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疆不稳定的病因在城市,根源在农村。任何治理既有自己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必然要考虑到治理对象的特殊性。我国边疆地区的治理是国家总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符合和适应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完成国家治理目标和任务;但同时,边疆地区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的框架决定了在边疆地区治理中也要特别注意治理的特殊性。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社会问题构成了新疆地区治理的特殊性。
关键词 新疆 基层 治理
作者简介:阿迪力·买买提,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46
一、基本情况
喀拉艾肯村位于巴楚县阿拉格尔乡政府西部方向,距乡政府9公里,全村有447户、总人口4644(男842人,女802人);80、90、00后的年轻人567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人,高中文化程度128人、初中文化程度798人、小学文化程度以下709人;现有清真寺6座,其中居玛寺2座,晨礼寺4座,宗教人士7人、买曾6人。共有耕地6440亩,林果业地329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和核桃,各类牲畜5066头。主要特点:一是处在先巴扎(集市区)附近,周围6、7、8、9、10等五个行政村的集贸中心,流动人员较多,二是80、90、00后的年轻人多,思想活跃,社情较为复杂;三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由于距离色力布亚镇8公里,周边巴扎、行政村密集、流动人口多,社情比较复杂,宗教氛围浓厚,综治维稳压力比较大。驻村干部来以前,全村没有一处像样的活动场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单一,信教群众特别是青年人极易被“三股势力”拉拢腐朽,极端宗教思想传播渗透蔓延,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影响。
二、工作程序
按照自治区党委2015年“访惠聚”工作的三项重点工作六项任务,以及自治区体育局侗族提出的“访惠聚”工作要求,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以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积极的姿态直面基层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工作组长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本村的发展规划,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体活动为载体,以示范创建为手段,推进住村工作的有序开展。工作组住村一年以来,已陆续在落实民生项目、村委会阵地建设、扶贫帮困慰问等方面投入资金201.56多万元,全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三、具体的工作做法
按照自治区党委、喀什地区、巴楚县关于“访惠聚”活动的决策部署,自治区体育局住巴楚县阿拉格尔乡喀拉艾肯村工作组结合住村实际,理清思路,依靠群众、凝心聚力推动活动深入人心。
(一)以实践提高认识,理清工作思路
实践出真知,工作组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对群众的真心真情和真爱,在实践中教育工作组、锤炼工作组,使工作组的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升华、三观得到升华。
工作组在实践中认识到,农村这块阵地,我们不占领,极端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我们不种庄稼,他们就种罂粟。工作组既要铲除罂粟,又要种好庄稼,罂粟少了,庄稼才好长,庄稼多了、罂粟才难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把群众组织起来,用农业科技不断提高农民种庄稼的技能和收益,才能对冲罂粟种植的空间;他们感觉到,只有用心做事,从点滴做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只有做群众的同路人,才能成为群众的领路人。住村后,他们通过入户走访、分类座谈、摸排调查,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村情民情,提出“以青年群体为重点,打造一支过硬的民兵队伍,坚决铲除极端思想,以稳定促发展;以农村产业抓手,以科技为驱动、对冲极端思想,在組织和示范上持续发力、以发展促稳定”的工作思路。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住村队员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探讨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并以实际行动落实工作措施,得到党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认可。
(二)以青年力量为后备军,抢占“去极端化”制高点
新疆正处在暴力恐怖活动多发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其中“去极端化”是新疆基层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扎实落实“四位一体”机制,积极做好“揭盖子、挖幕后”的工作的同时,抓好青年村民的管理服务。一是建强一支民兵队伍。在青年村民中严格遴选,着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民兵队伍,通过每日严格的军事训练、每周集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每日统一着装、保持军容整齐,让这支民兵队伍的军威逐渐显现,并带动其他村民积极主动加入民兵队伍。二是育好一批后备力量,按照巴楚县县委下发的《关于建立基层民兵、农村党员、村级后备干部联动培养机制的指导意见》,工作组协助村委会,在民兵队伍中培养技术骨干、致富能手,逐步培养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学好一项就业本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工作组带领有致富愿望的青年村民就近到49团学习枣树管理技术;积极与广东援疆指挥部接洽,为青年村民争取电子商务培训机会;精心筹备成立青年合作社,培养青年致富带头人。通过在青年村民中撒播正能量,抢占“去极端化”制高点。
(三)以学技能促就业为抓手,用科技对冲极端思想
以科技驱动经济发展,以科技传递先进文化,以科技推进群众心智开花,以科技对冲极端思想。既让群众见到实效,又让群众受到教育,力争做到发展与稳定双促进,思想观念与致富能力双提高。工作组与村委会共同成立农业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农业技术培训学校,聘请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业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帮助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协调种子公司解决2000亩红枣种子问题;依托市场需求,促成外地枣树种植专业户承包本地枣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组大力实施“母亲工程”,组织本村妇女学习十字绣、地毯编织、缝纫等实用技术,助力增收;通过激励村民学技术促就业,引领科技致富新风尚,消除“钱是胡大给的”迷信错误思想,用科学与极端思想作斗争。 (四)送平安,用行动维护和谐稳定
