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PLC课程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更新发展快、强调理论而又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本文论述了在PLC实训中引入实际的控制项目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尝试,并对实施过程和体会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自主设计;实践;项目设计
PLC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更新发展快、强调理论而又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PLC实践能力的不足是职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之一。那能不能在实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交给他们技能呢?笔者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下面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同大家做个交流。
背景:以往PLC实训课程往往从一些简单的起保停、Y-△等电路的PLC改造开始,在经过抢答器、红绿灯等课题的练习来强化学生对PLC理论以及其中一些指令的理解。但仅仅这样学生是不能用PLC来很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只有将指令组织成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学生才有应用PLC的能力。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已为广大职教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可。
实施: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训条件以及多数机电行业控制的实际要求,选择典型的一些控制项目引入PLC实训,例如把“PLC实现多段液位的设定、显示、报警和液位的自动控制”作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训项目。项目按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 酝酿阶段——根据控制要求的设计讨论阶段
1.1 提出控制要求
这个阶段区别于老师以往那样按难易顺序或知识体系“小步慢跑式”的给学生布置任务。而是直接将应用环境和控制要求呈现给学生。比如我们就直接给出: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当液位为最低限时自动启动料泵加液,液位到达设定值时发出声光报警,并停泵;操作人员可通过确认按钮解除音响报警信号,闪烁灯光转平光;系统具有手动/自动两种控制方式。而不做过多的解释,就像一个机电工程人员接到一个设计任務一样。
1.2 学生自主设计
以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为单位形成项目开发小组,要求其完成系统构建、硬件接线、程序框架设计。
2 分工阶段——将设计思路明确的小组成员
项目小组自己进行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老师不必过多干涉。因为这个过程,是对酝酿阶段的细化和具体化,同时也是对设计的可行性论证的作用。分工就是要将设计思路,具体到人,具体到环节,这样如果设计不具有可行性,那么在分工时具体做这部分的人就会把问题的暴露出来。
3 完成设计阶段——各小组成员按照分工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
对于一个小项目开发小组的完成任务有:I/O分配、硬件接线图、程序框图。之所以让学生只做到框图阶段而不继续做下去,是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以完成设计为目的。采用项目开发小组的形式只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要兼顾到小组的里的每一个成员,要让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故当每个小组成员完成了各自的设计任务的框图后,就要让他们进入下一个阶段。
4 实施阶段——互通有无各自独立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
4.1 互通有无
由于前面的分工,他们对自己负责的部分有清晰的理解,但要完成这个项目却需要的所有小组成员的设计成果。这样他们必须进行沟通,才能单独完成整个项目。通过大家互通有无:一方面各小组成员要能把自己的设计,准确的表达出来,同时也要能理解其他小组成员的设计理念。
4.2 单独完成
在互通有无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各小组成员独立的在工作台上完成整个项目的所有工作。
5 观摩阶段——相互观摩完善项目设计
在学生基本完成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观摩其他同学程序运行。观摩时,先要求小组内部相互观摩对比和自己完成情况的异同;然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之间相互观摩,对于观摩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疑惑先记录在笔记上最后一起交流。
6 讲评
老师要在巡回指导中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同时针对个别学生设计方面的不足以及误区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在程序观摩对比的基础上思考改良自己编程思路。
综上所述,⑴普遍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PLC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用PLC解决问题的意愿,不少同学都把自己用PLC控制门、控制灯、设计自动机床等的想法告诉老师,甚至有些学生还在PLC实训平台上模拟运行自己的解决方案。⑵在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仅靠技能的累加是不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想形成真正的能力,是要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综合运用各种技能。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表现出PLC方面的技能,还展示了众多的综合素质例如:领导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运用查阅资料的能力等等,如果老师能悉心发掘和引导,则能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学林,等.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包尔锋.浅谈PLC:教学与创新实习[J].职业教育研究,2008,(3):80-82.
关键词:自主设计;实践;项目设计
PLC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更新发展快、强调理论而又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PLC实践能力的不足是职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之一。那能不能在实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交给他们技能呢?笔者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下面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同大家做个交流。
背景:以往PLC实训课程往往从一些简单的起保停、Y-△等电路的PLC改造开始,在经过抢答器、红绿灯等课题的练习来强化学生对PLC理论以及其中一些指令的理解。但仅仅这样学生是不能用PLC来很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只有将指令组织成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学生才有应用PLC的能力。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已为广大职教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可。
实施: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训条件以及多数机电行业控制的实际要求,选择典型的一些控制项目引入PLC实训,例如把“PLC实现多段液位的设定、显示、报警和液位的自动控制”作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训项目。项目按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 酝酿阶段——根据控制要求的设计讨论阶段
1.1 提出控制要求
这个阶段区别于老师以往那样按难易顺序或知识体系“小步慢跑式”的给学生布置任务。而是直接将应用环境和控制要求呈现给学生。比如我们就直接给出: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当液位为最低限时自动启动料泵加液,液位到达设定值时发出声光报警,并停泵;操作人员可通过确认按钮解除音响报警信号,闪烁灯光转平光;系统具有手动/自动两种控制方式。而不做过多的解释,就像一个机电工程人员接到一个设计任務一样。
1.2 学生自主设计
以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为单位形成项目开发小组,要求其完成系统构建、硬件接线、程序框架设计。
2 分工阶段——将设计思路明确的小组成员
项目小组自己进行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老师不必过多干涉。因为这个过程,是对酝酿阶段的细化和具体化,同时也是对设计的可行性论证的作用。分工就是要将设计思路,具体到人,具体到环节,这样如果设计不具有可行性,那么在分工时具体做这部分的人就会把问题的暴露出来。
3 完成设计阶段——各小组成员按照分工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
对于一个小项目开发小组的完成任务有:I/O分配、硬件接线图、程序框图。之所以让学生只做到框图阶段而不继续做下去,是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以完成设计为目的。采用项目开发小组的形式只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要兼顾到小组的里的每一个成员,要让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故当每个小组成员完成了各自的设计任务的框图后,就要让他们进入下一个阶段。
4 实施阶段——互通有无各自独立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
4.1 互通有无
由于前面的分工,他们对自己负责的部分有清晰的理解,但要完成这个项目却需要的所有小组成员的设计成果。这样他们必须进行沟通,才能单独完成整个项目。通过大家互通有无:一方面各小组成员要能把自己的设计,准确的表达出来,同时也要能理解其他小组成员的设计理念。
4.2 单独完成
在互通有无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各小组成员独立的在工作台上完成整个项目的所有工作。
5 观摩阶段——相互观摩完善项目设计
在学生基本完成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观摩其他同学程序运行。观摩时,先要求小组内部相互观摩对比和自己完成情况的异同;然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之间相互观摩,对于观摩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疑惑先记录在笔记上最后一起交流。
6 讲评
老师要在巡回指导中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同时针对个别学生设计方面的不足以及误区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在程序观摩对比的基础上思考改良自己编程思路。
综上所述,⑴普遍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PLC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用PLC解决问题的意愿,不少同学都把自己用PLC控制门、控制灯、设计自动机床等的想法告诉老师,甚至有些学生还在PLC实训平台上模拟运行自己的解决方案。⑵在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仅靠技能的累加是不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想形成真正的能力,是要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综合运用各种技能。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表现出PLC方面的技能,还展示了众多的综合素质例如:领导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运用查阅资料的能力等等,如果老师能悉心发掘和引导,则能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学林,等.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包尔锋.浅谈PLC:教学与创新实习[J].职业教育研究,2008,(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