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分析了“死死”,发现它一般在句中充当定语、状语、补语,若与“生生”结合使用,可充当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语义丰富;一般运用在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中,使表达简洁、语义凸显。
[关键词] “死死” 语法功能 语义分析 语用价值
我们在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
(1)狼们无可奈何了,只好伸着舌头流着口水死死盯着他。(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2)根据我的考据,《红楼梦》里秦可卿与贾元春这两个人物的生生死死,按曹雪芹最初的构思,是互为因果的。(刘心武《贾元春之死》)
(3)接着中国队发动了多次进攻都被哈队死死的防守而一一瓦解。(人民日报)
我们查阅了《当代汉语词典》(莫衡等主编)、《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现代汉语搭配词典》(梅家驹编)、《新汉语词典》(耿相新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找不到词条“死死”,看不到它的用法。搜索中国期刊网,查阅《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中国语言学报》《语言研究》《语言学论丛》等,均未发现对“死死”的研究。本文试从实例入手,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分析“死死”。
1.“死死”的语法功能
1.1单独充当状语或借助结构助词“地”、“的”充当状语,例如:
(4)五爷回到家里,见爱社躺在床上,两只眼死死瞪着房顶,五爷不说话,爱社也不说话,两个人都默默不语。(乔典运《香与香》)
(5)这些,谁也不去追究,然而死死地认定了他就是八千钱起家的,他就是八千岁!(汪曾祺《八千岁》)
(6)深深的,死死的,钉在我心里。(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死死瞪着”“死死地认定”“死死的”分别表达了目光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程度和关注度,都作状语。
1.2同时借助结构助词“得”和“的”充当补语,例如:
(7)舅妈正蹲在门口刷牙,一只又肥又大的屁股将门堵得死死的,见人来也不挪出道缝。(刘醒龙《凤凰琴(连载之五)》)
“堵得死死的”,其中的“死死”做补语,表达了堵的程度。
1.3借助结构助词“的”充当定语。
(8)而孙秉仁却对那道佳肴运气,他切开的那块牛排还渗着死死的血丝,他差点儿又反了胃。(苏叔阳《咖啡炸酱面》)
“死死的血丝”中的“死死”做定语,意为“不流动的、凝固的”。
1.4与“生生”组成固定结构“生生死死”,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9)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列子》)
(10)道理很简单,企业生生死死、人员进进出出,才有发展活力。(人民日报)
(11)经历了这一番生生死死,每个人都更加珍惜这眼前的生活。(东南早报 2005-11-18)
(12)宝姑怔怔地站在那里,想到她与啸风的初恋、私奔,那样生生死死的爱情,到头来他是别人的丈夫和父亲,自己的女儿也与他毫无干系。(张欣《今生有约(6)》)
(13)她的理想是遇上一个她爱的人,这个人也爱她,生生死死地爱它一场。(池莉《来来往往(9)》)
例(9)至(13)中的“生生死死”分别在句中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2.“死死”的语义分析
“死死”是单音节形容词“死”重叠而成。其语义的核心来源于作为形容词的“死”的义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死”为形容词时的义项主要有:已死的;不活动、不流通、不发展、走不通的;不可调和的;死板、固定、不灵活;拼死;坚决。“死死”的词义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义项:
2.1修饰表目光动作的动词时的“死死”,意为“专注不动的”“固定的”等。例如:
(14)至今我还记得那张僵着的脸,停在一个表情上,死死盯着我的眼睛。(郑万隆《李大学问》)
“死死盯着”即“专注不动的把视线集中到一点”。
2.2修饰手发出的动作的动词时的“死死”,意为“牢牢的”“稳稳的”“紧紧的”等。例如:
(15)半夜,老邱回来了,死死抓着他那个大皮包,鼻青脸肿,累得说不出话。(王朔《橡皮人》)
(16)我也被两个警察死死扭住胳膊戴铐,疼得脸都抽搐了。(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7) 会计死死拉着王小兰的手,非要王小兰和他干一杯。(刘醒龙《凤凰琴(连载之三)》)
“死死抓着”“死死扭住”“死死拉着”分别为“稳稳的抓着”“牢牢的扭住”“紧紧的拉着”的意思。
2.3“死死”作补语时意为“牢牢的”“沉沉的”等。例如:
(18)一点不错,我记得死死的!(老舍《四世同堂》)
(19) 有的睡得死死的,耳边打雷也不醒。(张正隆《雪白血红》)
“记得死死的”“睡得死死的”分别为“记得牢牢的”“睡得沉沉的”之意。
2.4“死死”还有“不灵活的”“坚决”等意思,如:
(20)“再就是不能重新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人民日报)
(21)父母因一点小事天天吵架闹离婚,妈妈看在我和哥哥的面上,死死不答应。(人民日报)
例(20)的“死死”是“不灵活的”的意思,例(21)的“死死”是“坚决”的意思。
2.5“生生死死”中的“死死”有“失去生命、倒闭”等意思,例如:
(22)回来的路上我们谈了许多,由奶奶的一生谈到人的生生死死,生出不少感慨来。(肖华《我和张艺谋的友谊与爱情——《往事悠悠》连载之八》)
(23)而一些IT民营企业的生生死死的惨痛经历,其核心问题却是企业家不会经商、不懂经商。(北京现代商报 2005-8-7)
例(22)中的“死死”是“失去生命”的意思,例(23)中的“死死”是“倒闭”的意思。
3.“死死”的语用分析
语用与语义、语法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同一现象不同方面的体现,所以本文研究“死死”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进行分析和描写,而是把它作为语言现象的一种具体表现,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察,力求做到语用上的变化得到形式、意义上的支持,形式、意义方面的变化得到语用上的解释。
3.1“死死”的语用环境
一般在新闻语体和文艺语体中使用,从北大语料库中搜索,有239条使用“死死”的语例,其中文艺语体165条,新闻语体74条。在新闻语体中,“死死”修饰的动作施事者常常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受事者常常是罪犯,例如:
(24)崔大庆倒下的那一时刻,一只手还死死抓住罪犯。(《人民日报》)
“死死”修饰的动作是“抓住”,“抓住”的施事者是崔大庆,受事者是罪犯。据统计,在搜索到的74条新闻语体语料中,这种语例有25例。
新闻语体中的“死死”既有褒义、贬义,也有中性。
(25)这时,王健猛地朝歹徒的鼻子上打去,并死死按住那只持枪的手,趁歹徒开门之势,用自己的身体将歹徒撞出车门。(《人民日报》)
(26)日军不甘心,死死咬住二营不放。(《人民日报》)
(27)我们应当认清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生死死的辩证法,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革。(《人民日报》)
例(25)(26)(27)中“死死”的感情色彩分别为褒义、贬义和中性。这主要是因为新闻的导向作用。另外,“死死”的义项比较复杂,从意义上看,也有褒义、贬义和中性。
“死死”负载了较浓的感情色彩,因而文艺语体借它来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如:
(28)他们看见朱四和那人紧紧地扭在一起,朱四竭力挣扎着,而那汉子却死死地搂住他,嘴里还大声喊道:卖国贼,卖国贼……你的死期到了!(季宇《县长朱四与高田事件(7)》)
“死死”并非指“那汉子”死缠烂打,而是描述了“那汉子”意志的坚定、态度的坚决,牢牢地、稳稳地搂住了“朱四”那个卖国贼。
3.2“死死”的语用价值
3.2.1 语言表达的经济性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言的经济性主要指用较少的语言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例如:
(29)广东宏远队一开场就采取紧逼盯人战术,死死看住浙江队的核心郑武和高中锋余乐平。(《人民日报》)
例子中的“死死”,有丰富的语义内涵。既显示出了比赛紧张刺激的气氛,又描述出了广东宏远队对浙江队核心的控制程度,还透露出广东宏远队的战术意图。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语用效果,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
3.2.2 语义特征的凸显性
“死死”与动词组合不仅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还使相应动词的语义特征得到了强化和凸显。例如:
(30)司机继续做着一整套的高难动作,我死死地蹬住驾驶室的铁板,以防被这种酷烈的荡漾把脖子窝断。(毕淑敏《翻浆》)
例子中的“蹬住”与“死死”结合后,其语义内涵、语义指向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语义核心仍然是指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只是其某一语义特征得到了加强和凸显。“死死地蹬住”凸显了用力的程度,动作的幅度,使场面形象化、立体化。由此可见,“死死”与动词结合后不但没改变动词本身的语义指向和内涵,还强化、凸显了某一语义特征,增强了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死死”一般在文艺语体、新闻语体中运用,它在句中起到使语言表达经济、语义特征凸显等作用。它一般在句中充当定语、状语、补语。若与“生生”结合使用,可充当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他的语义比较丰富,主要有“失去生命、倒闭”“不灵活的”“坚决”“牢牢的”“沉沉的”“牢牢的”“稳稳的”“紧紧的”“专注不动的”“固定的”等。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李晓钰,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死死” 语法功能 语义分析 语用价值
