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勇于提出问题是一种可贵的探究精神,是创新的萌芽。爱因斯坦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起点,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封闭的、僵化的、教条的、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核心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容量不大,思维跳跃的层面不高,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脱钩”的现象,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使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教学理念产生怀疑。如能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引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则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利用“学案问题”引领,让學生先学
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通常采用“教—学—校正”模式,学生课前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从“零”进入课堂,赤膊上阵,不知道重点、难点,在课堂上听课就像“听评书”一样平均用力,听课具有盲目性。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只能靠课后的“练”进行“消化”和“补救”。这就相当于“老牛吃草”,先囫囵吞枣,再“反刍咀嚼”消化吸收,必然低效的、乏味。高效课堂应将重心前移,让学生先学后教。我们的做法是提前编制了适合学生学情的、高质量的导学案,即提前编制好了有价值的预习案,让学生上课前就带着问题看书预习。在预习课本内容的同时先解决预习自测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因为之前的学案问题已经引领导学,学生已经知道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样听课时他们就知道了在什么地方该聚精会神地听,在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无需平均用力,整个听课过程有张有弛。
二、利用“问题探究”互动,让学生真学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学”呢?《教育的本质与教育》指出:“学生学习好的关键是什么?是他们自己愿意学习,如果他们愿意,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他们用50%或者更少的精力就足以学得很好,如果他们不愿意,什么样的老师都无济于事。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习呢?‘本能教育论’和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的‘本能’让学生自己愿意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都是无条件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上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了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青少年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要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性学习。我们的做法是在导学案中编制探究性的问题,在上课时教师由主导变成导演,学生则成了教学的主体。他们先针对导学案中的探究点进行一对一对学,解决一部分问题,然后小组内群学,相互交流探讨,进行思维碰撞。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问题互动探究的重要性,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真正地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杜绝了滥竽充数。
三、利用“问题检测”练习,让学生想学
当堂问题检测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的理解、接受的基本情况,对完成本堂课教育目标的基本面有大致了解。教师可以及时吸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这有利于教师本人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尽可能合理的方式方法适应自己所面对的全班学生。问题检测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有没有达到学习要求,有些问题在听课时还不容易暴露,通过课堂练习,学习效果如何,马上就要暴露出来。学生年轻气盛,均有表现自己和希望被承认的渴望,如果问题检测练习不会做,学生就无法上黑板展示,就会觉得丢面子,心理上会引起重视,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听课,更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强化课堂传授效果,容易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当堂问题检测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消化当堂所学的知识,还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也符合素质教育提倡的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便于师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利用“问题训练”强化,让学生活学
练习是一种特殊的刺激—反应重复,是对学习效果产生强化作用的学习行为。课后问题强化训练不但能够反映学生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反映出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之处。除当堂问题检测练习以外,我们还编制了课后的问题训练,这是通常意义上的课后作业。问题训练强化能够让学生再次巩固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五、利用“问题拓展”点拨,让学生深学
除课后问题训练外,我们还适当编制了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有能力的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望,树立探索、创新精神。应用让“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的分层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刘红云.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6):19-20.
[2]李彩梅.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生数理化,2011(4):78.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重点课题《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编号:[2012]GSZ1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利用“学案问题”引领,让學生先学
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通常采用“教—学—校正”模式,学生课前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从“零”进入课堂,赤膊上阵,不知道重点、难点,在课堂上听课就像“听评书”一样平均用力,听课具有盲目性。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只能靠课后的“练”进行“消化”和“补救”。这就相当于“老牛吃草”,先囫囵吞枣,再“反刍咀嚼”消化吸收,必然低效的、乏味。高效课堂应将重心前移,让学生先学后教。我们的做法是提前编制了适合学生学情的、高质量的导学案,即提前编制好了有价值的预习案,让学生上课前就带着问题看书预习。在预习课本内容的同时先解决预习自测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因为之前的学案问题已经引领导学,学生已经知道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样听课时他们就知道了在什么地方该聚精会神地听,在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无需平均用力,整个听课过程有张有弛。
二、利用“问题探究”互动,让学生真学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学”呢?《教育的本质与教育》指出:“学生学习好的关键是什么?是他们自己愿意学习,如果他们愿意,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他们用50%或者更少的精力就足以学得很好,如果他们不愿意,什么样的老师都无济于事。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习呢?‘本能教育论’和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的‘本能’让学生自己愿意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都是无条件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上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了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青少年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要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性学习。我们的做法是在导学案中编制探究性的问题,在上课时教师由主导变成导演,学生则成了教学的主体。他们先针对导学案中的探究点进行一对一对学,解决一部分问题,然后小组内群学,相互交流探讨,进行思维碰撞。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问题互动探究的重要性,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真正地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杜绝了滥竽充数。
三、利用“问题检测”练习,让学生想学
当堂问题检测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的理解、接受的基本情况,对完成本堂课教育目标的基本面有大致了解。教师可以及时吸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这有利于教师本人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尽可能合理的方式方法适应自己所面对的全班学生。问题检测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有没有达到学习要求,有些问题在听课时还不容易暴露,通过课堂练习,学习效果如何,马上就要暴露出来。学生年轻气盛,均有表现自己和希望被承认的渴望,如果问题检测练习不会做,学生就无法上黑板展示,就会觉得丢面子,心理上会引起重视,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听课,更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强化课堂传授效果,容易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当堂问题检测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消化当堂所学的知识,还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也符合素质教育提倡的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便于师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利用“问题训练”强化,让学生活学
练习是一种特殊的刺激—反应重复,是对学习效果产生强化作用的学习行为。课后问题强化训练不但能够反映学生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反映出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之处。除当堂问题检测练习以外,我们还编制了课后的问题训练,这是通常意义上的课后作业。问题训练强化能够让学生再次巩固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五、利用“问题拓展”点拨,让学生深学
除课后问题训练外,我们还适当编制了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有能力的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望,树立探索、创新精神。应用让“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的分层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刘红云.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6):19-20.
[2]李彩梅.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生数理化,2011(4):78.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重点课题《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编号:[2012]GSZ1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