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缺少细致的过程性指导,导致学生写作效率低下,写作水平很难提高。本文从指导积累素材、引导使用素材两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教师的过程性指导让学生在写作时获得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素材;积累;使用;过程性
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中,以作文最不可捉摸,因为它往往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无法通过严谨规范的训练得到提高。如今信息社会,孩子们的目光被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各门科目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留给语文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靠漫天撒网式的阅读,让学生自发地学会写好作文的方法,已为形势所不许,因此,探讨能够合理达成作文教学目标的途径,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是十分有必要的。要使学生保持对写作的兴趣,就要注重在作文教学中的过程性指导,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及时引导、纠偏、深化。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呢?我是从以下这两个方面操作的:
一、指导素材积累,让学生给自己的写作土壤浇水施肥
有些人认为写作纯粹是课堂上的活动,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完整的写作大致可以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课堂上的写作至多是后两个阶段的合成。而“采集”素材,是一切写作活动的基础,没有鲜活素材为前提的写作,是“为文造情”,行而不远。学生在学校、家庭、上学放学路上、出游时都有大量的信息、场景、情感、思想可写,任何一点都可以拿来作文。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对一些事件、场景还是只有大而化之的印象,无法细致、深入地去表述。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天然的对生活的敏感,即使偶有触动,也是一闪而过,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细节。
(一)换一种方式布置任务
很多老师认为:学生没内容可写是因为缺少活动,于是经常在秋游、节日时布置作文,可是收上来一看,内容空洞、大同小异,很多都是编造制作、应付之作。其实布置任务可以灵活一些,有趣一些,例如:秋游前布置一个小任务,以“只有我发现了”这一句式,让学生带着神秘感和探索的欲望上路,于是有学生注意到了一路让人心惊肉跳的大巴司机,咱们班的学霸秋游时还在偷偷学习,平时高大威猛的体育委员被晕车折磨得狼狈不堪,路边摊小贩的狡黠……这些真实而鲜活的素材,会使得学生的作品不是那么千人一面。
又例如:过节你最怕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写到了最怕饭桌上问分数,让表演特长,觉得特别没尊严;因亲人不能团聚而遗憾;大人虚与委蛇,互相吹嘘。这样的素材,就不仅仅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了。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生活,不仅能积累写作素材,还能使得学生对生活的本质有初步的探求。当然,布置任务的前提是要充分考虑学情,符合这一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程度,设计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
(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信息,它们有的是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场景、一种现象、一种感受,有的是阅读、思考后的习得,这些信息平时处于潜藏闭锁的状态,必须要有一个契机,才能激活,转化成写作素材。而教师就是引导他主动或被动激活的那个人。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开过一堂名为“亲情测试”的作文课:让学生写下你最舍不得割弃的五个人,教师通过简单的指令有节奏地让学生一次次做通过的选择,每一次划掉一个人,最后只剩下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停地回忆与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承受选择时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我们姑且不论这堂课争议颇大的“残忍性”,单说王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脑海中平时潜藏的信息和感受,引起学生强烈的诉说欲望的方法,无疑是成功的。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系列要求,唤醒学生大脑中的宝藏。例如我的一个课例:“监考老师”,刚开始,学生觉得很茫然,无从下手,因为有些监考老师他们并不熟悉。我顺着学生的为难提了几个问题:你在等待监考老师到来时,在想什么?监考老师走上讲台,说了些什么,有哪些动作?你的感觉如何?在监考过程中,老师有没有在你身边停留?如果有,请把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写下来。考试时有没有发生特殊的事情?监考老师是怎么处理的?你对他的评价怎样?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并将几个场景综合起来,通过正面描写监考老师及我对监考老师的感受和评价,较为立体地展现了老师的形象。
二、捕捉写作契机,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田园除草修枝
