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的,目前在全国职业院校办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参加过该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受到了行业、企业的青睐,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企业的工作氛围中,并得到企业的高度肯定。因此,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选拔机制、人才培养的技术路线等出发,系统阐述了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分析了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到主要问题和拟解决方案,最后给出了影响该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几个因素。
关键词:专业工作室;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6-0174-04
Abstract: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tudents Skills Competition was initi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current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unning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Student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have received the favor of the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and can be better and faster integrated into the working atmosphere of the company,and have been highly recognized by the company. Therefo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student selection mechanism,and technical route of talent training,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model of talent training in information-based professional studios driven by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the mai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proposed solutions are analyzed. Finally,seve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re given.
Keywords:professional studio;skill competition;talent training mode
0 引 言
专业工作室属于高职院校培养杰出职业技能人才的途径之一,一般在2、3个专业骨干教师的带领下,通过笔试、面试等一系列选拔机制,从本专业的学生中选拔一批比较符合工作室要求的学生入驻工作室。学生通过参加工作室指导教师的教研、科研以及企业研发项目来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从而达到用人的标准。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在政、行、校、企四方共同努力下,该赛项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从2008年的3个大类5个比赛项目500名选手参赛,到2018年大赛共设82项目,其中常规赛项74项,行业特色赛项8项,光全国总参赛选手就达到了15640人。
以前的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受专业骨干教师的技能水平、特长和研究领域等的限制,学生可以获得基本的专业技能,但是不能及时获取最前沿的行业技术,也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工作室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本体。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企业模拟项目、教研、科研、企业真实项目、创新创业等训练和实践,把学生培养成满足行业技能要求、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 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工程师的岗位技能为导向,为某些特定工作岗位所培养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比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类专业相关工作岗位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自我学习、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素质,掌握Web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软件产品测试与维护、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针对每一个同学,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拟选的工作岗位,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线路和职业规划,并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适应职场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同时,突出培养具有专业综合素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职场工作岗位的能力,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具有更好、更快的提升空间,培养具有更好的职业规划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 工作室学生选拔机制
我校信息类专业在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都一样,包含:Java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技术、MySQL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大一第二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会进行一次工作室的纳新活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给每个班进行一次宣讲或者发送一张纳新的海报,并让班长统计有意向参加工作室的学生名单,采用专业基础知识+笔试+面试的方式来选拔学生。
如图1所示,选拔学生成绩所占的比例为:专业基础课知识占60%,笔试成绩占20%,面试成绩占20%。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看学生Java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技术和MySQL数据库技术的课程成绩,这部分考核主要是查看学生有没有比较稳固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生想不想学、能不能主动去学专业知识的情况;笔试是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目相似,用来考查学生从事信息类相关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智力、素质的一种测试,该笔试不是为了选拔出高能力、高智商的学生(当然,能力、智商越高越好),而是为了去掉一些不适合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面试一般采取的是分组讨论的方式,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把学生分成3到5人一组,每组学生从老师准备的面试题目中随机抽取一道题,学生根据题目自行进行组织、分工、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只需进行观察、聆听、打分等操作,此过程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等。最后按照专业基础知识(60%)+笔试(20%)+面试(20%)汇总成绩并进行降序排序,其中剔除笔试成绩比较低的和面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最后得到一个总的排名,根据工作室可以容纳的学生人数,从上到下进行依次选择。
3 人才培养的技术路线
我校基于工作室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3个版本的迭代。目前实施的就是第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基于名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为主导、以工作室为载体,选拔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在于以名师为主导,受限于名师技能水平、前沿知识掌握程度的局限,可能與当前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脱节,同时又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特长,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精细化培养。
