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涯指导研究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guo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社会需要自我认知清晰,社会适应良好,具有理性思辨力与科学决策力的独立人格个体。新高考方案对学生的学科选择问题以及未来职业道路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语文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的育人功能与生涯指导“唤醒自我,了解社会,作出选择”的教育目标达成内涵契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融合多种课程资源,以真实情境中的真实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收集信息、了解专业、探索自我、作出决策的过程中,进行着言语实践训练,最终落实探索生涯规划与提升语文素养的双线目标。
   关键词 生涯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意义;实践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要求。随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在新高考注重学生选择的背景下,生涯指导教育与学生学科选择以及未来职业道路规划更大程度地联系在了一起。生涯指导教育是指引学生确立正确人生方向,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而科学地了解真实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过程[1]。语文学科是中小学的基础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重任首先就落在了语文学科的身上。本文从生涯指导教育渗透语文学科教学的视角出发,从渗透的现实意义、学理基础等方面提出一点看法,并尝试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例,挖掘语文教学中可开发的生涯指导教育的思考空间与实施路径。
   一、整合价值:生涯指导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生涯指导的内涵
   “生涯”在狭义上指代与职业相关的整个历程,从广义来说包括个体在自我、学业、生活等方面的生命发展历程与角色的统合。体现出了四个重要特质,即贯穿一生的终生性;包含角色总和的综合性;适合个人的期望性以及以工作为中心的工作性[2]。 “指导”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弗兰克·帕森斯《选择一份职业》一书中,帕森斯不仅出版了这本西方第一本有关学生指导的书籍,还创立了专门从事青少年职业指导工作的波士顿职业局,因此被誉为“现代学生指导之父”[3]。之后,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陆续开展了生涯指导的工作,通过兴建职业指导机构为青少年及求职者提供服务。各国颁布生涯指导的相关法律,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指导的地位,支持指导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展。部分国家已经出台了生涯指导相关的评估标准,以此来对学校生涯指导工作的开展进行引导、监管与评估,促进生涯指导的规范实施[4]
   当今时代呈现快速变化、多元发展以及融合跨界等特点,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生涯指导教育倡导适性扬才,引导学生不要仅仅局限在当下具体的学习内容中,而要“唤醒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以面对学业和成长的诸多压力。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提升自我的认知、理解及社会参与能力,逐渐构建清晰、丰满且真实的自我形象。能关注周围世界的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着眼于个体未来的发展,唤醒并激发个体对学业、生活、社会及国家的感知力和道德心性[5]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科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并列。这一概念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的。此后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强调通过“综合性学习”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6],并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两個部分分学段具体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和实施原则、方法、策略。虽然学界并未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下一个精准的定义,但我们仍可以归纳它的一些本质的特征。
   一是立足语文本位。这种“综合性学习”是以训练学生言语技能为手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言语实践活动。尽管“综合”体现了一定的跨学科特质,但学习的核心还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如果偏离了语文的特质,那么这种综合也是泛化了的综合。
   二是强调整合融合。“综合性”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语文课程内部各个要素的综合,至少涉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两项,如读写的结合、听写的结合、听说的结合等等;二是语文教育资源与外部资源的综合,提倡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之间的整合。
   三是创设真实情境。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过程尝试而非结果获取、重视转化应用而非理论学习、重视切身体验而非间接经验,学生发现问题、搜集信息、探究分析、解决问题都是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开展的。这种真实的情境(或虚拟的真实情境)引发的具体任务,驱动着学生把所学的言语知识技能运用到生活中以解决实际问题。
   3.渗透生涯指导教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课标是一门学科的课程之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方面发展。[7]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与生涯指导的教育目标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内涵一致性。除了课标维度,生涯指导教育理念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融合,在学理依据上也具有可实施性。
   (1)从学习的理论流派层面来看
   生涯指导教育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过程并非是教师在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新认知。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或多或少拥有言语、数理逻辑、视觉空间、内省、人际、音乐、自然、肢体动觉这样的八种多元智力,学生的智能差异是每个学生智力强项和智能组合的不同,不同学生是有差异的,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基于生涯指导教育理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指向的是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关于学业计划、职业选择、人生规划方面的实际问题。教师通过创设一系列与现实问题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将能满足学生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真实性任务作为教学内容,达到双重的教学目的:既提升了学生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的语文素养,又使得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外部社会,为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打下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并不是某一项单纯的知识,而是思维得到了发展,锻炼了把在课堂上的问题解决探索过程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能力,为进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做足准备。    (2)从学习的评价方式层面来看
   表现性评价在生涯指导教育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占据主要地位。评价的分类标准是多样的,比如按照评价的性质可以分为最佳表现和典型表现,按照评价在课堂中的用途可以分为安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据解释评价结果的方法,可以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但最常见的,是根据评价的形式分为客观题测验和复杂的表现性评价。林和格朗伦德认为:“对评价学生成就而言,客观题测验、复杂表现性评价以及一系列的中介手段都是非常有用的。关键是必须依据特定的评价目的,以及评价对教学的影响来选择合适的方法组合。”麦克米兰认为,“基于表现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创作、建构反应和展示能力的观察和判断,我们可以看出,相较于标准化测试,表现性评价更加人本、动态和灵活,因为它更能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思维路径和行为举措作出即时的、详尽的观察和诊断,也便于教师为不同学生提供更具关怀性和针对性的指导。而基于生涯指导教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恰恰是一种没有标准范式的高阶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通过是否识记了某一段文字,或者是否做对了某一道题来衡量的,甚至可以说,生涯指导是否成功,是需要花一生去检验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命题,无法在某个学期或者某堂课上看出成效。但尽管如此,在认识到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差异之后,教师可以在设计综合学习活动时充分考虑这一点,尽量给予学生充足而广泛的生涯信息获取渠道,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体验,并根据学生的判断选择给予适时的专业评价与建议。