写作是一种需要极强的动机、情感和意志参与的复杂的技能型活动,机械的指导就犹如只会布置任务的领导和只会判断优劣的裁判,而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教练,“应该让学生由不会而会,由不好而好,把立意不深刻的变得深刻,把结构安排不好的变得好起来”。(黄厚江语)因此,能否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动机,机智地发现素材,恰当地捕捉契机,引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并让学生为了完成这种欲望的诉求,以较强的意愿参与写作过程,是评判教师是否有教育智慧的一个方面。
笔者教学生涯中比较成功的一个随机生成素材,有效指导使用素材的课例是这样的:那节课本来不是作文课,课堂上,有学生反映一个男生身上有股难闻的味道,这个男生当场哭了,我安抚他之后他向大家解释:他爸爸是做鱼饲料生意的,配料里经常有发酵的物质,疫情期间把工作场地换到了家里,所以家里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味道。我发觉这是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素材,马上实施了以下几步:1.就这个话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爸爸的味道:发胶味、香水味、鞋油味、烟味、酒味、机油味、油漆味、油烟味……2.顺势再问,除了这些具象的味道,还有什么抽象的味道?学生停顿片刻后说:书香味、时尚味、艺术味、体现某种品质的男人味……这是引导学生在选材时注意角度、深浅。3.在成功地引起学生的诉说欲望之后,我及时让他们写一段文字描写父亲的味道,交流后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描写单一问题,再让学生讨论如何多角度描寫,接着修改描写片段。4.探究味道背后的故事:唤起回忆,将描写片段放置在一个有关父亲的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中,加入环境描写。5.提炼人物形象:发胶香水味体现父亲对客户的尊重,对工作的认真;油烟味可见爸爸是个颇有烟火气的顾家好男人;书香味可见爸爸的与时俱进、学无止境……这样,一堂课下来,由一个学生的生活引发众生的共鸣,环环相扣,渐渐深入,大部分学生能够水到渠成地完成习作,“在他人的树上开自己的花”。 学生在母语状态中的写作,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他能有一定的思路和语言表達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如何有效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状况,通过提问、活动等指导学生习作由“少”到“多”,由“不尽完善”到“比较完善”,由“较为浅层”到“相对深刻”,由此形成构思作文的思维模式。
三、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神思飞扬
理想的写作教学必须是基于学情的。我们的写作课堂,以老师的教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的强势势必压制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沉默也会导致教师进一步忽略学情。课堂上,老师讲授写作方法,朗读范文、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写出来的作品往往生搬硬套,缺乏个性和创造。再加上一些培训机构急功近利,推波助澜,把这种模式发展到极致,经常有老师发现素材、主题、手法都惊人相似的习作,学生也成了补习班流水线上出来的一个个“成品”,令人叹息。殊不知,作为所有题目中自由度最高的作文,它的生命是“真实”,它的精神是“真诚”。真实或是“拟真”的情境,才是好作文的源头活水。
上海市特级教师皋玉蒂老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以“生命行走”的方式行走游学,获得新鲜的生活体验,为学生的写作注入生命力。我们一般教师可能觉得能耗较高,成本较大,但我们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小范围的探索。笔者曾带领学生开展过类似的活动,主题是“冉冉秋光留不住”,带着两个任务出发:1.全程保持安静,带好小本子和笔。2.秋天的痕迹在哪些事物上呢?请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于是,学生写出了有温度有个性的句子:“踩在枯叶上,枯叶像是被挠了痒痒的老婆婆,发出嘎嘎的笑声”;“最鲜艳的颜色是灌木丛中的小红果子,一串一串,像是结伴游玩的一群小姑娘。”这些鲜活的句子,还有同学观察到了“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的残菊,同学们在写的时候,脸上是含笑的。3.回到教室后,安静地回忆有关秋天的古诗、歌曲,同学之间互吟、互唱,把感受写下来。4.回忆刚才的活动,记录下来,设计一个有特点的开头或结尾,形成一篇文章。
这个课例最突出的特点是活动和写作交替进行。初中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主要来自真实直观的场面,默默地进入情境,有助于他们观察到细微的事物,及时的记录能使画面有效地定格,也有助于他们真实地表达出符合他们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天真。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素材积累、使用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如:让学生给某篇作文打分,共同探讨优秀之处与不足之处,提出修改角度和方法;让会写的学生通过说感受、谈经验,来引导和影响其他同学的写作。总之,教师要适当放低姿态,时刻把“学生才是写作的主体”的理念深植于心,所做的一切都要基于“让学生真实、真诚地表达”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邓彤.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黄厚江.作文课的味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黄厚江.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J].语文教学通讯,2007(Z2)
