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作为一项新型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广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學习的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具有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重点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讨论几点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34-0234-02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几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学习,教师要兼顾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所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在整个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设计,运用科学合理的分组完成这个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学习归属感。
1 科学分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首要步骤就是实施科学分组,也就是结合班内学生人数来实施分组。在进行分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合理搭配成绩优秀与偏差的学生;二是要合理控制小组人数,通常以5-6名学生为宜;三是需要定期轮换各个小组的成员[1]。如班级内有学生30名,在实际分组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座位与前后左右情况分组。通常可以将其分为五组,每组有学生六名,组内安排有两名数学成绩优秀或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有一至两名表现较为积极的学生。而且还要在组内选出一名小组长,该名组长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乐于助人,在日常学习中帮助教师进行作业的布置,并且还要能够将组内成员团结起来,提高小组的凝聚力。
2 科学制定小组目标
完成分组后,教师应科学制定小组目标,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其结合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讨论,提高小组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对《分数》这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各组在课文上找出分数的概念,并让学生在组内讲述自己对分数的理解。如让小组进行思考“如果将一个面包分成四份,其中小红吃了一份,那么她吃了整个面包的几分之几?”等问题,总之就是让各个小组都有具体的任务,并让其结合相应问题进行探索。又如教师在讲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可以事先给各个小组准备13根木棒,让其中一个小组使用教师所提供的木棒摆出三角形,看看一共可以摆出多少个三角形,并剩下多少根木棒;让另一小组摆出四边形,看看一共可以摆出多少个四边形,并剩余多少根木棒。通过小组任务的布置,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让学生在实际探索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际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 科学策划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步骤,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意识与理念,转变以往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作用[2]。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能够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教师既可以采取生动的案例来对数学问题进行讲解,也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后将相应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并在合作过程中列举与之相类似的例子来进行验证。采取该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并积极开动脑筋,转变以往“身在曹营心在汉”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情况。不仅如此,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能够让组内各个成员都能积极交流学习上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在当天课堂教学完毕后布置次日所需交流与探讨的问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与目标,而且还能有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4 完善小组评比机制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良好的竞争能切实提高小组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凝聚力,所以教师应建设科学的小组评比机制,进而利用该种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小组评比机制应着重评比不同小组间与组内各个成员的学习,所以教师应在具体评比前明确学生学习情况,如小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以及动手能力等,若表现好将获得相应的分数,不好会有相应的惩罚。如对课堂表现认真、积极且按时完成作业等小组成员进行奖励,可以加分1-2分;对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作业的小组与成员进行扣分处理。教师还可对在课堂中获得竞赛胜利的小组进行加分。每日在课堂上简要总结各小组的情况,每周总结各小组的整体表现,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如此一来,便可以切实执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健.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
[2]王利飒.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技巧[J].中华少年,2018(13).
[3]顾云娟.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7(4).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34-0234-02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几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学习,教师要兼顾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所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在整个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设计,运用科学合理的分组完成这个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学习归属感。
1 科学分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首要步骤就是实施科学分组,也就是结合班内学生人数来实施分组。在进行分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合理搭配成绩优秀与偏差的学生;二是要合理控制小组人数,通常以5-6名学生为宜;三是需要定期轮换各个小组的成员[1]。如班级内有学生30名,在实际分组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座位与前后左右情况分组。通常可以将其分为五组,每组有学生六名,组内安排有两名数学成绩优秀或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有一至两名表现较为积极的学生。而且还要在组内选出一名小组长,该名组长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乐于助人,在日常学习中帮助教师进行作业的布置,并且还要能够将组内成员团结起来,提高小组的凝聚力。
2 科学制定小组目标
完成分组后,教师应科学制定小组目标,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其结合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讨论,提高小组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对《分数》这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各组在课文上找出分数的概念,并让学生在组内讲述自己对分数的理解。如让小组进行思考“如果将一个面包分成四份,其中小红吃了一份,那么她吃了整个面包的几分之几?”等问题,总之就是让各个小组都有具体的任务,并让其结合相应问题进行探索。又如教师在讲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可以事先给各个小组准备13根木棒,让其中一个小组使用教师所提供的木棒摆出三角形,看看一共可以摆出多少个三角形,并剩下多少根木棒;让另一小组摆出四边形,看看一共可以摆出多少个四边形,并剩余多少根木棒。通过小组任务的布置,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让学生在实际探索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际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 科学策划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步骤,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意识与理念,转变以往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作用[2]。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能够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教师既可以采取生动的案例来对数学问题进行讲解,也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后将相应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并在合作过程中列举与之相类似的例子来进行验证。采取该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并积极开动脑筋,转变以往“身在曹营心在汉”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情况。不仅如此,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能够让组内各个成员都能积极交流学习上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在当天课堂教学完毕后布置次日所需交流与探讨的问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与目标,而且还能有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4 完善小组评比机制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良好的竞争能切实提高小组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凝聚力,所以教师应建设科学的小组评比机制,进而利用该种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小组评比机制应着重评比不同小组间与组内各个成员的学习,所以教师应在具体评比前明确学生学习情况,如小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以及动手能力等,若表现好将获得相应的分数,不好会有相应的惩罚。如对课堂表现认真、积极且按时完成作业等小组成员进行奖励,可以加分1-2分;对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作业的小组与成员进行扣分处理。教师还可对在课堂中获得竞赛胜利的小组进行加分。每日在课堂上简要总结各小组的情况,每周总结各小组的整体表现,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如此一来,便可以切实执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健.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
[2]王利飒.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技巧[J].中华少年,2018(13).
[3]顾云娟.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