚伪冷酷与怀才不遇的极大苦闷,让他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寄情与写作,只有在写作时他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爱憎与期许。下面我将从蒲松龄的生平思想,蒲松龄在《婴宁》中对婴宁的刻画描写,蒲松龄在《婴宁》一篇的寄托三个方面来展开对蒲松龄为什么对异类充满人性美的寄托。
一、蒲松龄的生平思想
蒲氏是淄川世家,蒲松龄却出生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在离乱多灾中长大的蒲松龄有着优于同龄人的才气,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这使他踌躇满志,热衷功名。然而这三次第一似乎用尽了他一生科举的所有好运,在之后科举场中极不得志,虽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至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才被补为贡生。科举的失意让蒲松龄的一生都漫漶在贫穷潦倒与孤独之中,庞大的家庭只有微薄田产,才华横溢清高孤傲的柳泉居士只能以教书、幕僚维持一家的生计。
科举的失败让他这颗为文学而生的种子从功名的云端掉落到现实生活的泥土之中,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一颗文学的参天大树。坠入凡间后的经历对蒲松龄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1)它使蒲松龄从只知吟诗做八股文的书呆子生活中解放出来,开始面向了社会,接触了社会,了解到世俗生活的千姿百态,酸甜苦辣。他开始理解到现实的冷酷,对美好事物的戕害,渐渐地将自己的情趣寄托在远离人世的花妖狐媚上;(2)蒲松龄是一个自视甚高读书人,他一方面接触市侩生活,一方面又与市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怀才不遇让他感到知音难求,内心极为苦闷与孤独。真正的寂寞便是你想倾诉时无人可听,有人听时却无话可说;(3)世俗生活扩展了蒲松龄的视野。在此之前,蒲松龄一心沉醉诗书,很少将自己的目光眺向坎井生活以外的远方。在他脱离科举之后的生活中,特别是他去宝应做幕宾的这一年,他离开了他从未离开过的山东,在江南尽兴地游历了一番。他登临北固山,涉大江,游广陵,泛邵阳湖,这在为《聊斋志异》描写地理风貌,社会习俗准备了材料的同时,也使他对祖国的山水有了感性的认识,提升了他美学的领悟,对田园山水的自然之美有了了然于心的感受;(4)在江南做幕宾时,蒲松龄认识了对他影响深远的一个女子——顾青霞。蒲松龄与顾青霞的恋情,使他更为深刻地了解到爱情,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礼教对男女纯真情爱的戕害。难得一遇的红颜知音却早早地与世长辞,这在蒲松龄的心中留下永久的痕迹,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聊斋志异》中许多女子都带有顾青霞的音容笑貌,这也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的许多女性形象那么生动鲜活,男女之间的情爱那么真挚感人的原由之一吧。
《聊斋志异》是在蒲松龄生活最为贫穷,精神最为苦闷,也是创作力最旺盛,最富于孤愤精神时写就的。康熙十八年,也就是在蒲松龄四十岁时,作成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接下来我将集中谈到《聊斋志异》中的《婴宁》篇,从中一窥蒲松龄的人生志愿,爱恨悲欢。
二、蒲松龄在《婴宁》中对婴宁的刻画描写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清新脱俗,精金美玉式的作品。作者蒲松龄对他笔下这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倾注了无比炽热的情感,“异史氏曰”以“我婴宁”称之,即可见一斑。
婴宁曾自我介绍:“……妾本狐产。母临去, 以妾托鬼母, 相依十余年, 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 所恃者惟君。”这种出身, 无疑在暗示读者:婴宁自小就没有受到世俗礼教的浸染。因之, 性格中带有一种天然的野性, 这是她天真无邪的个性的渊源。婴宁自小便生活在“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于鸟道”的地方,一看便知此处远离俗世,幽静清雅。她住在“丛花乱树”中的“小里落”:“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桀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豆棚花架满庭中”;陪伴她的是鬼母和狐仆,都不属于人世,不会去教她俗世的“三从四德”、封建礼教,只会让她按照自然天性去成长。这种犹如桃花源般山清水秀、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熏陶出婴宁貌若仙殊,性格纯真烂漫充满灵性。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在一夜鱼龙舞中,婴宁与王子服擦肩而过。容华绝代,清新脱俗的婴宁让王子服“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的美好灼灼于他的脑海,他的心。他为婴宁肌革锐减,翻山越岭,置生死度外。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将婴宁娶过门。然而这样的美好只在远离世俗,异于人间的地方盛开。婴宁来到王家,她的生活环境由山花野鸟为伴的深山荒野,变为心机四伏的人间。没有了鬼母的悉心照顾与黠婢小荣的处处回护,她不再是于心自在,任纯自然的小姐,而是诗书礼仪人家的儿媳妇。她离开了世外桃源,置身在了物欲横流,充满丑恶与机关的人世间。 婴宁的天真活泼是人间真性情的流露,在污浊凄苦的现实中能容下她超然宁静的心境吗?不能!婴宁只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仅是一种自由、美好人性的象征而已。婴宁终究不能笑到最后,当仙子般的婴宁来到污浊的人世时,“自然之婴”就被改变了。初时的天真烂漫渐渐被冰冷的现实冰封,开始变得深沉,随着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笑声也越来越难以出口,最终,她如花如泉如莺的笑在险恶环境中败下阵来。赤诚的心门在冷酷现实的逼迫下悄然关闭,但这颗心依旧跳动在婴宁的心中,并将纯真无邪延续到她的孩子血脉之中。
