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朝将军李广猿臂善射,骁勇无匹,人称“飞将军”。明朝也有一位飞将军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统率千军对抗外敌。
当时,鞑靼可汗吉囊崛起,一统各部,突起发难,兵锋直指明朝九边。顿时,明朝边疆烽火硝烟,鼙鼓如雷。嘉靖在炼丹之余终于想起曾被自己赶回家的一个人、一个鞑靼人的魔咒,于是一声令下,让其出山。那人脱下蓑衣,披上铁甲,上阵御敌。他就是周尚文。
一
周尚文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个“优将才”,擅长带兵,善于打仗。可是,他又是个老愤青,眼里揉不得沙子,桀骜不驯,他无论被调到哪儿,做事都认死理儿,和一些不重实际的文官争得口舌冒烟,最终,谁也不服谁,于是各写一份奏章,上奏嘉靖,让嘉靖来评输赢。每次的结果对周尚文来说都是很悲摧的,因为嘉靖也不待见他,他总是毫无悬念地站在输的一方,不是被赶回家种地,就是被关入高等监狱,或者被扣罚工资。
然而,他一點儿也没吸取教训,继续将这样的抗争进行到底。因此,他心靈的创伤也就层层叠叠,旧疤未去,新疮又来。
第一次被赶回家,是他和巡抚的关系搞僵了。这个巡抚很嚣张,在酒桌上借着酒意称呼周尚文是“老悖”,也就是“老糊涂”“老混蛋”的意思。周尚文一听就火了,马上回去写奏章,希望嘉靖给自己主持公道,恢复名誉。结果,嘉靖的圣旨一点儿也不公道,明显在砍偏头斧子。
原来,巡抚在朝廷里有人。廷议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地认为,这个周尚文张狂得翻天了,好像明朝离不了他了,得修理修理!修理的结果就是,嘉靖一脚将周尚文踢回家种红薯去了。
如果没有吉囊的出现,一代名将周尚文大概就此归园田居,终老山林了。
吉囊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俺答汗的哥哥,其雄才大略丝毫不输弟弟。周尚文被赶回家不久,吉囊就知道消息了,高兴得鼻涕冒泡,马上带着大军侵入,到了明朝九边之一的西部重镇固原(今宁夏固原)城下。嘉靖不算什么明君,间谍工作倒是做得一流,立刻得到消息,马上判断出只有周尚文才能够力挽狂澜,赶紧下圣旨起用周尚文,让他别种地了,扛着兵器上阵保家卫国去。
周尚文接到圣旨,锄头一扔,骑着马一溜烟赶到边疆。他不是一个人去的,还带着他的三个儿子,父子齐上阵。明朝和鞑靼这两支军队终于在一个叫黑水苑的地方相遇,各自旗帜招展,锣鼓喧天。吉囊一看对面冲来的竟然是传说中已经下岗的克星周尚文,腿肚子就有点儿抽筋。鞑靼士兵心里也有点儿害怕,只能硬着头皮展开厮杀。
战斗结果没有辜负周尚文以往的威名:他取得了胜利,还杀掉了吉囊一个号称“小十王”的儿子。吉囊一子被杀、部下倒下一片,他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抽一鞭战马,带着其余部下逃了回去。
周尚文胜利后,解下盔甲,准备带着三个儿子回家种地。嘉靖的理智还算在线,要求他别回去了,就在边疆戍边吧,至于职务嘛,就当个都督同知吧,从一品。
总之,嘉靖将周尚文抽了一巴掌又揉揉头上的包,安慰一下。这大概是嘉靖擅长的把戏。
二
就是在这个都督同知的任上,周尚文得罪了严嵩。
严嵩在朝中听说周尚文很能打仗,立刻想到了一个间接提拔儿子严世蕃的机会,将严世蕃送到了周尚文的军营中。严嵩权倾朝野,其中很多事,严嵩都直接让来询问政事的大臣去问严世蕃,可见严世蕃是严嵩的“高参”。这样的人适合搞政治阴谋,怎么可能对边疆军事有见解和帮助呢?
