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学科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这更多的还应依赖于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学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科学实验与探究来进行验证;学生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其实也是思维主动探索、实现思维创新的过程。因而,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教师要关注科学探究环节,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培养,以便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矛盾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推促其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会和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构成矛盾。换句话说,也就是学生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对于学生科学思维优化来说,前提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科学现象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积极“诱发”矛盾,继而引导学生在思维上产生“交锋”,从而实现主动思考,达到优化思维、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例如,《照镜子》这一教学内容,如果直接讲解相关知识理论,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常识与科学现象之间的矛盾,创设“该不该起床”这一场景,从中制造矛盾,以便推促学生主动思考。根据科学原理,对于照镜子,物体与像体基于镜面是对称的,当学生通过镜子看到圆点钟面景象时,有同学会认为时间还是5点,而有的同学却认为现在是7点。这是物体与像体之间的对称,也是生活经验与科学现象之间的矛盾。对此教师可以围绕正确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也许学生对教师讲解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对辩论这一形式感兴趣。由于学生个体认知与理解等方面的差异,这一矛盾往往能够诱发“冲突”,继而推促他们主动积极思考,发表看法,在争论中推促思维深入,在展现中实现自我提升。
对于学生思维发展而言,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实际,结合他们已有的认知与心理水平,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与科学现象中的“矛盾”,主动搭建平台,积极制造“冲突”,继而引导他们通过探索思考,努力解决“冲突”,在推促其理解文本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给他们思维放飞了翅膀。
猜想是科学思维培养的前提。这里的猜想,不是无原则或者无目标的胡思乱想,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科学已有现象的理解,对其科学发展与结果作出的一种思维判断。这种思维活动,相对而言,更多出于学生的想象,具有发散特定。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科学经验,结合特定的现象,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猜测,在实现其思维多项发散的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
例如,《研究磁铁》这一课重点是对磁铁性质进行探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磁铁,自然对其特性也有一定的了解,在他们对条形磁铁外观进行观察后,积极组织其猜想:“磁铁各部分磁性一样吗?”有学生说中间磁性最强,因为对于条形磁铁来说,中间部分面积最大,其磁性也应该最强;也有的学生认为条形磁铁各个位置磁性强弱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一个整体,自然磁性也是一样……这些猜测都是基于条形磁铁的构造展开的。尽管学生的觀点有的是错误的,但无论对错,都往往具有基本的逻辑性。在猜想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然其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接着教师没有分析讲解,而是分组让他们自己进行探究,自己从中得出结论。
有猜想就可能有错误,这是正常现象。只要学生的思考,基于生活现象,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就应该给予鼓励与肯定。教师不仅要学生进行猜想,更要他们讲述其主要的依据,目的是实现学生思维冲突,然后激发他们思考兴趣,推促他们主动探究,继而根据其探究进行自我评价,以期进一步完善猜想。
相比其他学科,科学教学更注重学生探究实验。从教材内容来看,是通过一个个探究活动进行串联的;从其教学来看,实验材料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毕竟做实验就需要材料。不同的材料在实验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探究材料而言,如果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或者材料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那么其对应的探究活动也必然是分层分类进行探究。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探究材料的价值,充分利用其逻辑性与层次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例如,《把固体放到水里》这一课中,针对探究“研究固体的沉和浮”内容,需要先给每个学生一些探究材料,比如:螺帽、橡皮泥、泡沫、木块、牙签、光盘等材料。在探究之前,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材料中究竟是体积大的会下沉,还是重量轻的会上浮。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对材料进行分组,按照自己猜想逐一进行实验。结果,他们会模糊地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其轻重大小是没有关系的。接着教师再给他们提供每组大小一样,轻重却不一样的材料,让他们进行实验,让他们意识到沉浮与轻重是有关系的。最后再给他们一组轻重一样,但体积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让他们意识到沉浮不仅与轻重有关,同样还与体积大小有关……
从案例中可知,在实验之前,教师没有直接组织他们探究,而是让他们结合材料进行猜想。结合生活经验,他们对其材料沉浮能有初步把握,但是对其中具体因素却不太清楚。接着让他们结合材料的先后顺序进行认真探究,在验证猜想内容的同时,也将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最终生成课堂精彩。
方案学生思维的外显。对于探究方案来说,表面上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却是学生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敢于放手,主动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参与,并且经过充分发散与整合,继而使其某种新颖假设脱颖而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让学生为证明自己的假设,精心设计探究方案,继而有效推促其思维创新。
例如,《洗衣服的学问》这一课中,究竟哪种洗涤用品去污能力最强?仅靠外在说明、广告效应或者外观,是无法从中得出结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探究实验。但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完全可以让他们结合材料,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对于其实验过程,这里要提醒学生的是,要尽可能创设“公平”环境,除了洗涤用品品牌这一变量外,其余水量、水温、污物大小、洗涤时间,等等,都要保持一致。整个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随着方案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也不断地深入。
对于这个探究方案,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即便有些瑕疵,也可以通过探究结论进行比较。完善方案设计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如果教师过多干预,会导致学生懒于思考,继而导致其探究过程失去意义;如果教师完全放手,则会让其交流演变成无序争论,导致其结果流产。对此,教师要根据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小组讨论、学生质疑为主完善方案,继而推促其思维逐步深入。
