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总结脾错构瘤的诊治体会。方法:对5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无特异症状,B超与CT检查发现脾脏上有包块。均经脾切除,包块病检而确诊。结论:确诊错构瘤需病检,脾脏上包块需与囊肿、血管瘤鉴别,及早脾及包块切除,既能明确诊断,又避免了恶性肿瘤的延误,达到早治疗目的。
关键词 脾脏 错构瘤 体会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脾脏错构癌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0~40岁2例,41~50岁2例,52岁1例。均为农村劳动者。由内科发现脾肿大并有包块2例,外科检查腹部时,发现脾脏上有较大圆形或椭圆形包块3例。临床症状:4例男患,在多次体力劳动疲劳后有腹痛、腹胀,偶有腹泻1~2次,休息后自行好转,当伴有恶心呕吐后,来院就诊。1例女患白带多,月经后腹胀腹痛,妇科多次治疗无好转,转外科会诊,腹部检查发现脾肿大,并有较大包块,无压痛。
体格检查:5例体质良好,均能正常参加农业劳动,平时饮食、大小便正常。胸部心肺听诊正常;腹部检查,肝脏不肿大,腹软无压痛,脾脏肿大,最大肋下4~5指,多数在肋下1~2指,均触到脾脏上包块,是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平滑无结节,境界不清,与脾脏相连,质较软,不坚硬,无压痛,如重压腹部后有腹部胀感及包块微痛。腹部及其他系统未发现异常。
辅助检查:5例经血、尿、粪常规检验,无明显异常,只有3例血白细胞稍低。超检查:左上腹有圆形或椭圆形包块,直径12cm1例,5cm1例,7~8cm3例,包块内密度不均匀3例,较均匀2例,有较强的回声,境界不清,与脾脏有联系,包块周围血管较丰富,肝胆、膀胱、肾无异常。CT检查:左上腹有包块,包块内有片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密度不均匀3例,呈高密度2例,包块上均无结节状,X线摄片未见到钙化。
临床诊断:即术前诊断,脾囊肿2例,脾血管瘤2例,脾肿瘤1例。
治疗方法:4例经中医服活血化瘀中药治疗,1例包块较小采取定期观察。经1~2个月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包块反而稍有增大,则决定手术治疗。按腹部手术常规做好准备,切开腹壁进入腹腔见脾包膜下有包块,脾上极2例,下极2例,脾门1例。包块质软与脾相连,穿刺无血及囊液抽出,全为整体包块紧连脾脏。当即决定作脾切除,包块也一并切除,术中顺利,出血不多,未发生并发症,只有1例输血,术后回病房治疗。
病理诊断:脾脏切开无异常,包块病检见红髓增生,脾索脾窦结攀亲存在,窦腔扩张充满血液,并伴有灶性纤维化。病理诊断为脾脏错构瘤。
结 果
5例手术治疗后给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无膈下积液等并发症,愈合良好,7~8天全部拆线,9~10天均安全出院。2~3年后均得到随访,经B超与CT检查无复发,患者一切良好,继续参加农业劳动。
讨 论
脾错构瘤常发生在人体皮肤、肺、肝、肾脏器上,发生在脾脏实属少见。脾错构瘤误诊率非常高,文献报道几乎100%[1],主要依靠B超、CT检查及病检而确诊。易误诊的病:①脾血管瘤:易与错构瘤混淆,血管瘤以海绵状为多,是血管组织光天發育畸形所致,占脾良性肿瘤5%,B超鉴别有混合性回声强节及不规则透光区,境界规整,可见血流像;②脾囊肿:是脾组织囊性病变,青年人多,生长慢,有钙化,CT检查可以鉴别。③脾转移瘤:临床上很少见。
临床上发现脾脏包块,尚难明确诊断时,认为剖腹切除脾脏为宜,这样既切除包块,明确诊断,又可避免延误恶性肿瘤的诊断,达到及早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宁新.肝胆脾胰外科实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460-461.
关键词 脾脏 错构瘤 体会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脾脏错构癌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0~40岁2例,41~50岁2例,52岁1例。均为农村劳动者。由内科发现脾肿大并有包块2例,外科检查腹部时,发现脾脏上有较大圆形或椭圆形包块3例。临床症状:4例男患,在多次体力劳动疲劳后有腹痛、腹胀,偶有腹泻1~2次,休息后自行好转,当伴有恶心呕吐后,来院就诊。1例女患白带多,月经后腹胀腹痛,妇科多次治疗无好转,转外科会诊,腹部检查发现脾肿大,并有较大包块,无压痛。
体格检查:5例体质良好,均能正常参加农业劳动,平时饮食、大小便正常。胸部心肺听诊正常;腹部检查,肝脏不肿大,腹软无压痛,脾脏肿大,最大肋下4~5指,多数在肋下1~2指,均触到脾脏上包块,是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平滑无结节,境界不清,与脾脏相连,质较软,不坚硬,无压痛,如重压腹部后有腹部胀感及包块微痛。腹部及其他系统未发现异常。
辅助检查:5例经血、尿、粪常规检验,无明显异常,只有3例血白细胞稍低。超检查:左上腹有圆形或椭圆形包块,直径12cm1例,5cm1例,7~8cm3例,包块内密度不均匀3例,较均匀2例,有较强的回声,境界不清,与脾脏有联系,包块周围血管较丰富,肝胆、膀胱、肾无异常。CT检查:左上腹有包块,包块内有片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密度不均匀3例,呈高密度2例,包块上均无结节状,X线摄片未见到钙化。
临床诊断:即术前诊断,脾囊肿2例,脾血管瘤2例,脾肿瘤1例。
治疗方法:4例经中医服活血化瘀中药治疗,1例包块较小采取定期观察。经1~2个月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包块反而稍有增大,则决定手术治疗。按腹部手术常规做好准备,切开腹壁进入腹腔见脾包膜下有包块,脾上极2例,下极2例,脾门1例。包块质软与脾相连,穿刺无血及囊液抽出,全为整体包块紧连脾脏。当即决定作脾切除,包块也一并切除,术中顺利,出血不多,未发生并发症,只有1例输血,术后回病房治疗。
病理诊断:脾脏切开无异常,包块病检见红髓增生,脾索脾窦结攀亲存在,窦腔扩张充满血液,并伴有灶性纤维化。病理诊断为脾脏错构瘤。
结 果
5例手术治疗后给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无膈下积液等并发症,愈合良好,7~8天全部拆线,9~10天均安全出院。2~3年后均得到随访,经B超与CT检查无复发,患者一切良好,继续参加农业劳动。
讨 论
脾错构瘤常发生在人体皮肤、肺、肝、肾脏器上,发生在脾脏实属少见。脾错构瘤误诊率非常高,文献报道几乎100%[1],主要依靠B超、CT检查及病检而确诊。易误诊的病:①脾血管瘤:易与错构瘤混淆,血管瘤以海绵状为多,是血管组织光天發育畸形所致,占脾良性肿瘤5%,B超鉴别有混合性回声强节及不规则透光区,境界规整,可见血流像;②脾囊肿:是脾组织囊性病变,青年人多,生长慢,有钙化,CT检查可以鉴别。③脾转移瘤:临床上很少见。
临床上发现脾脏包块,尚难明确诊断时,认为剖腹切除脾脏为宜,这样既切除包块,明确诊断,又可避免延误恶性肿瘤的诊断,达到及早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宁新.肝胆脾胰外科实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46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