这样一个人,周尚文一看就知道他是纯粹来镀金的。不久严世蕃果然干了坏事,周尚文立刻把他叫来,拍着桌子骂了一通,这还不算完,还准备上章弹劾他。严嵩一听吓坏了,赶忙去了一封道歉信,诚恳认错,这才算完事。
不过经此事后,严嵩却没完,把周尚文恨之入骨,不时寻找机会给周尚文穿小鞋。
当时,周尚文刚被提拔,当了大同总兵。他根据实际需要写了封奏章,希望增加军饷和战马。严嵩暗暗唆使兵部:别给。于是兵部尚书不但不给,还去文件狠狠批评了周尚文一通:你以为兵马是你家的啊?你想要就要?别做梦了!
加之周尚文又和当地巡抚产生了矛盾,他一怒之下提出了退休要求。朝廷送他三个字:不可以。
有朝官秉承严嵩的意思,上奏说要给周尚文换个位置,别让他待在大同了,瞧他那嚣张劲儿,太不会办事了。嘉靖回了句话:你是脑子进水了还是智商低啊,出这样的馊主意!大同是最为紧要的战略要地,如果将周尚文调走,不是正好遂了鞑靼人的心愿吗?
不久,鞑靼人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嘉靖见解的高明。
吉囊养好了伤,忘记了痛,再次将牛角号吹得呜呜响,带着数万骑兵前来进犯。周尚文早已整军经武在这儿等着他了。再次展开血战的结果让吉囊更加心痛不已:他的又一个儿子战死沙场,自己还被追得像丧家之犬。
吉囊的儿子挺多的,每一次儿子战死他都要落下鳄鱼泪。以己推人,那么多鞑靼健儿白白战死,他们的父母家人难道不痛苦吗?吉囊却丝毫没有考虑到这些人的心理,为了自己的所谓“目标”不断展开劫掠。
于是,屡战屡败的吉囊屡败屡战。战败之后,他对着儿子的尸体擦一把眼泪,再次跃身上马,带着大军,挥舞弯刀从九边之首的宣府(今属河北张家口)直逼京师外围,沿着大同要塞往北侵略。总之,他被周尚文打怕了,这次就学乖了,避开了大同正面—打不赢周尚文,我总躲得了吧。没想到周尚文就如影子一般,紧紧跟着鞑靼人,对吉囊的部队进行截击。吉囊又一次损兵折将,不得不带着部队跑回大漠,默默舔着自己的伤口。
三
屡败鞑靼军让周尚文名声如日中天,传遍国内外,人送绰号“飞将军”。周尚文听了自然非常得意,可是得意劲儿还没过,就被兜头浇了盆冷水:朝廷的御史们不知从哪儿得到的消息,说周尚文的那三个老虎一样的儿子都违反了军纪,他们竟然谎报军情,夸大自身功劳,违规获得了官爵。严嵩马上建议:将三个小周一起充军,送到天涯海角去!
那时的周尚文已74岁,头发胡子都白了。对战鞑靼的多次战斗都是他亲自指挥,三个儿子都是带着敢死队集体冲锋,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现在,三个儿子都被贬谪,离开了他,一旦敌人打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周尚文怕真的只有喋血沙场了。他气得呼呼的,又无可奈何,于是给朝廷写了道奏章:“你们把我三个儿子给充军,将来,敌人一旦攻来,我一个花甲之人孤身对敌,谁来援救啊?” 嘉靖想想觉得也有道理,点点头,将周尚文的大儿子、小儿子留下来,二儿子充军去。周尚文只好无奈地答应了。
事情往往是害怕什么,什么就会发生。边疆的形势还真让周尚文料着了。
此时,吉囊已死,其弟俺答汗接管权杖。他决定给周尚文雷霆万钧的一击,将老爷子彻底摆平。他选择的时机正是朝廷刚刚修理完周尚文不久。俺答汗觉得,一个74岁的老头子,儿子被押到远处受罚,遭此打击,一定会五内俱焚,自己再去补一刀,一定会让其伤筋动骨。于是,俺答汗开始了一次大的军事行动。