制定专门表格,逐户走访、逐人见面,切实做到“家庭情况登记清、家庭现状掌握清、现实表现调查清、社情民意了解清”,截止目前,全村447户村民已走访完成387户,基本摸清33个户重点户的基本情况。根据当前维稳形势,结合住村实际,与村干部、村警克服种种困难,研究自制了村级道路交通图和兵力部署沙盘,标清重点部位、交通要道、重点人员分布等防范部位,部署了兵力,使村里的维护稳定工作得到了质的提升。制定《喀拉艾肯村处突应急演练方案,并组织开展3次演练,模拟数名暴徒袭击村委会,住村队员、村干部、村警及民兵按照既定方案,分别带领相关人员穿上防刺服,戴上头盔,拿好护身盾牌和红缨枪火速赶到现场进行处置。通过逼真的“实践演练”,解决了部分住村队员、村干部及民兵防爆意识不强、能力不高、没有经验等问题,增强了防暴意识、胆量和信心,为喀拉艾肯村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四、 新疆基层治理的几点意见
新疆不稳定病因在城市、根源在农村、重点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偏远村落的社会问题上。所谓社会问题就是因某些社会因素在运行过程中与整个社会系统发生脱节和失调,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阻碍了社会进步,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区域贫困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问题、吸毒人员数量居高不下的问题等。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新疆社会问题具有比较强的交叉感染性并导致新疆社会不稳的禍首之一。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社会问题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一个社会问题可能导致另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如失业可能导致贫困,贫困可能导致犯罪,犯罪可能导致埋怨政府和社会等恶性心理状态,恶性心理状态可能导致涉及民族问题的群体性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并影响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对此,我们建议:
(一)从制度设计上国家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估现行治理模式的得与失
新疆社会问题固然很多,但解决好新疆发展问题始终是实现新疆有效、和谐治理的关键“钥匙”,如何解除新疆发展的落后和不平衡状态始终是民族地区治理最为棘手的现实问题。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往往集偏远、少数民族属性明显、贫困特征突出区于为一体,是跨境民族分布广泛、少数民族聚居集中、宗教信仰普遍盛行连片区域,在这个特殊区域,发展问题通常凸显:地理区位和发展资源的先天不足造成发展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多向度的民族地区定位思维造成新疆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国家战略选择的长期边缘化导致了简单重复的发展模式,独具特色新疆可持续发展模式少之又少。这样一个发展模式只靠新疆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从治理模式视角上把软治理模式提升到硬治理模式并形成软硬治理模式并存的局面
治理社会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帮助、援助、优惠、照顾等为实施内容的外部“输血式”的软治理方式;另一种则是以政权力量谋划战略布局与产业规划推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式”硬治理方式。软治理往往是国家政权系统通过主动调配外部资源输入民族地区增加边疆一时的社会财富,有限地缩短边疆发展的时间周期,但其起到的作用充其量以维系民族地区社会正常运转为限。而以产业规划和战略布局为内容的硬治理方式,则可以切实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活力,切实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实力。
(三)形成新疆社会问题治理的长效机制
新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特殊性、复杂性、交叉感染性和边缘性,决定治理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要求中央政府对新疆社会问题的治理都要形成长效机制,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突击性短期行为。
(四)构建区域主义的治理模式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仍然存在着突出的边疆社会问题,民族地区治理仍然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有效的进行边疆社会问题的治理,能否解决好边疆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新疆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地缘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下,新疆的情况来看,新疆社会问题的内容很多,表现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归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问题,二是稳定问题,三是安全问题。新疆发展问题,又包括新疆开发、建设,新疆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新疆稳定问题,又包括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利益分化和利益整合等方面的内容。新疆安全问题,又包括新疆社会管理、边境管理、边防建设等问题。这些基本的新疆问题,是由新疆特殊的发展状况、社会构成和地缘格局决定的。当下的新疆治理,就是要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从本质上看,都是区域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区域治理的角度来统筹安排,单靠民族政策是无法全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当前的新疆治理,需要采取区域主义取向的治理模式。
(五)强调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至上性是新疆硬治理的重要理念