第二个版本是基于卓越工程师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以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工作室导师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兴趣特长,建议特定的学生瞄准某一卓越工程师岗位进行拼搏、奋斗,从而达到个性化、精细化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现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工作室所采用的模式,其优点是可以因材施教、以学位为中心,针对某一特定职业岗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和实践,增强其项目实战经验。其弊端在于工作室所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岗位需要工作室导师团队深入到行业、企业中进行调研,由于IT行业发展比较迅猛,即使是同样的工程师岗位,今年和去年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也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在技术、技能水平方面,工作室培养出来的卓越工程师有可能会滞后于行业、企业所需。
第三个版本是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技术路线图如图2所示。该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的岗位、新技术为导向,以优胜劣汰为鞭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竞赛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企业、行业所需要的研发工程师。该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层和竞赛层组成。培养层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下学期之间,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工作室的纳新,挑选一些想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基础较好的、思维比较敏捷和清晰的学生;另一方面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通过老师指导、学生自学、师兄师姐传帮带等方式,培养低年级的学生迅速掌握技能竞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达到竞赛所要求的基本能力。竞赛层一般在大三上学期到大三下学期之间,主要是以教育部主导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为主,大三上学期学生通过选拔积极备战省选拔赛,如果省选拔赛能够突围,则大三下学期主要准备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国赛,如果学生通过选拔不能参加省选拔赛或者参加了省选拔赛没有进入到国赛,则可以去参加政府、学会组织的别的赛项,如“互联网+”、攀登计划等,也可以参加教师的教科研项目等等。
4 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拟解决方案
4.1 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很多赛项指导都面临过这个问题,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是选择专业基础好的,脑子灵活的,逻辑思维强的,还是选择动手能力强的,自学能力强的,听老师话的等等。经过12年的参赛经历,我们学院选拔学生的首选项的是学生有兴趣参加该赛项并且学生今后的就业意向和该岗位是一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不再需要老师进行监督,而且学生学习该赛项的知识也不会再感到枯燥;因为就业意向和该职业竞赛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是重合的,学生能够更心无旁骛地去学该赛项所对应的新知识。当然,在满足首选项的同时,如果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又能听从老师指导的就更好了。
4.2 学生如何解决参加比赛和专业课程冲突的问题
因为职业技能竞赛的跨度时间比较长,学生存在参加比赛的时间和专业课上课的时间相冲突的问题。因此,学校和学院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支持和保障实训室以及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如《河职院教16-11号(HZYQP-2016-101)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训室管理程序》《电信学院教师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电信学院〔2015〕2号——电信学院教师参加竞赛、指导学生竞赛奖励办法》等等。这些文件的出台,不但为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置换、创新学分审批、职业技能证书置换等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还出台相关条款来激励教师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4.3 如何处理好指导比赛和实施正常教学的关系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的跨度是比较长的,仅仅从比赛上看,从准备省选拔赛到国赛比赛完成,历时将近一年,很多指导老师感觉到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指导比赛中了,对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都有了影响。其实在我校,从学生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入驻工作室到大三下学期离开工作室,有的学生在工作室待的时间将近两年。我们对培养期的学生主要是以老生的传帮带为主,在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方面,我们一般会选1、2个大二的学生让他们进入到2队,主要是让他们熟悉赛项的要求,为他们大三进入到1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在老生的传帮带的带领下,在1、2队分层实施的过程中,指导老师指导第一届比赛花费的精力是最大的,在接下来的N届比赛中,指导老师只需重点关注3点2段就行了。3点指的是工作室纳新、省选拔赛的学生选拔、国赛学生的调整;2段就是省选拔赛前2个月和从省选拔赛突围出来到国赛结束这一段。这样一来,老师花费在指导赛项上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由于指导师弟师妹们的学习比自己学习的要求更高,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能力。
4.4 如何处理学生参加国赛和实习就业的问题
赛项指导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国赛都在上半年5、6月份举行,这个时间刚好是大三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因此好多大三参赛的学生不想参加国赛了,他们想去找实习工作或者有的企业已和他们签订工作协议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信息类专业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如果大二的学生通过自己前期的努力和积累,完全可以胜任该赛项的要求,比如软件测试赛项,那么在选拔学生的时候就以大二的学生为主;(2)如果赛项的要求比较高,如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赛项,基本上都是大三的学生参加的,我们在组队的时候是组建两队,一般情况下,是大三的学生组成一队,大二的学生组成一队,这样一来,等进入国赛的时候,可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个人原因再做动态调整,如果大三的学生实在不想参加国赛的话,也可以让大二的学生参加国赛。此外,大二的学生因参加过一次比赛,那么等他们大三的时候再参加该赛项,他们无论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实战经验方面,都比别的同学有优势,更容易取得不错的成绩;(3)优先推荐参加国赛的学生到企业就业。首先,我们会推荐比赛学生到师兄师姐等就业情况比较好的企业进行就业,其次我们会推荐比赛学生到我们校企合作比较深入的企業进行实习或者就业。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参加国赛前,我们都有2、3家企业供参赛学生进行选择了,这样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他们更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5 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几个因素
