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普及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对社会每个成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进步的要求。这种要求必然会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对教育提出许多新的问题。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多媒体;素质教育;课程整合
当今社会是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而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是多媒体的课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再是“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现代化教育技术、个人计算机(PC机)加多媒体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生力军,促使新的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和学生学法的转变。
一、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和教师观念的更新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实际生活的挑战能力,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
1. 解决学生当前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杨振宁谈中美教育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哪些部分在未来是可发展的,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他们的老师根本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悖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
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2. 课程教材改革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
(1)动机与态度:被动——主动——自主
(2)学习方式偏好:接受——探究(研究)
(3)社会环境偏好:个人(单独)——同伴(合作)
3.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
(2)研制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和体验;
(4)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4.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具有以下要素:
(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2)积极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互动;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4)对组内每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途径。
5. 探究学习
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与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探究学习是一种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
(1)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2)建构知识;
(3)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探究性学习相对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二)教师理念的更新
1. 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但必须改变教师包打天下的观点,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做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和探索。
2.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进一步传承传统教育中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应明确新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需仔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1.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
2. 留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多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综合素质、学力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情况,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在学力方面做到迁移,把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与课程体系全面整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在学法上,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优化教育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观。
二、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使学科与学科整合插上腾飞的翅膀。“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还不如原始方法的效果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地制宜地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信息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会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敏锐地抓住信息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作用,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而教育信息化则是推行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网上教学、网络教学的保证,是现实教育网络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关键,是推进素质发展的前提。
教育信息化也是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的重要途径。网上教学、网络学校的诞生和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师生在家中接受优质教育。我们教师应加强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新教学模式,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成章. 信息技术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 中国电化教育,2001(3).
[4] 王荣良.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践的再认识[J]. 信息技术教育,2006(2).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多媒体;素质教育;课程整合
当今社会是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而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是多媒体的课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再是“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现代化教育技术、个人计算机(PC机)加多媒体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生力军,促使新的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和学生学法的转变。
一、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和教师观念的更新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实际生活的挑战能力,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
1. 解决学生当前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杨振宁谈中美教育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哪些部分在未来是可发展的,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他们的老师根本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悖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
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2. 课程教材改革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
(1)动机与态度:被动——主动——自主
(2)学习方式偏好:接受——探究(研究)
(3)社会环境偏好:个人(单独)——同伴(合作)
3.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
(2)研制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和体验;
(4)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4.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具有以下要素:
(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2)积极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互动;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4)对组内每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途径。
5. 探究学习
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与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探究学习是一种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
(1)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2)建构知识;
(3)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探究性学习相对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二)教师理念的更新
1. 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但必须改变教师包打天下的观点,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做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和探索。
2.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进一步传承传统教育中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应明确新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需仔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1.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
2. 留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多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综合素质、学力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情况,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在学力方面做到迁移,把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与课程体系全面整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在学法上,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优化教育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观。
二、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使学科与学科整合插上腾飞的翅膀。“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还不如原始方法的效果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地制宜地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信息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会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敏锐地抓住信息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作用,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而教育信息化则是推行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网上教学、网络教学的保证,是现实教育网络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关键,是推进素质发展的前提。
教育信息化也是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的重要途径。网上教学、网络学校的诞生和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师生在家中接受优质教育。我们教师应加强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新教学模式,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成章. 信息技术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 中国电化教育,2001(3).
[4] 王荣良.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践的再认识[J]. 信息技术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