三、蒲松龄在《婴宁》一篇的寄托
“婴宁”二字源于《庄子》。《庄子·大宗师》有一段阐释“道”之内涵有云:“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综合各家之说,以“扰乱中保持安宁”解释“撄宁”,大致不差。
蒲松龄以“婴宁”二字作为其心中理想女性之芳名,已不完全是人物姓名的符号或标记,而凝聚有作者理想女性之内蕴,是其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从蒲松龄赋予婴宁的性格来看,我更倾向于肯定蒲松龄保留了“宁”而改造了“撄”,将具有强迫干犯意的动词性的“撄”转换成了人生之初的婴孩的“婴”,也即鬼母评婴宁的“年已十六,呆痴才如婴儿”的“婴”。只有在婴孩的童心那里,真善美和智慧宁静才得以完整。
婴宁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便是她的嬉不知愁和爱花成痴。嫣笑与鲜花本就是十分美好的意象,婴宁一出场便笑意嫣然,手捻一朵鲜妍清馨的梅花,待字闺中时她一直保持着孩童般纯真自然的烂漫之笑,惦记着“视碧桃开未”。为人妻后,“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甚至还不顾女子形象爬上花架摘花供玩。婴宁嫁到王家之后爱花成痴是有原因的。婴宁本来生活在远离人世的自然之中,那里野花烂漫。来到世俗人间之后,她感到了自己身边环境的变化,想用美丽的鲜花给自己模拟出原始、纯洁如初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枝中.《聊斋志异选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P39~44.
[2]刘红丽.《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形象》[C].文学教育.2015.02.
[3]张雷远.《童心与世俗较量的悲剧——《聊斋志异》中婴宁意象探析》[C].平原大学学报.2007、12.
[4]郭慧·《理想美与现实美的碰撞——谈《聊斋志异》婴宁之美》[C].小说论丛.
关键词:蒲松龄;婴宁;人性美;去伪存真
作者简介:任文巧(1995-),汉族,籍贯: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蒲松龄有着坎坷失意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动荡多乱的年代,长大在一个思想自由受到极大禁锢的封建王朝,他的出路只有科举及第。蒲松龄可以说是一个为科举出生,也具有极大的写八股文天赋的才子,科举也曾给过他短暂的光荣与希望,此后却让他在功名的幻灭中度过孤独潦倒的一生。封建社会的虚伪冷酷与怀才不遇的极大苦闷,让他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寄情与写作,只有在写作时他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爱憎与期许。下面我将从蒲松龄的生平思想,蒲松龄在《婴宁》中对婴宁的刻画描写,蒲松龄在《婴宁》一篇的寄托三个方面来展开对蒲松龄为什么对异类充满人性美的寄托。
一、蒲松龄的生平思想
蒲氏是淄川世家,蒲松龄却出生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在离乱多灾中长大的蒲松龄有着优于同龄人的才气,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这使他踌躇满志,热衷功名。然而这三次第一似乎用尽了他一生科举的所有好运,在之后科举场中极不得志,虽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至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才被补为贡生。科举的失意让蒲松龄的一生都漫漶在贫穷潦倒与孤独之中,庞大的家庭只有微薄田产,才华横溢清高孤傲的柳泉居士只能以教书、幕僚维持一家的生计。
科举的失败让他这颗为文学而生的种子从功名的云端掉落到现实生活的泥土之中,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一颗文学的参天大树。坠入凡间后的经历对蒲松龄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1)它使蒲松龄从只知吟诗做八股文的书呆子生活中解放出来,开始面向了社会,接触了社会,了解到世俗生活的千姿百态,酸甜苦辣。他开始理解到现实的冷酷,对美好事物的戕害,渐渐地将自己的情趣寄托在远离人世的花妖狐媚上;(2)蒲松龄是一个自视甚高读书人,他一方面接触市侩生活,一方面又与市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怀才不遇让他感到知音难求,内心极为苦闷与孤独。真正的寂寞便是你想倾诉时无人可听,有人听时却无话可说;(3)世俗生活扩展了蒲松龄的视野。在此之前,蒲松龄一心沉醉诗书,很少将自己的目光眺向坎井生活以外的远方。在他脱离科举之后的生活中,特别是他去宝应做幕宾的这一年,他离开了他从未离开过的山东,在江南尽兴地游历了一番。他登临北固山,涉大江,游广陵,泛邵阳湖,这在为《聊斋志异》描写地理风貌,社会习俗准备了材料的同时,也使他对祖国的山水有了感性的认识,提升了他美学的领悟,对田园山水的自然之美有了了然于心的感受;(4)在江南做幕宾时,蒲松龄认识了对他影响深远的一个女子——顾青霞。蒲松龄与顾青霞的恋情,使他更为深刻地了解到爱情,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礼教对男女纯真情爱的戕害。难得一遇的红颜知音却早早地与世长辞,这在蒲松龄的心中留下永久的痕迹,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聊斋志异》中许多女子都带有顾青霞的音容笑貌,这也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的许多女性形象那么生动鲜活,男女之间的情爱那么真挚感人的原由之一吧。