我们给出以下几个因素来衡量我们的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
5.1 企业满意、学生认可是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唯一检验标准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受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从我们学院十几年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从事的是专业对口的工作,特别是某些赛项,如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等,每年学生在参加国赛前,录用过该赛项学生的企业就会主动联系我们的赛项指导老师,让本届的参赛学生在赛项结束后可以直接去他们企业实习或者就业,薪资一般情况下不少于每月6000元。每年工作室纳新的时候,几乎有一半的学生都会报名参加我们工作室的选拔。这说明该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而且该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得到了用人企业的一致好评。
5.2 认真、积极、负责的赛项指导教师是该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质量保证
从工作室纳新、赛项前期指导、省赛学生选拔和指导、国赛指导、推荐参赛学生实习就业等一系列环节都是由赛项指导老师推动和主导的。如果一个赛项某一年取得比较好的名次可能和这一届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天赋很高等有关,如果一个赛项连续很多年都取得比较好的名次的话,绝对和赛项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高、态度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并且还要有良好的赛项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作保证。近几年,我校信息类专业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国赛中取得的成绩如表1所示。
5.3 学校政策是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制度保障
我们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学校重视职业技能竞赛是分不开的。针对工作室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竞赛等方面,学校、学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给以职业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出台的文件不仅解决了学生参赛的后顾之忧,比如解决了专业课程置换、专业证书置换、创新学分认定等和学生毕业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且还站在赛项指导老师的角度,对赛项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物质奖励,并在职称晋级方面给予一定的加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6 结 论
我们要求工作室的学生没有课的时候必须去工作室学习,包括晚上要学到21:30以后。所以,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工作强度上,还是承受工作压力上以及通过自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毕业后都更能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加入我们信息类专业工作室和录用过我们参赛学生的企业要提前预订我们参加比赛的毕业生的原因。因此,通过近5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觉得该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吴睿,邓志辉.新工科视角下高职名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9-110.
[2] 杨琳芳,杨黎.职业院校创新实训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成效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2):231-234.
[3] 杨琳芳,杨黎.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8(2):18-22.
[4] 刘兰英.高职院校技能竞赛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8.
[5] 施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D].广州:广州大学,2017.
[6] 刘刃陶.基于技能工作室的“流动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12):116-117.
作者简介:常贤发(1981-),男,汉族,河南鹤壁人,教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
关键词:专业工作室;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6-0174-04
Abstract: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tudents Skills Competition was initi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current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unning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Student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have received the favor of the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and can be better and faster integrated into the working atmosphere of the company,and have been highly recognized by the company. Therefo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student selection mechanism,and technical route of talent training,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model of talent training in information-based professional studios driven by 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the mai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proposed solutions are analyzed. Finally,seve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re given.
Keywords:professional studio;skill competition;talent training mode
0 引 言
专业工作室属于高职院校培养杰出职业技能人才的途径之一,一般在2、3个专业骨干教师的带领下,通过笔试、面试等一系列选拔机制,从本专业的学生中选拔一批比较符合工作室要求的学生入驻工作室。学生通过参加工作室指导教师的教研、科研以及企业研发项目来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从而达到用人的标准。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在政、行、校、企四方共同努力下,该赛项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从2008年的3个大类5个比赛项目500名选手参赛,到2018年大赛共设82项目,其中常规赛项74项,行业特色赛项8项,光全国总参赛选手就达到了15640人。
以前的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受专业骨干教师的技能水平、特长和研究领域等的限制,学生可以获得基本的专业技能,但是不能及时获取最前沿的行业技术,也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工作室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本体。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企业模拟项目、教研、科研、企业真实项目、创新创业等训练和实践,把学生培养成满足行业技能要求、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 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工程师的岗位技能为导向,为某些特定工作岗位所培养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比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类专业相关工作岗位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自我学习、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素质,掌握Web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软件产品测试与维护、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针对每一个同学,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拟选的工作岗位,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线路和职业规划,并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适应职场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同时,突出培养具有专业综合素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职场工作岗位的能力,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具有更好、更快的提升空间,培养具有更好的职业规划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 工作室学生选拔机制