他在秘密进行战略部署,周尚文也没闲着。作为名将,周尚文善于间谍战。他判断出俺答汗的伎俩之后,派出了大量间谍—不是搜集情报,而是搞策反工作。间谍们潜入鞑靼部,告诉鞑靼人:别跟俺答汗一块儿送死了,你看他哥打了多少年,被揍了多少回、枉死了多少人?这样不值得,还是投降我们明朝吧,去降了,我们保证你们的安全,保证你们过上幸福和平的生活。
鞑靼部的一些人也被无日无夜的战争搞烦了,于是很多就归顺了明朝,以至于过去“诸边岁受其患”的地方成为富足和谐的地方,大家耕田种地,载歌载舞,十分愉快,周尚文镇守的大同更是这样。
敌人的强大就是在削弱自己。俺答汗觉得不能再等待了,必须赶快行动。于是,一场大战终于展开。
四
俺答汗的战法有点儿如同围城打援,就是围住一座城,不急于攻打,而在半路设下伏兵,引来救援的部队,予以消灭,再回頭攻城,顺势而下。
他在一个名叫五堡的地方埋下伏兵,引诱一支明军出击。这支明军的将领智商不在线,竟真的带着部队傻乎乎地追赶鞑靼军队,于是顺理成章进入埋伏圈,被鞑靼军队包围了。鞑靼人当然不会立即消灭他,而是用他来钓大鱼,引诱明军来救。
明军听到消息果然纷纷赶来,援军总司令就是周尚文。周尚文赶紧督军出塞,和对手展开激战。明朝军队最终突破重围,可是冲入战场一看,他们准备救助的军队已经尸横遍野,全军覆没,而且来救援的明军也明显陷入了鞑靼军的围困中。
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血战一场了。明军大部队在周尚文的统率下,一路走一路冲杀,一直杀到野口这个地方,这儿还埋伏着鞑靼军队。他们进入了死地。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后生,此时,面对绝境,周尚文提着大刀,当前冲阵,一番死战,斩其将领一人。
明军一看,七十多岁的统帅尚且如此拼命,自然人人舍命冲锋,终于打退了敌人。
两支军队脱离接触后,都扎下了营寨对峙。大家都不敢撤退,因为一旦撤退,将会兵败如山倒,成为另一方追杀的对象。
两军就这样对垒着,虎视眈眈。相持一个多月之后,鞑靼人的后勤供不上,最终退去。周尚文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早已在前路设下埋伏,杀掉了鞑靼人的后队。
嘉靖接到捷报很高兴,便下圣旨让周尚文的二儿子回来,到军前效力。小周回来得很及时,正赶上参加老爹指挥的最后一战,是为曹家庄之战。
曹家庄之战发生在俺答汗兵败的第二年正月。俺答汗不死心,再次统率数万大军,一路烟尘滚滚而来,明军多位指挥相继战死殉国。俺答汗遂大举南下。周尚文带着大军进行阻击,与对手在曹家庄决战了一整天,不分胜负,第二天再次血战,终于斩将夺旗。战斗十分惨烈,令鞑靼人士气低落。
正在这时,明朝一支援军赶到,一路大张声势,战马嘶鸣、尘土漫天。俺答汗吓了一跳,不知道明军来了多少人,赶紧带着部下仓皇而逃,半路上又被另一位明朝名将击败。明军三支力量分路追击,一路大败俺答汗,自诩英勇无敌的俺答汗再也坚持不住了,只得狼狈地趁着夜色逃遁。
消息传入京城,满朝大臣都很振奋,兵部上奏,认为这次大捷是数年所未见的,一扫明军无能之名,大壮军威,应该把明军的威名传遍边疆。周尚文是此战的首功,加太保兼太子太傅,赏银子50两、纻丝六段。可惜周尚文积劳成疾,加之年事已高,是年五月病故在军中。
死后,由于严嵩进了谗言,朝廷没给周尚文谥号,甚至连安葬费都没给。一个官员觉得朝廷太不地道了,为周尚文说了几句话,结果激怒了严嵩,严嵩几句谗言就让嘉靖将这个官员关入了监狱。
