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的美学解读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地坛》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值得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美学层面来看,《我与地坛》具有深刻的意蕴美、生动的形象美和凄婉的遗憾美。
  
  一、深刻的意蕴美
  
  作家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在这沉重的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里,“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里获得了某种启示,吸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蕴含了对生与死、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作者走进地坛,“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于是他“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时光的流逝中,他渐渐地领悟到面前的园子所给予、所展示的原生态的关系: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叶、金光等园中景象昭示着的生与灭、动与静,是那么自然和谐。虽然园中的昆虫和草木全都很卑微,可它们不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存在吗?有了它们的存在,这园子才显得“荒芜而不衰败”。正是这些原来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来决定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以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
  作者解悟到生命的内涵了,于是顺理成章地,他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他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说“死”,他喻之为“节日”。既然“死”不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呢?
  
  二、生动的形象美
  
  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感悟,得益于地坛公园和谐的自然关系,得益于他独处其间受到的心灵启迪。在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由痛苦到平和、由绝望到自信的思考者形象。
  作者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痛苦地思考。他几乎每天都来这里,摇着轮椅走遍了园子的每一处角落,在这里度过了各个季节的天气,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的难题;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渐渐达到物我合一的从容,于是痛苦、自伤的心渐渐恢复平和宁静,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观,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只能把这生命的残酷与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就是史铁生在本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听到有唢呐声在夜空里低吟高唱,“清清楚楚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作者由痛苦走向平和,由绝望走向自信,更得益于他的母亲,是母亲保证了他去地坛的权利,是母亲协助他走过了参悟生死的路程。作品的第二部分,地坛从我们眼前退却,渐渐淡化为一个背景,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所,而在我们面前更加清晰地浮现出一个伟大的形象,一个忧心忡忡、努力想把事情做好的母亲的形象。她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她满怀痛苦与惊恐,祈求儿子好好活下去。作者极力写了母亲内心的斗争,内心的矛盾。从感情上讲,母亲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母亲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说,母亲完全是在这痛苦与折磨中度完了自己的命运。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呆呆地站在门口目送残疾儿子出去、带着一颗焦灼的心如何大海捞针般地寻找儿子、欲言又止、复杂难言的母亲的形象,看到一个沉默而不张扬的母亲,一个含悲而不外露的母亲,一个坚强而又伟大的母亲。
  
  三、凄婉的遗憾美
  
  在作品第二部分里,作者除了痛苦回忆和强烈思念之外,更多写到了不能回报母亲的复杂内心,充满了遗憾之情。
  本来,获得新生后的作者,其写作动机就是让母亲为儿子骄傲,让别人羡慕自己的母亲。而当作者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作者在小说第一次获奖时,由衷地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报而亲不在”,这是何等的痛心与遗憾啊!
  作者在文中写到母亲到园中寻找自己,看见母亲却不喊她,后来悔痛地说到:“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是儿子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作者在《合欢树》和《我与地坛》中都写道:“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们真希望世界上有上帝,算是对我们的一点宽慰,不然我们会对母亲背上一生的负疚。
  《我与地坛》以其丰富的美学价值深深地打动读者,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共鸣。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一中)
其他文献
【正】 高校内部的育人工作由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部分组成,其宗旨都是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高校后勤兼具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双重使命,后勤部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应“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2003版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对“鉴赏评价”的考查也明确到两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近几年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一直是一个考查热点,从未间断,而且由过去的客观选择题过渡到主观简答题,试题进一步向深度发展。其实,主观性试题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际鉴赏能力,也有利于激发
在教师的发展中,我们致力于唤醒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提出“让生命在职业幸福中尽情绽放”的观点。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拥有教育的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进步
暑假以来,花垣县麻栗场镇麻栗村放假在家的孩子们每天和苗鼓传承人石惠云夫妇学习打苗鼓,假期过得快乐而有意义.近日,新晃县教育局举办了2018 年幼儿园骨干教师、园长培训班
【正】 商族在跨入文明社会之前,以“玄鸟”为图腾。尽管人们都不否认这一历史事实,但对“玄鸟”究竟为何物却有不同的认识。“商”之称号,本于地名。因为从商族的图腾崇拜可
仅仅罚站迟到孩子几分钟,派出所副所长即带领民警,驾着警车,将女教师带到派出所,将其关在审讯室达7小时之久。此事发生在法治社会,令人震惊。法律面前自有公道。我们相信,法
期刊
【正】 物理学与考古学是分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性质截然不同的学科。随着现代物理探测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考古工作中应用物理技术的范围和方
【正】 时间,对真正的艺术品是无能为力的。如果从1928年9月巴金在巴黎写完他的处女作《灭亡》算起,迄今业已半个多世纪。夏日冬阳,几度春秋;坎坷风雨,几多劫难,但巴金的作品
近日,媒体报道读经少年的求学经历引发各界关注。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而且丧失了读书的兴趣,出现严重的
承德市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较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