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运用口语履行这一职责时,不能忽视其“传”“授” “解”的学科特点对口语应用提出的要求,所以教师的职业口语应该富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应有目的、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口语形式,形成口语风格,使教学口语与其学科特点之间达到默契与统一。
一、语文老师教学口语的特点
1.鲜明的示范性
口语对于语文老师来讲既是一种手段,更表现为一种示范。学生往往是在老师的教授中直观地、可感地接触到语言和文学,另一方面,他也在从事着一种更为生动、更为学生所接受的,如何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现身说法的实际操作演示。
2.自如的灵活性
具有时间长度、空间广度以及知识层面深度的语文知识,要求执教老师的言语能力能够在其立体化的坐标系中纵横捭阖。这种口语的灵活性具体表现为在情与理、表与里、具体与抽象、纷繁芜杂与井然有序的知识链中做到张弛自然、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因此,语文教师的口语应该具备条分缕析的分类、高屋建瓴的概括、求同存异的比较、深入浅出的讲述。
3.鼓动性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调节和控制着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这一认识出发,文科教师的口语具有能激荡起学生情感的性质,表现为鼓动性。在教师鼓动性极强的口语影响之下,学生们在“真、善、美”面前或感动、或兴奋、或憧憬;在“假、恶、丑”面前或憎恶、或鄙夷、或斥责。语文教师口语的鼓动性体现在教师通过择词构句以及语音语调的作用先入为主地传达出主观感受,因此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带有鼓动性的口语是学生树立良好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情感导向。所以,文科教师的口语中词的褒贬义比较明确,感情色彩浓烈;句式中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较其他科目教师多;在表达方式上,语调的抑扬顿挫强烈、高升调、曲调、降调明显、重音明确及语速的快慢随情感的变化达到统一,合理的停顿又能引起悬念、促发联想、产生共鸣,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数学老师教学口语的特点
1.确定性
数学教师的口语信息从发出到接受必须是一致的,具有确定性。因为数学所容纳的知识类型通常是以概念、公式等形式出现的,而这实际上包含了前人总结的认识客观事物的出发点(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法则(公式)。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师的讲述从某种程序上讲是告诉学生一些规定,它引导着学生顺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寻找到一把把求知大门的钥匙。
理科教师在语音上应避免使用那些易发生歧义的同音字词,特别是意义截然相反的同音词,像“切记”与“切忌”这两个指向正好相反的规定性词汇会出现传授上的误导现象;词汇上,首先是用词的准确与精确:在求证过程或评述同学的操作中,不出现表猜测的副词,像“可能、大概”,而应该明确“是”还是“不是”。除此之外,在讲课中还应减少褒贬及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虽然这些词是同义词,但由于褒贬、感情色彩的作用会使语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掉许多确定性。语法上则慎用无主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尽量做到语法完整。因为缺少了哪一成分特别是主语或宾语,那么施事的指向性就模糊了,而口语的规定性就不能体现出明确。
2.严密的逻辑性
数学的求证或解题过程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证明这些逻辑手段构建的,因此,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也决定了其教学口语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环环相扣的言语链。数学教师的口语呈现出一种“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关联词连接起来的环环相扣的因果、假设、选择等逻辑关系的言语链。另一方面,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要进行解题演示。因此,在他们的口语中应该注意用序列化的词语体现出求证程序先后,像“首先”“然后”“再次”“最后” “第一”“第二”“第三”等词汇,这种言语链显示着教师假言判断、选言判断以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思想的逻辑性和实证的条理性,而学生也正是从这引起关联词所组成的一重或多重复述句中触摸到教师思维的脉络。
第二,简洁、明晰的口语风格。知识的“序”即条理性是逻辑性强的前提,而简洁、明晰的口语又可以使其达到这种“有序”状态。简洁明晰的教师口语为学生接受时尽快地编码提供了基础,为集中精力进行逻辑思维减轻了负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达到“有序”状态。而这种“有序”正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认识问题的思路。
第三,表达技巧固定化。在口语表达过程当中,教师的重音停顿等口语表达的技巧往往起着导向的作用,它们或强调、或暗示了教师的意图,引起学生注意的确定性。因此,理科教师在口语中的重音、停顿、语速等表达方式必须是固定甚至是程式化。表述概念的、演绎求证过程时多用能显示思维逻辑性的强调重音、强调停顿。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更能够让学生从语言上理清教师思维与讲授的侧重点。
3.启发性
不管是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人们都是依据语言材料为工具进行的,外在的语言刺激则会对人固有的思维产生影响,成为他们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疑问句式、设问句式对思维的作用力较大,因为疑问是创造的前提、逻辑思维的原动力,自问自答的设问既可以增强语言的逻辑力量,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使得理科教师的讲述性口语始终在问和答、疑和解的线索中进行,这样,学生的认识过程就是主动的、积极的。这是数学教师口语启发性的表现。