我校信息类专业在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都一样,包含:Java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技术、MySQL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大一第二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会进行一次工作室的纳新活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给每个班进行一次宣讲或者发送一张纳新的海报,并让班长统计有意向参加工作室的学生名单,采用专业基础知识+笔试+面试的方式来选拔学生。
如图1所示,选拔学生成绩所占的比例为:专业基础课知识占60%,笔试成绩占20%,面试成绩占20%。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看学生Java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技术和MySQL数据库技术的课程成绩,这部分考核主要是查看学生有没有比较稳固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生想不想学、能不能主动去学专业知识的情况;笔试是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目相似,用来考查学生从事信息类相关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智力、素质的一种测试,该笔试不是为了选拔出高能力、高智商的学生(当然,能力、智商越高越好),而是为了去掉一些不适合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面试一般采取的是分组讨论的方式,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把学生分成3到5人一组,每组学生从老师准备的面试题目中随机抽取一道题,学生根据题目自行进行组织、分工、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只需进行观察、聆听、打分等操作,此过程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等。最后按照专业基础知识(60%)+笔试(20%)+面试(20%)汇总成绩并进行降序排序,其中剔除笔试成绩比较低的和面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最后得到一个总的排名,根据工作室可以容纳的学生人数,从上到下进行依次选择。
3 人才培养的技术路线
我校基于工作室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3个版本的迭代。目前实施的就是第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基于名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为主导、以工作室为载体,选拔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在于以名师为主导,受限于名师技能水平、前沿知识掌握程度的局限,可能與当前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脱节,同时又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特长,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精细化培养。
第二个版本是基于卓越工程师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以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工作室导师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兴趣特长,建议特定的学生瞄准某一卓越工程师岗位进行拼搏、奋斗,从而达到个性化、精细化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现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工作室所采用的模式,其优点是可以因材施教、以学位为中心,针对某一特定职业岗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和实践,增强其项目实战经验。其弊端在于工作室所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岗位需要工作室导师团队深入到行业、企业中进行调研,由于IT行业发展比较迅猛,即使是同样的工程师岗位,今年和去年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也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在技术、技能水平方面,工作室培养出来的卓越工程师有可能会滞后于行业、企业所需。
第三个版本是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技术路线图如图2所示。该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的岗位、新技术为导向,以优胜劣汰为鞭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竞赛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企业、行业所需要的研发工程师。该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层和竞赛层组成。培养层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下学期之间,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工作室的纳新,挑选一些想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基础较好的、思维比较敏捷和清晰的学生;另一方面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通过老师指导、学生自学、师兄师姐传帮带等方式,培养低年级的学生迅速掌握技能竞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达到竞赛所要求的基本能力。竞赛层一般在大三上学期到大三下学期之间,主要是以教育部主导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为主,大三上学期学生通过选拔积极备战省选拔赛,如果省选拔赛能够突围,则大三下学期主要准备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国赛,如果学生通过选拔不能参加省选拔赛或者参加了省选拔赛没有进入到国赛,则可以去参加政府、学会组织的别的赛项,如“互联网+”、攀登计划等,也可以参加教师的教科研项目等等。
4 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拟解决方案
4.1 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很多赛项指导都面临过这个问题,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是选择专业基础好的,脑子灵活的,逻辑思维强的,还是选择动手能力强的,自学能力强的,听老师话的等等。经过12年的参赛经历,我们学院选拔学生的首选项的是学生有兴趣参加该赛项并且学生今后的就业意向和该岗位是一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不再需要老师进行监督,而且学生学习该赛项的知识也不会再感到枯燥;因为就业意向和该职业竞赛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是重合的,学生能够更心无旁骛地去学该赛项所对应的新知识。当然,在满足首选项的同时,如果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又能听从老师指导的就更好了。
4.2 学生如何解决参加比赛和专业课程冲突的问题