   二、现状分析:生涯指导教育亟需渗透融入学科教学
   在国外,生涯指导最先在中等学校实施,因为中学的学生直接面临毕业升学与就业的选择,亟需指导。我国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对于普通中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双重性的。不仅要处理好当前的学科学习任务,还要进一步思考毕业后是否继续求学?如果继续学习,要上什么学校?或是毕业之后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特别是高中阶段,这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已对未来人生规划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他们将在毕业时完成人生首次重大抉择。但是,青年学生很少会对自己、对职业、对世界有一个认知的明确方法与方向,尤其是当前各省市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在选修课程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理分科选文还是选理、未来理想职业需要哪些专业学习储备等等这样具体而微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教师持续、系统的专业指导,学生很难作出慎重、科学的选择。
   虽然,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认识到生涯指导关乎学生的长足发展,有效的生涯指导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发挥自身兴趣与优势,并在长远的人生规划下,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选择自己真正想做且能做的职业,有条不紊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在我国大陆地区,大部分学校即便有生涯发展指导的意识和观念,也很少配备有专门的教育职能机构与专业的指导人员,生涯指导往往是教务处、德育处等机构提供的附属服务,依附于学生管理之中,不作为单独的课程开设,且并未系统化、专门化、专业化地服务于学生。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科教师作为普通中小学数量较为庞大、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和学生未来道路选择发展最息息相关的一类教职工群体,应主动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社会、人生规划、实现自我的生涯指导教育工作。学科教师在提升本学科教学、科研能力以外,应该了解各个学段学生可能存在的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接触和掌握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主动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生涯指导教育,探索出一套基于学科教学的生涯指导方案。
   三、路径思考:生涯指导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探索实施
   最早认为学生指导应该渗透到学生所有的科目中的,是被誉为“第一个学生指导教师”的耶西·戴维斯。1907年,他在密西根大急流城中央中学(Grand Rapids Central High School)为 7-9 年级的学生开设了“职业和道德指导”的作文课,每周一次的写作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未来适合于自己的职业。作文的题目不断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9年级的学生要分析自己的个性和习惯;11年级的学生要确定一个职业,并找到需要为从事这项职业所做的准备;12年級的学生要讨论职业的社会责任。[8]经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之中承担学生生涯指导的育人目标,具有班主任或学校心理咨询师等角色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教育团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有针对性,教育频率更加常态、稳定、持久,教育资源更加多元和丰富,与学生的学习利益关切更为紧密等等。那么如何以学科教学来推进生涯指导,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涯教育的无缝对接,便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校教育教学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与实践。
   1.课程开发层面,立足学科本位,围绕本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学科教师开展生涯指导教育,一定是基于本学科的课程性质、理念、目标、结构、内容,而不是其他什么学科,一定要体现学科特性,这样才能发挥学科教师所长,突出生涯指导的专业性。宽泛意义上的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等概念性内容,学生或许在一些通识类讲座或是班会课里有所涉及,因此学科教师给予学生的生涯指导,一定是要和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相互融合的。在解读某一位作家的名篇时,在推导某一个定理公式时,在梳理某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时,在示范某一个实验操作时,教师可以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围绕本学科相关的专业与职业,寻找可拓展延伸的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搭建从了解学科到了解专业再到职业的桥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其能够体验到基于本学科的,更精细化的专业学习以及社会上真实的职业生活。其实通过这样的渠道,也是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此刻所学将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用专业兴趣和职业信念的培养反推当前学科学习。    2.教材研读层面,用好教科书,深挖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了高中教育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的,而教科书又是教师落实课程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可参考的最权威的材料,若能把教科书吃透,将涉及到生涯教育的相关元素延展开去,是可以衍生出很多有趣的、有意义的话题的。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许多包含着崇高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知识呈现方式,常以社会各个部门、职业分主体进行阐释;历史教材借助史料对话中外先贤,彰显精神和信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的教材,也有专门的数学家小故事、化学与生活、科学资料卡片等补充栏目,充分展现了各学科的应用价值、与职业前景。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选修课和校本课程的内容要求,适当补充更详细的学科史、学科研究前沿等内容,使学生对于某学科当下“能学什么”和未来“想干什么”有更清晰的认知,为他们提供一个基于学科的生涯学习平台。
   3.教学实施层面,情境设置要典型化,问题设计要聚焦化
   学科课程目标的落实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始终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生涯指导,并不是说课堂教学的重点转移到系统教授学生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上去。相反,恰恰是选择适当内容、适当素材、适当时机、适当方式有意识地渗透生涯知识,通过生涯指导使得学生的学科学习更具主观能动性,在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劃能力中发展学科素养。因此,面对生涯教育这样一个涉及知识技能、兴趣态度、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长期性的大工程,教师要化整为零,拆分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之中,每次只解决一个目标,经年累月也会是有不小的进步。同时,生涯教育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无论是情境设置还是问题设置,都要强调一个“真”字。因为只有真实,学生才有将课内所学的生涯教育的经验迁移到未来实际生活之中的可能性,脱离时代,虚假造作,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和设问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成功解决教师抛出的任务或提问总抱有极大的热情,如果他们能调动内部积极性,在一次次的尝试中逐渐明晰自身的潜能特质,勾勒出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畅想图景,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了对当前学科学习的兴趣,那么便实现了探索自我,决策生涯的学科育人目标。
   〔本文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中小学学科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现状调研》(项目编号2020ECNUCTE-YJSKY060)阶段性成果〕
  ————————
   参考文献
   [1]朱益明.论高中生涯指导教育[J].中国德育,2017(10):23.