总之,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坚持。具体策略还有很多,这里笔者不再一一列举,毕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对于学生来说,找准适合的策略,给学生的科学思维插上翅膀,并做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思维优化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才能从中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与科学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利用矛盾冲突,推促主动思维
矛盾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推促其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会和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构成矛盾。换句话说,也就是学生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对于学生科学思维优化来说,前提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科学现象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积极“诱发”矛盾,继而引导学生在思维上产生“交锋”,从而实现主动思考,达到优化思维、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例如,《照镜子》这一教学内容,如果直接讲解相关知识理论,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常识与科学现象之间的矛盾,创设“该不该起床”这一场景,从中制造矛盾,以便推促学生主动思考。根据科学原理,对于照镜子,物体与像体基于镜面是对称的,当学生通过镜子看到圆点钟面景象时,有同学会认为时间还是5点,而有的同学却认为现在是7点。这是物体与像体之间的对称,也是生活经验与科学现象之间的矛盾。对此教师可以围绕正确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也许学生对教师讲解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对辩论这一形式感兴趣。由于学生个体认知与理解等方面的差异,这一矛盾往往能够诱发“冲突”,继而推促他们主动积极思考,发表看法,在争论中推促思维深入,在展现中实现自我提升。
对于学生思维发展而言,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实际,结合他们已有的认知与心理水平,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与科学现象中的“矛盾”,主动搭建平台,积极制造“冲突”,继而引导他们通过探索思考,努力解决“冲突”,在推促其理解文本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给他们思维放飞了翅膀。
二、鼓励大胆猜想,激活发散思维
猜想是科学思维培养的前提。这里的猜想,不是无原则或者无目标的胡思乱想,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科学已有现象的理解,对其科学发展与结果作出的一种思维判断。这种思维活动,相对而言,更多出于学生的想象,具有发散特定。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科学经验,结合特定的现象,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猜测,在实现其思维多项发散的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
例如,《研究磁铁》这一课重点是对磁铁性质进行探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磁铁,自然对其特性也有一定的了解,在他们对条形磁铁外观进行观察后,积极组织其猜想:“磁铁各部分磁性一样吗?”有学生说中间磁性最强,因为对于条形磁铁来说,中间部分面积最大,其磁性也应该最强;也有的学生认为条形磁铁各个位置磁性强弱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一个整体,自然磁性也是一样……这些猜测都是基于条形磁铁的构造展开的。尽管学生的觀点有的是错误的,但无论对错,都往往具有基本的逻辑性。在猜想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然其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接着教师没有分析讲解,而是分组让他们自己进行探究,自己从中得出结论。
有猜想就可能有错误,这是正常现象。只要学生的思考,基于生活现象,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就应该给予鼓励与肯定。教师不仅要学生进行猜想,更要他们讲述其主要的依据,目的是实现学生思维冲突,然后激发他们思考兴趣,推促他们主动探究,继而根据其探究进行自我评价,以期进一步完善猜想。
三、结合实验材料,训练逻辑思维
相比其他学科,科学教学更注重学生探究实验。从教材内容来看,是通过一个个探究活动进行串联的;从其教学来看,实验材料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毕竟做实验就需要材料。不同的材料在实验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探究材料而言,如果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或者材料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那么其对应的探究活动也必然是分层分类进行探究。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探究材料的价值,充分利用其逻辑性与层次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例如,《把固体放到水里》这一课中,针对探究“研究固体的沉和浮”内容,需要先给每个学生一些探究材料,比如:螺帽、橡皮泥、泡沫、木块、牙签、光盘等材料。在探究之前,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材料中究竟是体积大的会下沉,还是重量轻的会上浮。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对材料进行分组,按照自己猜想逐一进行实验。结果,他们会模糊地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其轻重大小是没有关系的。接着教师再给他们提供每组大小一样,轻重却不一样的材料,让他们进行实验,让他们意识到沉浮与轻重是有关系的。最后再给他们一组轻重一样,但体积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让他们意识到沉浮不仅与轻重有关,同样还与体积大小有关……
从案例中可知,在实验之前,教师没有直接组织他们探究,而是让他们结合材料进行猜想。结合生活经验,他们对其材料沉浮能有初步把握,但是对其中具体因素却不太清楚。接着让他们结合材料的先后顺序进行认真探究,在验证猜想内容的同时,也将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最终生成课堂精彩。
四、经历方案设计,培养创新思维
方案学生思维的外显。对于探究方案来说,表面上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却是学生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敢于放手,主动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参与,并且经过充分发散与整合,继而使其某种新颖假设脱颖而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让学生为证明自己的假设,精心设计探究方案,继而有效推促其思维创新。
例如,《洗衣服的学问》这一课中,究竟哪种洗涤用品去污能力最强?仅靠外在说明、广告效应或者外观,是无法从中得出结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探究实验。但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完全可以让他们结合材料,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对于其实验过程,这里要提醒学生的是,要尽可能创设“公平”环境,除了洗涤用品品牌这一变量外,其余水量、水温、污物大小、洗涤时间,等等,都要保持一致。整个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随着方案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也不断地深入。
对于这个探究方案,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即便有些瑕疵,也可以通过探究结论进行比较。完善方案设计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如果教师过多干预,会导致学生懒于思考,继而导致其探究过程失去意义;如果教师完全放手,则会让其交流演变成无序争论,导致其结果流产。对此,教师要根据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小组讨论、学生质疑为主完善方案,继而推促其思维逐步深入。
总之,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坚持。具体策略还有很多,这里笔者不再一一列举,毕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对于学生来说,找准适合的策略,给学生的科学思维插上翅膀,并做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思维优化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才能从中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与科学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