周尚文生前伤痕累累,身体上饱受创伤,心灵上也屡受打击。不过,他的身后却是一个安然无恙的国家。仅凭这点,想必他是安息的。
编 辑/葡 萄
当时,鞑靼可汗吉囊崛起,一统各部,突起发难,兵锋直指明朝九边。顿时,明朝边疆烽火硝烟,鼙鼓如雷。嘉靖在炼丹之余终于想起曾被自己赶回家的一个人、一个鞑靼人的魔咒,于是一声令下,让其出山。那人脱下蓑衣,披上铁甲,上阵御敌。他就是周尚文。
一
周尚文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个“优将才”,擅长带兵,善于打仗。可是,他又是个老愤青,眼里揉不得沙子,桀骜不驯,他无论被调到哪儿,做事都认死理儿,和一些不重实际的文官争得口舌冒烟,最终,谁也不服谁,于是各写一份奏章,上奏嘉靖,让嘉靖来评输赢。每次的结果对周尚文来说都是很悲摧的,因为嘉靖也不待见他,他总是毫无悬念地站在输的一方,不是被赶回家种地,就是被关入高等监狱,或者被扣罚工资。
然而,他一點儿也没吸取教训,继续将这样的抗争进行到底。因此,他心靈的创伤也就层层叠叠,旧疤未去,新疮又来。
第一次被赶回家,是他和巡抚的关系搞僵了。这个巡抚很嚣张,在酒桌上借着酒意称呼周尚文是“老悖”,也就是“老糊涂”“老混蛋”的意思。周尚文一听就火了,马上回去写奏章,希望嘉靖给自己主持公道,恢复名誉。结果,嘉靖的圣旨一点儿也不公道,明显在砍偏头斧子。
原来,巡抚在朝廷里有人。廷议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地认为,这个周尚文张狂得翻天了,好像明朝离不了他了,得修理修理!修理的结果就是,嘉靖一脚将周尚文踢回家种红薯去了。
如果没有吉囊的出现,一代名将周尚文大概就此归园田居,终老山林了。
吉囊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俺答汗的哥哥,其雄才大略丝毫不输弟弟。周尚文被赶回家不久,吉囊就知道消息了,高兴得鼻涕冒泡,马上带着大军侵入,到了明朝九边之一的西部重镇固原(今宁夏固原)城下。嘉靖不算什么明君,间谍工作倒是做得一流,立刻得到消息,马上判断出只有周尚文才能够力挽狂澜,赶紧下圣旨起用周尚文,让他别种地了,扛着兵器上阵保家卫国去。
周尚文接到圣旨,锄头一扔,骑着马一溜烟赶到边疆。他不是一个人去的,还带着他的三个儿子,父子齐上阵。明朝和鞑靼这两支军队终于在一个叫黑水苑的地方相遇,各自旗帜招展,锣鼓喧天。吉囊一看对面冲来的竟然是传说中已经下岗的克星周尚文,腿肚子就有点儿抽筋。鞑靼士兵心里也有点儿害怕,只能硬着头皮展开厮杀。
战斗结果没有辜负周尚文以往的威名:他取得了胜利,还杀掉了吉囊一个号称“小十王”的儿子。吉囊一子被杀、部下倒下一片,他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抽一鞭战马,带着其余部下逃了回去。
周尚文胜利后,解下盔甲,准备带着三个儿子回家种地。嘉靖的理智还算在线,要求他别回去了,就在边疆戍边吧,至于职务嘛,就当个都督同知吧,从一品。
总之,嘉靖将周尚文抽了一巴掌又揉揉头上的包,安慰一下。这大概是嘉靖擅长的把戏。
二
就是在这个都督同知的任上,周尚文得罪了严嵩。
严嵩在朝中听说周尚文很能打仗,立刻想到了一个间接提拔儿子严世蕃的机会,将严世蕃送到了周尚文的军营中。严嵩权倾朝野,其中很多事,严嵩都直接让来询问政事的大臣去问严世蕃,可见严世蕃是严嵩的“高参”。这样的人适合搞政治阴谋,怎么可能对边疆军事有见解和帮助呢?