新疆的安全和政治稳定是整个国家安全稳定体系中最为脆弱的环节,是国内外敌对势力重点着力的地方。古往今来国家的兴衰存亡史已充分表明,边疆的动乱或安宁是衡量一个规模较大国家是否繁荣稳定的“晴雨表”,从某种程度而言,边疆乱则国家不稳,边疆稳定则国家安全。毫无疑问,社会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姜晓萍、田昭.地方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和谐发展的行政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何增科.社会创新的十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
关键词 新疆 基层 治理
作者简介:阿迪力·买买提,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46
一、基本情况
喀拉艾肯村位于巴楚县阿拉格尔乡政府西部方向,距乡政府9公里,全村有447户、总人口4644(男842人,女802人);80、90、00后的年轻人567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人,高中文化程度128人、初中文化程度798人、小学文化程度以下709人;现有清真寺6座,其中居玛寺2座,晨礼寺4座,宗教人士7人、买曾6人。共有耕地6440亩,林果业地329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和核桃,各类牲畜5066头。主要特点:一是处在先巴扎(集市区)附近,周围6、7、8、9、10等五个行政村的集贸中心,流动人员较多,二是80、90、00后的年轻人多,思想活跃,社情较为复杂;三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由于距离色力布亚镇8公里,周边巴扎、行政村密集、流动人口多,社情比较复杂,宗教氛围浓厚,综治维稳压力比较大。驻村干部来以前,全村没有一处像样的活动场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单一,信教群众特别是青年人极易被“三股势力”拉拢腐朽,极端宗教思想传播渗透蔓延,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影响。
二、工作程序
按照自治区党委2015年“访惠聚”工作的三项重点工作六项任务,以及自治区体育局侗族提出的“访惠聚”工作要求,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以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积极的姿态直面基层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工作组长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本村的发展规划,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体活动为载体,以示范创建为手段,推进住村工作的有序开展。工作组住村一年以来,已陆续在落实民生项目、村委会阵地建设、扶贫帮困慰问等方面投入资金201.56多万元,全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三、具体的工作做法
按照自治区党委、喀什地区、巴楚县关于“访惠聚”活动的决策部署,自治区体育局住巴楚县阿拉格尔乡喀拉艾肯村工作组结合住村实际,理清思路,依靠群众、凝心聚力推动活动深入人心。
(一)以实践提高认识,理清工作思路
实践出真知,工作组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对群众的真心真情和真爱,在实践中教育工作组、锤炼工作组,使工作组的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升华、三观得到升华。
工作组在实践中认识到,农村这块阵地,我们不占领,极端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我们不种庄稼,他们就种罂粟。工作组既要铲除罂粟,又要种好庄稼,罂粟少了,庄稼才好长,庄稼多了、罂粟才难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把群众组织起来,用农业科技不断提高农民种庄稼的技能和收益,才能对冲罂粟种植的空间;他们感觉到,只有用心做事,从点滴做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只有做群众的同路人,才能成为群众的领路人。住村后,他们通过入户走访、分类座谈、摸排调查,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村情民情,提出“以青年群体为重点,打造一支过硬的民兵队伍,坚决铲除极端思想,以稳定促发展;以农村产业抓手,以科技为驱动、对冲极端思想,在組织和示范上持续发力、以发展促稳定”的工作思路。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住村队员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探讨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并以实际行动落实工作措施,得到党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认可。
(二)以青年力量为后备军,抢占“去极端化”制高点
新疆正处在暴力恐怖活动多发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其中“去极端化”是新疆基层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扎实落实“四位一体”机制,积极做好“揭盖子、挖幕后”的工作的同时,抓好青年村民的管理服务。一是建强一支民兵队伍。在青年村民中严格遴选,着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民兵队伍,通过每日严格的军事训练、每周集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每日统一着装、保持军容整齐,让这支民兵队伍的军威逐渐显现,并带动其他村民积极主动加入民兵队伍。二是育好一批后备力量,按照巴楚县县委下发的《关于建立基层民兵、农村党员、村级后备干部联动培养机制的指导意见》,工作组协助村委会,在民兵队伍中培养技术骨干、致富能手,逐步培养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学好一项就业本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工作组带领有致富愿望的青年村民就近到49团学习枣树管理技术;积极与广东援疆指挥部接洽,为青年村民争取电子商务培训机会;精心筹备成立青年合作社,培养青年致富带头人。通过在青年村民中撒播正能量,抢占“去极端化”制高点。
(三)以学技能促就业为抓手,用科技对冲极端思想
以科技驱动经济发展,以科技传递先进文化,以科技推进群众心智开花,以科技对冲极端思想。既让群众见到实效,又让群众受到教育,力争做到发展与稳定双促进,思想观念与致富能力双提高。工作组与村委会共同成立农业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农业技术培训学校,聘请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业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帮助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协调种子公司解决2000亩红枣种子问题;依托市场需求,促成外地枣树种植专业户承包本地枣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组大力实施“母亲工程”,组织本村妇女学习十字绣、地毯编织、缝纫等实用技术,助力增收;通过激励村民学技术促就业,引领科技致富新风尚,消除“钱是胡大给的”迷信错误思想,用科学与极端思想作斗争。 (四)送平安,用行动维护和谐稳定
