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骨感”与“喜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63951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X感”的意思是“给人(有)……的感觉”,是一类属于审美范畴的词语。进入这一词槽的词语以名词居多,如:层次感、空间感、立体感、距离感、陌生感、骨感、肉感等;少量形容词也可进入其中,如:美感、痛感、喜感。而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异端,即“骨感”与“喜感”。其特殊性表现为词意的多样性和词性的双重性。
  1.词意的多样性
  “骨感”有两层意思,一是针对形体审美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削瘦得露骨,给人以棱角分明的感觉。它相对于丰满的肉感而言,特指健康无病的瘦削型形体美,给人以干炼清朗的感觉;二是指文学或艺术上的审美。即把用在形体上的“骨感”转用到文学或艺术上面,形容被修饰对象的一种清刚而有力感的美。
  “喜感”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幽默、搞笑,这一用法源于重庆俚语中关于“喜”的用法,如:说某个人“喜惨了”意思是说某个人很搞笑;二是表示长相很有意思、很有特点,让人看一眼就印象深刻或者不禁发笑,这种表述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三是表示某种行为或某件事情可笑、滑稽,通常含有贬义色彩。
  2.词性的双重性
  绝大多数“X感”用作名词,而“骨感”和“喜感”既可用作名词,也可用作形容词。先看几个例子:
  (1)有的记者甚至杜撰了“骨感指数”这样耸人听闻的术语,仿佛这“骨感”是可以量化,可以计算的。(国际金融报,2002年10月11日)
  (2)大学生村官三大落差,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国新闻网,2010年8月2日)
  (3)我个人非常喜欢盛可以这种具有骨感美的小说,她的小说质地凌厉而富于骨感,她的出现让我看到70年代生作家的创作不仅在美学风格上趋于多样化、写作技术上日臻成熟……(葛红兵:《小说的骨感美学》,摘自“新浪读书”)
  (4)痛感与喜感的舞台——赵本山喜剧艺术的二维语境。(《电影评介》,2007年12月)
  (5)看过《人在囧途》之后,网友评论:“今年夏天,这个感动很喜感。”
  (6)现在网上谁最火?他就是被俗称为“喜感帝”的神秘人。(成都晚报,2011年4月6日)
  例(1)中的“骨感”为名词,表示形体上的审美;例(2)中的“骨感”用作形容词,是由形体之“骨感”的化用,表示现实生活艰难而无望;例(3)中出现了三次“骨感”,表示某作家的小说具有刚劲、凌厉的审美特征,第一个和第三个用作形容词,第二个用作名词;例(4)、(5)中的“喜感”都是幽默、搞笑之意,前者用作名词,后者用作形容词;例(6)中的“喜感”为形容词用作定语,表示长相滑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骨感”一词运用得比较早,其意思从本意“骨”出发,沿用到人的形体之美,再化用文学艺术的审美,属于因社会需要而引发的词义范围的扩大;“喜感”属于新词,多出现于网络,从外貌感观到情感表达,运用得愈发频繁。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竞技赛事是体育产业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竞技赛事也是竞赛表演,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以比赛为形式,以提高竞技成绩、培养选拔人才或者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它可
自从新课程开展以来,“对话”一词席卷天地,各种关于对话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时至目下,“对话”一词仍有方兴未艾之势。其实,有关“对话”的理论源自于西学,如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及其引发的文本解释学资源、弗莱雷解放教育学视野下的对话资源、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等等。“与自然对话、与作者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这些话语我们耳熟能详,“对话”俨然早已经泛化。显然,如果一切都称之为“对话”:教育是“对话”,教
生命化课堂理论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其要求而言,生命化课堂强调三点,即知识的生命力,看学生掌握了没有;情感的活力,看学生有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有没有积极参与;学生发展的潜力,看教师有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这个学习的策略在学生中有没有产生影响。  高三语文课堂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容量大,知识密度高,在这个基本现状下,高三的语文课堂有呈现生命化的可能吗?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课堂
作文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写作者需历经从感知到想象.从形象思维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写作是对思维的整理,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思维创新。作文才能创新
基层学科组织是高校核心组织。近年来,省属本科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围绕基层学科组织的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基层学科组织设置范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