《聊斋志异》是在蒲松龄生活最为贫穷,精神最为苦闷,也是创作力最旺盛,最富于孤愤精神时写就的。康熙十八年,也就是在蒲松龄四十岁时,作成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接下来我将集中谈到《聊斋志异》中的《婴宁》篇,从中一窥蒲松龄的人生志愿,爱恨悲欢。
二、蒲松龄在《婴宁》中对婴宁的刻画描写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清新脱俗,精金美玉式的作品。作者蒲松龄对他笔下这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倾注了无比炽热的情感,“异史氏曰”以“我婴宁”称之,即可见一斑。
婴宁曾自我介绍:“……妾本狐产。母临去, 以妾托鬼母, 相依十余年, 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 所恃者惟君。”这种出身, 无疑在暗示读者:婴宁自小就没有受到世俗礼教的浸染。因之, 性格中带有一种天然的野性, 这是她天真无邪的个性的渊源。婴宁自小便生活在“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于鸟道”的地方,一看便知此处远离俗世,幽静清雅。她住在“丛花乱树”中的“小里落”:“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桀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豆棚花架满庭中”;陪伴她的是鬼母和狐仆,都不属于人世,不会去教她俗世的“三从四德”、封建礼教,只会让她按照自然天性去成长。这种犹如桃花源般山清水秀、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熏陶出婴宁貌若仙殊,性格纯真烂漫充满灵性。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在一夜鱼龙舞中,婴宁与王子服擦肩而过。容华绝代,清新脱俗的婴宁让王子服“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的美好灼灼于他的脑海,他的心。他为婴宁肌革锐减,翻山越岭,置生死度外。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将婴宁娶过门。然而这样的美好只在远离世俗,异于人间的地方盛开。婴宁来到王家,她的生活环境由山花野鸟为伴的深山荒野,变为心机四伏的人间。没有了鬼母的悉心照顾与黠婢小荣的处处回护,她不再是于心自在,任纯自然的小姐,而是诗书礼仪人家的儿媳妇。她离开了世外桃源,置身在了物欲横流,充满丑恶与机关的人世间。 婴宁的天真活泼是人间真性情的流露,在污浊凄苦的现实中能容下她超然宁静的心境吗?不能!婴宁只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仅是一种自由、美好人性的象征而已。婴宁终究不能笑到最后,当仙子般的婴宁来到污浊的人世时,“自然之婴”就被改变了。初时的天真烂漫渐渐被冰冷的现实冰封,开始变得深沉,随着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笑声也越来越难以出口,最终,她如花如泉如莺的笑在险恶环境中败下阵来。赤诚的心门在冷酷现实的逼迫下悄然关闭,但这颗心依旧跳动在婴宁的心中,并将纯真无邪延续到她的孩子血脉之中。
三、蒲松龄在《婴宁》一篇的寄托
“婴宁”二字源于《庄子》。《庄子·大宗师》有一段阐释“道”之内涵有云:“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综合各家之说,以“扰乱中保持安宁”解释“撄宁”,大致不差。
蒲松龄以“婴宁”二字作为其心中理想女性之芳名,已不完全是人物姓名的符号或标记,而凝聚有作者理想女性之内蕴,是其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从蒲松龄赋予婴宁的性格来看,我更倾向于肯定蒲松龄保留了“宁”而改造了“撄”,将具有强迫干犯意的动词性的“撄”转换成了人生之初的婴孩的“婴”,也即鬼母评婴宁的“年已十六,呆痴才如婴儿”的“婴”。只有在婴孩的童心那里,真善美和智慧宁静才得以完整。
婴宁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便是她的嬉不知愁和爱花成痴。嫣笑与鲜花本就是十分美好的意象,婴宁一出场便笑意嫣然,手捻一朵鲜妍清馨的梅花,待字闺中时她一直保持着孩童般纯真自然的烂漫之笑,惦记着“视碧桃开未”。为人妻后,“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甚至还不顾女子形象爬上花架摘花供玩。婴宁嫁到王家之后爱花成痴是有原因的。婴宁本来生活在远离人世的自然之中,那里野花烂漫。来到世俗人间之后,她感到了自己身边环境的变化,想用美丽的鲜花给自己模拟出原始、纯洁如初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枝中.《聊斋志异选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P39~44.
[2]刘红丽.《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形象》[C].文学教育.2015.02.
[3]张雷远.《童心与世俗较量的悲剧——《聊斋志异》中婴宁意象探析》[C].平原大学学报.2007、12.
[4]郭慧·《理想美与现实美的碰撞——谈《聊斋志异》婴宁之美》[C].小说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