这样一个人,周尚文一看就知道他是纯粹来镀金的。不久严世蕃果然干了坏事,周尚文立刻把他叫来,拍着桌子骂了一通,这还不算完,还准备上章弹劾他。严嵩一听吓坏了,赶忙去了一封道歉信,诚恳认错,这才算完事。
不过经此事后,严嵩却没完,把周尚文恨之入骨,不时寻找机会给周尚文穿小鞋。
当时,周尚文刚被提拔,当了大同总兵。他根据实际需要写了封奏章,希望增加军饷和战马。严嵩暗暗唆使兵部:别给。于是兵部尚书不但不给,还去文件狠狠批评了周尚文一通:你以为兵马是你家的啊?你想要就要?别做梦了!
加之周尚文又和当地巡抚产生了矛盾,他一怒之下提出了退休要求。朝廷送他三个字:不可以。
有朝官秉承严嵩的意思,上奏说要给周尚文换个位置,别让他待在大同了,瞧他那嚣张劲儿,太不会办事了。嘉靖回了句话:你是脑子进水了还是智商低啊,出这样的馊主意!大同是最为紧要的战略要地,如果将周尚文调走,不是正好遂了鞑靼人的心愿吗?
不久,鞑靼人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嘉靖见解的高明。
吉囊养好了伤,忘记了痛,再次将牛角号吹得呜呜响,带着数万骑兵前来进犯。周尚文早已整军经武在这儿等着他了。再次展开血战的结果让吉囊更加心痛不已:他的又一个儿子战死沙场,自己还被追得像丧家之犬。
吉囊的儿子挺多的,每一次儿子战死他都要落下鳄鱼泪。以己推人,那么多鞑靼健儿白白战死,他们的父母家人难道不痛苦吗?吉囊却丝毫没有考虑到这些人的心理,为了自己的所谓“目标”不断展开劫掠。
于是,屡战屡败的吉囊屡败屡战。战败之后,他对着儿子的尸体擦一把眼泪,再次跃身上马,带着大军,挥舞弯刀从九边之首的宣府(今属河北张家口)直逼京师外围,沿着大同要塞往北侵略。总之,他被周尚文打怕了,这次就学乖了,避开了大同正面—打不赢周尚文,我总躲得了吧。没想到周尚文就如影子一般,紧紧跟着鞑靼人,对吉囊的部队进行截击。吉囊又一次损兵折将,不得不带着部队跑回大漠,默默舔着自己的伤口。
三
屡败鞑靼军让周尚文名声如日中天,传遍国内外,人送绰号“飞将军”。周尚文听了自然非常得意,可是得意劲儿还没过,就被兜头浇了盆冷水:朝廷的御史们不知从哪儿得到的消息,说周尚文的那三个老虎一样的儿子都违反了军纪,他们竟然谎报军情,夸大自身功劳,违规获得了官爵。严嵩马上建议:将三个小周一起充军,送到天涯海角去!
那时的周尚文已74岁,头发胡子都白了。对战鞑靼的多次战斗都是他亲自指挥,三个儿子都是带着敢死队集体冲锋,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现在,三个儿子都被贬谪,离开了他,一旦敌人打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周尚文怕真的只有喋血沙场了。他气得呼呼的,又无可奈何,于是给朝廷写了道奏章:“你们把我三个儿子给充军,将来,敌人一旦攻来,我一个花甲之人孤身对敌,谁来援救啊?” 嘉靖想想觉得也有道理,点点头,将周尚文的大儿子、小儿子留下来,二儿子充军去。周尚文只好无奈地答应了。
事情往往是害怕什么,什么就会发生。边疆的形势还真让周尚文料着了。
此时,吉囊已死,其弟俺答汗接管权杖。他决定给周尚文雷霆万钧的一击,将老爷子彻底摆平。他选择的时机正是朝廷刚刚修理完周尚文不久。俺答汗觉得,一个74岁的老头子,儿子被押到远处受罚,遭此打击,一定会五内俱焚,自己再去补一刀,一定会让其伤筋动骨。于是,俺答汗开始了一次大的军事行动。