   [2]黄天中.生涯体验: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3]Mark Pope.A Brief History of Career Counse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0( 3) : 195-196.
   [4]何秋玥.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指导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2019:15-19.
   [5]顾雪英,魏春善.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现实意义、价值诉求与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19(6):45-4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8][美]乔尔·斯普林著,史静寰译.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51.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2021年语文中考题中出现了诸多高阶思维指向的作文命题,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思辨,发展写作思维,实现深度思考.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导向,也给义务教育教师与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探讨这类命题的特征,探讨其对于学生思维提升发展的价值,有其现实的迫切性.
摘 要 “祓除不祥”应注释为“祈福消灾”,“映带”应注释为“掩映围绕”更符合语境,“放浪形骸之外”解释为“自由地在(到)外面游逛”更合适。   关键词 部编版;《兰亭集序》;注释;商榷   《兰亭集序》作为千古名篇,被誉为“书文双绝”,先后被编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 必修》(下称“实验版教科书”)和《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下称“统编版教科书”)。但在对照注释结合原文
摘 要 鲁迅小说《故乡》的文末希望“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一句中的“一气”内涵丰富,值得挖掘。从迅哥儿与少年闰土的交往中,迅哥儿与中年闰土的重逢中,“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所作所为中,迅哥儿的辛苦展转中,都可以分析挖掘出“一气”不同侧面的内涵。可以说,抓住“一气”进行多角度的挖掘,就是找到了破解小说主题的钥匙。   关键词 “一气”内涵;多维挖掘;《故乡》主题;破解钥匙   鲁迅小说《故乡》中说:“
摘 要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方式结构教学单元,倡导单元整体设计的理念,凸显“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体系”并重的特点,体现三维目标融合的价值追求。因此统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活动体验、综合测评实施大单元教学,成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关键词 三维目标;大单元教学;价值追求  当下,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仍然将语文课文的讲授、语文习题训练
以前教过的一学生找到我,说让才上一年级的女儿和我学作文.时间真快,学生都有了孩子,孩子又上了学.rn我的这个学生,是优等生,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的.她重视小孩的培养,这是现在每一位家长必须做的事.但这么小找我学作文,能学好?我笑笑:“太小了吧?”孩子的妈妈笑着告诉我,“她都读了好多书了.”当然是以绘本为主.听她说,孩子还读了一些拼音书.我是第一次听说上学前就能读拼音书的孩子.这正是我不知道外面的“行情”.听她说,不少家长已经让还没有读小学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学完了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
期刊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得到知识的培养与熏陶,而更为关键的是,还应当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思辨能力,以利于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面对未知领域。现以苏洵《六国论》教学为例,指导学从借鉴与质疑两个角度进入到臻于理想的学习状态。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六国论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即只纠结于具体的字词释义,而忽略
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情,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并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由言入文,即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言和文的统一.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分析其义素构成或词义引申脉络,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然后,在准确把握字(词)义的基础上,领悟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学、思想、文化魅力.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摘 要 标点符号具有重要的表意和抒情作用,但有几种为文时用得较多且容易举棋不定。运用这些标点符号时要注意:叹号。要看文意有无感叹一类意味,不能带点情感就“叹”。分号的分隔大于逗号小于句号,要用对地方。引出下文用冒号,有时也用破折号,依具体情况定。括号与双破折号的区别细微,要各守其责。省略号不是行文偷懒的工具,要省得有依有据。用顿号要吝啬,有些地方可不用,用了反而显得啰唆。行文时,如对几种标点的运用
摘 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守正”。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须按照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从思辨性阅读角度看,“阅读各类文本”的“守正”,重在“理性”阅读。首先,从文本本身的事实出发,采取复述性、解析性以及伸展性等阅读方式,通过复述、解析、伸展文本内容,研究作者的思维与思想等,将作者的理性思维呈现出来。其次,再跳出文本看文本,理性审视,在评鉴与质疑作者的思维与思想中挖掘文本背后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