【关键词】素材;积累;使用;过程性
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中,以作文最不可捉摸,因为它往往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无法通过严谨规范的训练得到提高。如今信息社会,孩子们的目光被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各门科目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留给语文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靠漫天撒网式的阅读,让学生自发地学会写好作文的方法,已为形势所不许,因此,探讨能够合理达成作文教学目标的途径,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是十分有必要的。要使学生保持对写作的兴趣,就要注重在作文教学中的过程性指导,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及时引导、纠偏、深化。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呢?我是从以下这两个方面操作的:
一、指导素材积累,让学生给自己的写作土壤浇水施肥
有些人认为写作纯粹是课堂上的活动,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完整的写作大致可以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课堂上的写作至多是后两个阶段的合成。而“采集”素材,是一切写作活动的基础,没有鲜活素材为前提的写作,是“为文造情”,行而不远。学生在学校、家庭、上学放学路上、出游时都有大量的信息、场景、情感、思想可写,任何一点都可以拿来作文。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对一些事件、场景还是只有大而化之的印象,无法细致、深入地去表述。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天然的对生活的敏感,即使偶有触动,也是一闪而过,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细节。
(一)换一种方式布置任务
很多老师认为:学生没内容可写是因为缺少活动,于是经常在秋游、节日时布置作文,可是收上来一看,内容空洞、大同小异,很多都是编造制作、应付之作。其实布置任务可以灵活一些,有趣一些,例如:秋游前布置一个小任务,以“只有我发现了”这一句式,让学生带着神秘感和探索的欲望上路,于是有学生注意到了一路让人心惊肉跳的大巴司机,咱们班的学霸秋游时还在偷偷学习,平时高大威猛的体育委员被晕车折磨得狼狈不堪,路边摊小贩的狡黠……这些真实而鲜活的素材,会使得学生的作品不是那么千人一面。
又例如:过节你最怕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写到了最怕饭桌上问分数,让表演特长,觉得特别没尊严;因亲人不能团聚而遗憾;大人虚与委蛇,互相吹嘘。这样的素材,就不仅仅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了。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生活,不仅能积累写作素材,还能使得学生对生活的本质有初步的探求。当然,布置任务的前提是要充分考虑学情,符合这一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程度,设计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
(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信息,它们有的是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场景、一种现象、一种感受,有的是阅读、思考后的习得,这些信息平时处于潜藏闭锁的状态,必须要有一个契机,才能激活,转化成写作素材。而教师就是引导他主动或被动激活的那个人。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开过一堂名为“亲情测试”的作文课:让学生写下你最舍不得割弃的五个人,教师通过简单的指令有节奏地让学生一次次做通过的选择,每一次划掉一个人,最后只剩下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停地回忆与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承受选择时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我们姑且不论这堂课争议颇大的“残忍性”,单说王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脑海中平时潜藏的信息和感受,引起学生强烈的诉说欲望的方法,无疑是成功的。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系列要求,唤醒学生大脑中的宝藏。例如我的一个课例:“监考老师”,刚开始,学生觉得很茫然,无从下手,因为有些监考老师他们并不熟悉。我顺着学生的为难提了几个问题:你在等待监考老师到来时,在想什么?监考老师走上讲台,说了些什么,有哪些动作?你的感觉如何?在监考过程中,老师有没有在你身边停留?如果有,请把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写下来。考试时有没有发生特殊的事情?监考老师是怎么处理的?你对他的评价怎样?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并将几个场景综合起来,通过正面描写监考老师及我对监考老师的感受和评价,较为立体地展现了老师的形象。
二、捕捉写作契机,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田园除草修枝