制定专门表格,逐户走访、逐人见面,切实做到“家庭情况登记清、家庭现状掌握清、现实表现调查清、社情民意了解清”,截止目前,全村447户村民已走访完成387户,基本摸清33个户重点户的基本情况。根据当前维稳形势,结合住村实际,与村干部、村警克服种种困难,研究自制了村级道路交通图和兵力部署沙盘,标清重点部位、交通要道、重点人员分布等防范部位,部署了兵力,使村里的维护稳定工作得到了质的提升。制定《喀拉艾肯村处突应急演练方案,并组织开展3次演练,模拟数名暴徒袭击村委会,住村队员、村干部、村警及民兵按照既定方案,分别带领相关人员穿上防刺服,戴上头盔,拿好护身盾牌和红缨枪火速赶到现场进行处置。通过逼真的“实践演练”,解决了部分住村队员、村干部及民兵防爆意识不强、能力不高、没有经验等问题,增强了防暴意识、胆量和信心,为喀拉艾肯村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四、 新疆基层治理的几点意见
新疆不稳定病因在城市、根源在农村、重点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偏远村落的社会问题上。所谓社会问题就是因某些社会因素在运行过程中与整个社会系统发生脱节和失调,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阻碍了社会进步,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区域贫困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问题、吸毒人员数量居高不下的问题等。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新疆社会问题具有比较强的交叉感染性并导致新疆社会不稳的禍首之一。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社会问题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一个社会问题可能导致另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如失业可能导致贫困,贫困可能导致犯罪,犯罪可能导致埋怨政府和社会等恶性心理状态,恶性心理状态可能导致涉及民族问题的群体性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并影响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对此,我们建议:
(一)从制度设计上国家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估现行治理模式的得与失
新疆社会问题固然很多,但解决好新疆发展问题始终是实现新疆有效、和谐治理的关键“钥匙”,如何解除新疆发展的落后和不平衡状态始终是民族地区治理最为棘手的现实问题。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往往集偏远、少数民族属性明显、贫困特征突出区于为一体,是跨境民族分布广泛、少数民族聚居集中、宗教信仰普遍盛行连片区域,在这个特殊区域,发展问题通常凸显:地理区位和发展资源的先天不足造成发展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多向度的民族地区定位思维造成新疆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国家战略选择的长期边缘化导致了简单重复的发展模式,独具特色新疆可持续发展模式少之又少。这样一个发展模式只靠新疆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从治理模式视角上把软治理模式提升到硬治理模式并形成软硬治理模式并存的局面
治理社会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帮助、援助、优惠、照顾等为实施内容的外部“输血式”的软治理方式;另一种则是以政权力量谋划战略布局与产业规划推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式”硬治理方式。软治理往往是国家政权系统通过主动调配外部资源输入民族地区增加边疆一时的社会财富,有限地缩短边疆发展的时间周期,但其起到的作用充其量以维系民族地区社会正常运转为限。而以产业规划和战略布局为内容的硬治理方式,则可以切实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活力,切实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实力。
(三)形成新疆社会问题治理的长效机制
新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特殊性、复杂性、交叉感染性和边缘性,决定治理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要求中央政府对新疆社会问题的治理都要形成长效机制,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突击性短期行为。
(四)构建区域主义的治理模式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仍然存在着突出的边疆社会问题,民族地区治理仍然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有效的进行边疆社会问题的治理,能否解决好边疆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新疆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地缘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下,新疆的情况来看,新疆社会问题的内容很多,表现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归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问题,二是稳定问题,三是安全问题。新疆发展问题,又包括新疆开发、建设,新疆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新疆稳定问题,又包括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利益分化和利益整合等方面的内容。新疆安全问题,又包括新疆社会管理、边境管理、边防建设等问题。这些基本的新疆问题,是由新疆特殊的发展状况、社会构成和地缘格局决定的。当下的新疆治理,就是要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从本质上看,都是区域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区域治理的角度来统筹安排,单靠民族政策是无法全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当前的新疆治理,需要采取区域主义取向的治理模式。
(五)强调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至上性是新疆硬治理的重要理念
新疆的安全和政治稳定是整个国家安全稳定体系中最为脆弱的环节,是国内外敌对势力重点着力的地方。古往今来国家的兴衰存亡史已充分表明,边疆的动乱或安宁是衡量一个规模较大国家是否繁荣稳定的“晴雨表”,从某种程度而言,边疆乱则国家不稳,边疆稳定则国家安全。毫无疑问,社会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姜晓萍、田昭.地方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和谐发展的行政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何增科.社会创新的十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