因为职业技能竞赛的跨度时间比较长,学生存在参加比赛的时间和专业课上课的时间相冲突的问题。因此,学校和学院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支持和保障实训室以及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如《河职院教16-11号(HZYQP-2016-101)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训室管理程序》《电信学院教师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电信学院〔2015〕2号——电信学院教师参加竞赛、指导学生竞赛奖励办法》等等。这些文件的出台,不但为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置换、创新学分审批、职业技能证书置换等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还出台相关条款来激励教师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4.3 如何处理好指导比赛和实施正常教学的关系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的跨度是比较长的,仅仅从比赛上看,从准备省选拔赛到国赛比赛完成,历时将近一年,很多指导老师感觉到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指导比赛中了,对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都有了影响。其实在我校,从学生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入驻工作室到大三下学期离开工作室,有的学生在工作室待的时间将近两年。我们对培养期的学生主要是以老生的传帮带为主,在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方面,我们一般会选1、2个大二的学生让他们进入到2队,主要是让他们熟悉赛项的要求,为他们大三进入到1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在老生的传帮带的带领下,在1、2队分层实施的过程中,指导老师指导第一届比赛花费的精力是最大的,在接下来的N届比赛中,指导老师只需重点关注3点2段就行了。3点指的是工作室纳新、省选拔赛的学生选拔、国赛学生的调整;2段就是省选拔赛前2个月和从省选拔赛突围出来到国赛结束这一段。这样一来,老师花费在指导赛项上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由于指导师弟师妹们的学习比自己学习的要求更高,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能力。
4.4 如何处理学生参加国赛和实习就业的问题
赛项指导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国赛都在上半年5、6月份举行,这个时间刚好是大三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因此好多大三参赛的学生不想参加国赛了,他们想去找实习工作或者有的企业已和他们签订工作协议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信息类专业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如果大二的学生通过自己前期的努力和积累,完全可以胜任该赛项的要求,比如软件测试赛项,那么在选拔学生的时候就以大二的学生为主;(2)如果赛项的要求比较高,如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赛项,基本上都是大三的学生参加的,我们在组队的时候是组建两队,一般情况下,是大三的学生组成一队,大二的学生组成一队,这样一来,等进入国赛的时候,可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个人原因再做动态调整,如果大三的学生实在不想参加国赛的话,也可以让大二的学生参加国赛。此外,大二的学生因参加过一次比赛,那么等他们大三的时候再参加该赛项,他们无论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实战经验方面,都比别的同学有优势,更容易取得不错的成绩;(3)优先推荐参加国赛的学生到企业就业。首先,我们会推荐比赛学生到师兄师姐等就业情况比较好的企业进行就业,其次我们会推荐比赛学生到我们校企合作比较深入的企業进行实习或者就业。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参加国赛前,我们都有2、3家企业供参赛学生进行选择了,这样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他们更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5 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几个因素
我们给出以下几个因素来衡量我们的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
5.1 企业满意、学生认可是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唯一检验标准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受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从我们学院十几年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从事的是专业对口的工作,特别是某些赛项,如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等,每年学生在参加国赛前,录用过该赛项学生的企业就会主动联系我们的赛项指导老师,让本届的参赛学生在赛项结束后可以直接去他们企业实习或者就业,薪资一般情况下不少于每月6000元。每年工作室纳新的时候,几乎有一半的学生都会报名参加我们工作室的选拔。这说明该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而且该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得到了用人企业的一致好评。
5.2 认真、积极、负责的赛项指导教师是该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质量保证
从工作室纳新、赛项前期指导、省赛学生选拔和指导、国赛指导、推荐参赛学生实习就业等一系列环节都是由赛项指导老师推动和主导的。如果一个赛项某一年取得比较好的名次可能和这一届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天赋很高等有关,如果一个赛项连续很多年都取得比较好的名次的话,绝对和赛项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高、态度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并且还要有良好的赛项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作保证。近几年,我校信息类专业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国赛中取得的成绩如表1所示。
5.3 学校政策是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制度保障
我们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学校重视职业技能竞赛是分不开的。针对工作室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竞赛等方面,学校、学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给以职业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出台的文件不仅解决了学生参赛的后顾之忧,比如解决了专业课程置换、专业证书置换、创新学分认定等和学生毕业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且还站在赛项指导老师的角度,对赛项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物质奖励,并在职称晋级方面给予一定的加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6 结 论
我们要求工作室的学生没有课的时候必须去工作室学习,包括晚上要学到21:30以后。所以,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的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工作强度上,还是承受工作压力上以及通过自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毕业后都更能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加入我们信息类专业工作室和录用过我们参赛学生的企业要提前预订我们参加比赛的毕业生的原因。因此,通过近5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觉得该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吴睿,邓志辉.新工科视角下高职名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9-110.
[2] 杨琳芳,杨黎.职业院校创新实训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成效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2):231-234.
[3] 杨琳芳,杨黎.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8(2):18-22.
[4] 刘兰英.高职院校技能竞赛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8.
[5] 施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D].广州:广州大学,2017.
[6] 刘刃陶.基于技能工作室的“流动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12):116-117.
作者简介:常贤发(1981-),男,汉族,河南鹤壁人,教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