写作是一种需要极强的动机、情感和意志参与的复杂的技能型活动,机械的指导就犹如只会布置任务的领导和只会判断优劣的裁判,而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教练,“应该让学生由不会而会,由不好而好,把立意不深刻的变得深刻,把结构安排不好的变得好起来”。(黄厚江语)因此,能否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动机,机智地发现素材,恰当地捕捉契机,引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并让学生为了完成这种欲望的诉求,以较强的意愿参与写作过程,是评判教师是否有教育智慧的一个方面。
笔者教学生涯中比较成功的一个随机生成素材,有效指导使用素材的课例是这样的:那节课本来不是作文课,课堂上,有学生反映一个男生身上有股难闻的味道,这个男生当场哭了,我安抚他之后他向大家解释:他爸爸是做鱼饲料生意的,配料里经常有发酵的物质,疫情期间把工作场地换到了家里,所以家里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味道。我发觉这是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素材,马上实施了以下几步:1.就这个话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爸爸的味道:发胶味、香水味、鞋油味、烟味、酒味、机油味、油漆味、油烟味……2.顺势再问,除了这些具象的味道,还有什么抽象的味道?学生停顿片刻后说:书香味、时尚味、艺术味、体现某种品质的男人味……这是引导学生在选材时注意角度、深浅。3.在成功地引起学生的诉说欲望之后,我及时让他们写一段文字描写父亲的味道,交流后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描写单一问题,再让学生讨论如何多角度描寫,接着修改描写片段。4.探究味道背后的故事:唤起回忆,将描写片段放置在一个有关父亲的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中,加入环境描写。5.提炼人物形象:发胶香水味体现父亲对客户的尊重,对工作的认真;油烟味可见爸爸是个颇有烟火气的顾家好男人;书香味可见爸爸的与时俱进、学无止境……这样,一堂课下来,由一个学生的生活引发众生的共鸣,环环相扣,渐渐深入,大部分学生能够水到渠成地完成习作,“在他人的树上开自己的花”。 学生在母语状态中的写作,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他能有一定的思路和语言表達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如何有效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状况,通过提问、活动等指导学生习作由“少”到“多”,由“不尽完善”到“比较完善”,由“较为浅层”到“相对深刻”,由此形成构思作文的思维模式。
三、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神思飞扬
理想的写作教学必须是基于学情的。我们的写作课堂,以老师的教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的强势势必压制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沉默也会导致教师进一步忽略学情。课堂上,老师讲授写作方法,朗读范文、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写出来的作品往往生搬硬套,缺乏个性和创造。再加上一些培训机构急功近利,推波助澜,把这种模式发展到极致,经常有老师发现素材、主题、手法都惊人相似的习作,学生也成了补习班流水线上出来的一个个“成品”,令人叹息。殊不知,作为所有题目中自由度最高的作文,它的生命是“真实”,它的精神是“真诚”。真实或是“拟真”的情境,才是好作文的源头活水。
上海市特级教师皋玉蒂老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以“生命行走”的方式行走游学,获得新鲜的生活体验,为学生的写作注入生命力。我们一般教师可能觉得能耗较高,成本较大,但我们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小范围的探索。笔者曾带领学生开展过类似的活动,主题是“冉冉秋光留不住”,带着两个任务出发:1.全程保持安静,带好小本子和笔。2.秋天的痕迹在哪些事物上呢?请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于是,学生写出了有温度有个性的句子:“踩在枯叶上,枯叶像是被挠了痒痒的老婆婆,发出嘎嘎的笑声”;“最鲜艳的颜色是灌木丛中的小红果子,一串一串,像是结伴游玩的一群小姑娘。”这些鲜活的句子,还有同学观察到了“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的残菊,同学们在写的时候,脸上是含笑的。3.回到教室后,安静地回忆有关秋天的古诗、歌曲,同学之间互吟、互唱,把感受写下来。4.回忆刚才的活动,记录下来,设计一个有特点的开头或结尾,形成一篇文章。
这个课例最突出的特点是活动和写作交替进行。初中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主要来自真实直观的场面,默默地进入情境,有助于他们观察到细微的事物,及时的记录能使画面有效地定格,也有助于他们真实地表达出符合他们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天真。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素材积累、使用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如:让学生给某篇作文打分,共同探讨优秀之处与不足之处,提出修改角度和方法;让会写的学生通过说感受、谈经验,来引导和影响其他同学的写作。总之,教师要适当放低姿态,时刻把“学生才是写作的主体”的理念深植于心,所做的一切都要基于“让学生真实、真诚地表达”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邓彤.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黄厚江.作文课的味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黄厚江.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J].语文教学通讯,2007(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