一、语文老师教学口语的特点
1.鲜明的示范性
口语对于语文老师来讲既是一种手段,更表现为一种示范。学生往往是在老师的教授中直观地、可感地接触到语言和文学,另一方面,他也在从事着一种更为生动、更为学生所接受的,如何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现身说法的实际操作演示。
2.自如的灵活性
具有时间长度、空间广度以及知识层面深度的语文知识,要求执教老师的言语能力能够在其立体化的坐标系中纵横捭阖。这种口语的灵活性具体表现为在情与理、表与里、具体与抽象、纷繁芜杂与井然有序的知识链中做到张弛自然、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因此,语文教师的口语应该具备条分缕析的分类、高屋建瓴的概括、求同存异的比较、深入浅出的讲述。
3.鼓动性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调节和控制着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这一认识出发,文科教师的口语具有能激荡起学生情感的性质,表现为鼓动性。在教师鼓动性极强的口语影响之下,学生们在“真、善、美”面前或感动、或兴奋、或憧憬;在“假、恶、丑”面前或憎恶、或鄙夷、或斥责。语文教师口语的鼓动性体现在教师通过择词构句以及语音语调的作用先入为主地传达出主观感受,因此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带有鼓动性的口语是学生树立良好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情感导向。所以,文科教师的口语中词的褒贬义比较明确,感情色彩浓烈;句式中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较其他科目教师多;在表达方式上,语调的抑扬顿挫强烈、高升调、曲调、降调明显、重音明确及语速的快慢随情感的变化达到统一,合理的停顿又能引起悬念、促发联想、产生共鸣,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数学老师教学口语的特点
1.确定性
数学教师的口语信息从发出到接受必须是一致的,具有确定性。因为数学所容纳的知识类型通常是以概念、公式等形式出现的,而这实际上包含了前人总结的认识客观事物的出发点(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法则(公式)。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师的讲述从某种程序上讲是告诉学生一些规定,它引导着学生顺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寻找到一把把求知大门的钥匙。
理科教师在语音上应避免使用那些易发生歧义的同音字词,特别是意义截然相反的同音词,像“切记”与“切忌”这两个指向正好相反的规定性词汇会出现传授上的误导现象;词汇上,首先是用词的准确与精确:在求证过程或评述同学的操作中,不出现表猜测的副词,像“可能、大概”,而应该明确“是”还是“不是”。除此之外,在讲课中还应减少褒贬及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虽然这些词是同义词,但由于褒贬、感情色彩的作用会使语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掉许多确定性。语法上则慎用无主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尽量做到语法完整。因为缺少了哪一成分特别是主语或宾语,那么施事的指向性就模糊了,而口语的规定性就不能体现出明确。
2.严密的逻辑性
数学的求证或解题过程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证明这些逻辑手段构建的,因此,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也决定了其教学口语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环环相扣的言语链。数学教师的口语呈现出一种“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关联词连接起来的环环相扣的因果、假设、选择等逻辑关系的言语链。另一方面,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要进行解题演示。因此,在他们的口语中应该注意用序列化的词语体现出求证程序先后,像“首先”“然后”“再次”“最后” “第一”“第二”“第三”等词汇,这种言语链显示着教师假言判断、选言判断以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思想的逻辑性和实证的条理性,而学生也正是从这引起关联词所组成的一重或多重复述句中触摸到教师思维的脉络。
第二,简洁、明晰的口语风格。知识的“序”即条理性是逻辑性强的前提,而简洁、明晰的口语又可以使其达到这种“有序”状态。简洁明晰的教师口语为学生接受时尽快地编码提供了基础,为集中精力进行逻辑思维减轻了负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达到“有序”状态。而这种“有序”正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认识问题的思路。
第三,表达技巧固定化。在口语表达过程当中,教师的重音停顿等口语表达的技巧往往起着导向的作用,它们或强调、或暗示了教师的意图,引起学生注意的确定性。因此,理科教师在口语中的重音、停顿、语速等表达方式必须是固定甚至是程式化。表述概念的、演绎求证过程时多用能显示思维逻辑性的强调重音、强调停顿。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更能够让学生从语言上理清教师思维与讲授的侧重点。
3.启发性
不管是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人们都是依据语言材料为工具进行的,外在的语言刺激则会对人固有的思维产生影响,成为他们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疑问句式、设问句式对思维的作用力较大,因为疑问是创造的前提、逻辑思维的原动力,自问自答的设问既可以增强语言的逻辑力量,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使得理科教师的讲述性口语始终在问和答、疑和解的线索中进行,这样,学生的认识过程就是主动的、积极的。这是数学教师口语启发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