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学生品德形成的沃土

来源 :科学大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直接地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品德课;生活的土壤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95-001
  
  《品德与社会》应紧紧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从学生生活人手,让课堂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帮助他们体验生活的美好、生活的快乐,让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一系列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提升,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在上《祝你生日快乐》时,我事先组织了一个“集体生日”的活动,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为本月过生日的同学举办一次庆祝活动,学生们都能出谋划策,为办好这个“集体生日”而努力。有的同学为小寿星制作贺卡,有的同学在生日会上为小寿星高歌一曲,献上一段优美的舞姿……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交流感受时,“小寿星”们一个个争着说:“这是我们度过的最有意义的生日,有老师、有同学为我们一起庆祝,真是快乐。”参加活动的同学也说:“能为过生日的同学庆祝,我们也感到高兴。我们一起分享了快乐。”这种情感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学生在心灵上真正体验到了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美好。又如教学《我和春天一起玩》这~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在德育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农村新貌》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三、启发学生感悟生活、创造生活
  
  以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课最显著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堂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在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讲述父母挣钱的辛苦,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我们的父母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是他们的工作都是辛苦的。当我们向父母要钱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如果爸爸妈妈一时没零钱,不能耍脾气。”“买东西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不同意就不买。”……我紧接着追问:“如果爸爸妈妈让你们自己拿钱去买东西,在用钱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有的学生说:“买价廉物美的。”有的说:“能还价的就还价。”接着我出示一组商品价格表,让学生自己购买一份经济又合理的午餐。学生设计的一份份购物计划,无不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父母挣钱辛苦的理解。
  
  四、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品德与社会》课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渠道。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而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明白许多知识,但实际做起来却知行严重脱节,这都是因为我们在课堂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不能完全得到贯彻,学生的道德行为并未得到真正的培植。因此,通过课后的延伸,作业的布置,还孩子真切的体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做人。如,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时,课堂上,学生们分组讨论怎样与邻居相处,气氛热烈。为了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我把学生“主动跟邻居打招呼”作为延伸作业的着落点,让学生每天和邻居打个招呼,打过了就画张笑脸,每天对照、每天小结,鼓励自己主动问好,学会与人和善相处。一星期后,让学生诚实地反省自己:我每天是否主动跟邻居打招呼,我为邻居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一系列作业的布置,真正实现了该堂《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的,学生们终于有了初步的群体归属感,体会到了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的密切关系,并掌握了与邻里和睦相处的基本技能。
  总之,“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这已成为品德课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翻开全新的《品德和社会》教材,处处体现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题,无不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如何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做人。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在对小学生收看科普片的调查的基础上,依据他们的认知规律给出建议,希望老师在组织小学生收看科普片时,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关键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改变其一味接受的观看模式,逐渐帮助学生们培养起宝贵的科学素养。关键词:科普; 科学素养; 主动学习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73-001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对什么都好奇。科
摘 要:德育启发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德育实效是指德育目标的达成度。德育启发式能有效增强德育实效,如故事启发、数据启发、“布白”启发等。关键词:德育启发式;德育实效;故事启发;数据启发;案例启发;“布白”启发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07-002一、界定近
摘 要: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关键词:英语教学;听说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09-002学生是否具有听说能力是检验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英语的先决条件。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就成了当前我们英语教师努力的方向,所以更是提高学困生的英语水平的重中
摘 要:《化学与生活》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6个选修模块之一,教材从生活的常见问题引出话题,用最基本的化学知识解决最常见生活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作为一门实用和创造性的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大作用。作为一个选修模块,苏教版《化学与生活》教材与相应的必修教材《化学1》、《化学2》分工明确,各有侧重。而与鲁科版《化学与生活》相比,教材在关注生活的同时还注意到教给学生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
摘 要:运用校园环境资源,进行写生线造型教学,教室静物的就地取材,体现“教学即生活”,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关键词:静物写生;观察体验;写生表现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21-001线造型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美术入门的基础,也是普及美术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
摘 要:如果把优等生看作是怒放的鲜花,那么学困生就是含苞待放的花朵。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不是立刻可以转化的,需要每一位教师有耐心、爱心、信心、慧心,创造条件去浇灌,给他们雨露,给他们阳光,以改过去他们落后的面貌,让他们也会在素质教育的这片花海中怒放争艳。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中图分类号:G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45-001在现实中,哪个学校
摘 要:本文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关键词:亲身经历;语文教师;成长之路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77-002[前盲]语文是浪漫的。我追求自由语文,喜欢非常语文,更赞成浪漫语文……语文是什么?有人说是做人的学问。我想,做人是具象的、立体的、丰富的、多彩的,而不是抽象的、扁平的、单调的、枯燥的、老是板着脸的。
摘 要:通过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爱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的习惯。关键词: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有创意地生活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90-001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彰显每个学生的个性,从而凸现学生生命的价值,提高学生生命的品质。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堂应该是
摘 要: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经验丰富、战斗力强的管理队伍是每位校长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试着用“西点精神”从组建中层团队、提高中层执行力方面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关键词:西点精神;团队;中层领导;执行力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91-001很喜欢看《西点军校》这本书,“没有什么不可能”“细节决定成败”“积极主动地去面对每一件事”“只有第一、没有最好”
摘 要:教学改革的实施离不可教师的辛勤教学,本文从教师对学生和自身的认识入笔,希望每一个教师都要密切关注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关键词:知己知彼;关注学生;提高素质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94-001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孙子曾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在战争中要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