他在秘密进行战略部署,周尚文也没闲着。作为名将,周尚文善于间谍战。他判断出俺答汗的伎俩之后,派出了大量间谍—不是搜集情报,而是搞策反工作。间谍们潜入鞑靼部,告诉鞑靼人:别跟俺答汗一块儿送死了,你看他哥打了多少年,被揍了多少回、枉死了多少人?这样不值得,还是投降我们明朝吧,去降了,我们保证你们的安全,保证你们过上幸福和平的生活。
鞑靼部的一些人也被无日无夜的战争搞烦了,于是很多就归顺了明朝,以至于过去“诸边岁受其患”的地方成为富足和谐的地方,大家耕田种地,载歌载舞,十分愉快,周尚文镇守的大同更是这样。
敌人的强大就是在削弱自己。俺答汗觉得不能再等待了,必须赶快行动。于是,一场大战终于展开。
四
俺答汗的战法有点儿如同围城打援,就是围住一座城,不急于攻打,而在半路设下伏兵,引来救援的部队,予以消灭,再回頭攻城,顺势而下。
他在一个名叫五堡的地方埋下伏兵,引诱一支明军出击。这支明军的将领智商不在线,竟真的带着部队傻乎乎地追赶鞑靼军队,于是顺理成章进入埋伏圈,被鞑靼军队包围了。鞑靼人当然不会立即消灭他,而是用他来钓大鱼,引诱明军来救。
明军听到消息果然纷纷赶来,援军总司令就是周尚文。周尚文赶紧督军出塞,和对手展开激战。明朝军队最终突破重围,可是冲入战场一看,他们准备救助的军队已经尸横遍野,全军覆没,而且来救援的明军也明显陷入了鞑靼军的围困中。
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血战一场了。明军大部队在周尚文的统率下,一路走一路冲杀,一直杀到野口这个地方,这儿还埋伏着鞑靼军队。他们进入了死地。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后生,此时,面对绝境,周尚文提着大刀,当前冲阵,一番死战,斩其将领一人。
明军一看,七十多岁的统帅尚且如此拼命,自然人人舍命冲锋,终于打退了敌人。
两支军队脱离接触后,都扎下了营寨对峙。大家都不敢撤退,因为一旦撤退,将会兵败如山倒,成为另一方追杀的对象。
两军就这样对垒着,虎视眈眈。相持一个多月之后,鞑靼人的后勤供不上,最终退去。周尚文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早已在前路设下埋伏,杀掉了鞑靼人的后队。
嘉靖接到捷报很高兴,便下圣旨让周尚文的二儿子回来,到军前效力。小周回来得很及时,正赶上参加老爹指挥的最后一战,是为曹家庄之战。
曹家庄之战发生在俺答汗兵败的第二年正月。俺答汗不死心,再次统率数万大军,一路烟尘滚滚而来,明军多位指挥相继战死殉国。俺答汗遂大举南下。周尚文带着大军进行阻击,与对手在曹家庄决战了一整天,不分胜负,第二天再次血战,终于斩将夺旗。战斗十分惨烈,令鞑靼人士气低落。
正在这时,明朝一支援军赶到,一路大张声势,战马嘶鸣、尘土漫天。俺答汗吓了一跳,不知道明军来了多少人,赶紧带着部下仓皇而逃,半路上又被另一位明朝名将击败。明军三支力量分路追击,一路大败俺答汗,自诩英勇无敌的俺答汗再也坚持不住了,只得狼狈地趁着夜色逃遁。
消息传入京城,满朝大臣都很振奋,兵部上奏,认为这次大捷是数年所未见的,一扫明军无能之名,大壮军威,应该把明军的威名传遍边疆。周尚文是此战的首功,加太保兼太子太傅,赏银子50两、纻丝六段。可惜周尚文积劳成疾,加之年事已高,是年五月病故在军中。
死后,由于严嵩进了谗言,朝廷没给周尚文谥号,甚至连安葬费都没给。一个官员觉得朝廷太不地道了,为周尚文说了几句话,结果激怒了严嵩,严嵩几句谗言就让嘉靖将这个官员关入了监狱。
周尚文生前伤痕累累,身体上饱受创伤,心灵上也屡受打击。不过,他的身后却是一个安然无恙的国家。仅凭这点,想必他是安息的。
编 辑/葡 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