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地理教学;问题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实施;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85—01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
“三环”: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标要求,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是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是对假设方案进行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二、“问题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在近两年开展了甘肃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问题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和实际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它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1.课前:知识点问题化——“生成”问题
首先,教师在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如何把知识点设计成各种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利于课堂探究的小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查找资料并搜集相关的素材,把每个知识点尽可能地设计成紧扣课标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的小问题。例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如下:
(1)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2)城市等级的提高必将带来服务范围的扩大,影响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3)上海市发展与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有怎样的相关性?
……
从以上问题设计中可以看出,问题的设计应当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争论的话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应当在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料的收集、话题的选择、活动方式的确定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具有预见性,在课前要能预测出学生将会出现的情况并确定解决的办法。
2.课上:解决设计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探索”问题
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教学时,应尝试从这样几个程序开展教学:展示问题(预习成果)→师生讨论→归纳知识点或结论→练习反馈或实践,这种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之中,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就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为例:首先可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针对精心设计的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充分交流,可以解决一些较简单的探究性问题,如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等;对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可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尖子生释疑,教师归纳,如影响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因素问题;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然后再把每个问题对号入座,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点或总结得出正确结论。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新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3.课下:探索问题,验证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发展”问题
在思考问题中归纳出知识,或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出新的问题则更有意义。课堂上的作业以及课外作业,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问题探究提出一些新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无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进而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对教学过程中重新发现的问题或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思考、讨论或查找资料并写出研究论文。
编辑:王金梅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85—01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
“三环”: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标要求,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是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是对假设方案进行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二、“问题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在近两年开展了甘肃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问题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和实际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它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1.课前:知识点问题化——“生成”问题
首先,教师在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如何把知识点设计成各种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利于课堂探究的小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查找资料并搜集相关的素材,把每个知识点尽可能地设计成紧扣课标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的小问题。例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如下:
(1)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2)城市等级的提高必将带来服务范围的扩大,影响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3)上海市发展与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有怎样的相关性?
……
从以上问题设计中可以看出,问题的设计应当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争论的话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应当在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料的收集、话题的选择、活动方式的确定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具有预见性,在课前要能预测出学生将会出现的情况并确定解决的办法。
2.课上:解决设计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探索”问题
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教学时,应尝试从这样几个程序开展教学:展示问题(预习成果)→师生讨论→归纳知识点或结论→练习反馈或实践,这种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之中,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就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为例:首先可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针对精心设计的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充分交流,可以解决一些较简单的探究性问题,如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等;对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可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尖子生释疑,教师归纳,如影响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因素问题;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然后再把每个问题对号入座,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点或总结得出正确结论。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新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3.课下:探索问题,验证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发展”问题
在思考问题中归纳出知识,或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出新的问题则更有意义。课堂上的作业以及课外作业,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问题探究提出一些新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无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进而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对教学过程中重新发现的问题或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思考、讨论或查找资料并写出研究论文。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