我们在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
(1)狼们无可奈何了,只好伸着舌头流着口水死死盯着他。(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2)根据我的考据,《红楼梦》里秦可卿与贾元春这两个人物的生生死死,按曹雪芹最初的构思,是互为因果的。(刘心武《贾元春之死》)
(3)接着中国队发动了多次进攻都被哈队死死的防守而一一瓦解。(人民日报)
我们查阅了《当代汉语词典》(莫衡等主编)、《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现代汉语搭配词典》(梅家驹编)、《新汉语词典》(耿相新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找不到词条“死死”,看不到它的用法。搜索中国期刊网,查阅《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中国语言学报》《语言研究》《语言学论丛》等,均未发现对“死死”的研究。本文试从实例入手,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分析“死死”。
1.“死死”的语法功能
1.1单独充当状语或借助结构助词“地”、“的”充当状语,例如:
(4)五爷回到家里,见爱社躺在床上,两只眼死死瞪着房顶,五爷不说话,爱社也不说话,两个人都默默不语。(乔典运《香与香》)
(5)这些,谁也不去追究,然而死死地认定了他就是八千钱起家的,他就是八千岁!(汪曾祺《八千岁》)
(6)深深的,死死的,钉在我心里。(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死死瞪着”“死死地认定”“死死的”分别表达了目光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程度和关注度,都作状语。
1.2同时借助结构助词“得”和“的”充当补语,例如:
(7)舅妈正蹲在门口刷牙,一只又肥又大的屁股将门堵得死死的,见人来也不挪出道缝。(刘醒龙《凤凰琴(连载之五)》)
“堵得死死的”,其中的“死死”做补语,表达了堵的程度。
1.3借助结构助词“的”充当定语。
(8)而孙秉仁却对那道佳肴运气,他切开的那块牛排还渗着死死的血丝,他差点儿又反了胃。(苏叔阳《咖啡炸酱面》)
“死死的血丝”中的“死死”做定语,意为“不流动的、凝固的”。
1.4与“生生”组成固定结构“生生死死”,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9)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列子》)
(10)道理很简单,企业生生死死、人员进进出出,才有发展活力。(人民日报)
(11)经历了这一番生生死死,每个人都更加珍惜这眼前的生活。(东南早报 2005-11-18)
(12)宝姑怔怔地站在那里,想到她与啸风的初恋、私奔,那样生生死死的爱情,到头来他是别人的丈夫和父亲,自己的女儿也与他毫无干系。(张欣《今生有约(6)》)
(13)她的理想是遇上一个她爱的人,这个人也爱她,生生死死地爱它一场。(池莉《来来往往(9)》)
例(9)至(13)中的“生生死死”分别在句中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2.“死死”的语义分析
“死死”是单音节形容词“死”重叠而成。其语义的核心来源于作为形容词的“死”的义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死”为形容词时的义项主要有:已死的;不活动、不流通、不发展、走不通的;不可调和的;死板、固定、不灵活;拼死;坚决。“死死”的词义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义项:
2.1修饰表目光动作的动词时的“死死”,意为“专注不动的”“固定的”等。例如:
(14)至今我还记得那张僵着的脸,停在一个表情上,死死盯着我的眼睛。(郑万隆《李大学问》)
“死死盯着”即“专注不动的把视线集中到一点”。
2.2修饰手发出的动作的动词时的“死死”,意为“牢牢的”“稳稳的”“紧紧的”等。例如:
(15)半夜,老邱回来了,死死抓着他那个大皮包,鼻青脸肿,累得说不出话。(王朔《橡皮人》)
(16)我也被两个警察死死扭住胳膊戴铐,疼得脸都抽搐了。(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7) 会计死死拉着王小兰的手,非要王小兰和他干一杯。(刘醒龙《凤凰琴(连载之三)》)
“死死抓着”“死死扭住”“死死拉着”分别为“稳稳的抓着”“牢牢的扭住”“紧紧的拉着”的意思。
2.3“死死”作补语时意为“牢牢的”“沉沉的”等。例如:
(18)一点不错,我记得死死的!(老舍《四世同堂》)
(19) 有的睡得死死的,耳边打雷也不醒。(张正隆《雪白血红》)
“记得死死的”“睡得死死的”分别为“记得牢牢的”“睡得沉沉的”之意。
2.4“死死”还有“不灵活的”“坚决”等意思,如:
(20)“再就是不能重新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人民日报)
(21)父母因一点小事天天吵架闹离婚,妈妈看在我和哥哥的面上,死死不答应。(人民日报)
例(20)的“死死”是“不灵活的”的意思,例(21)的“死死”是“坚决”的意思。
2.5“生生死死”中的“死死”有“失去生命、倒闭”等意思,例如:
(22)回来的路上我们谈了许多,由奶奶的一生谈到人的生生死死,生出不少感慨来。(肖华《我和张艺谋的友谊与爱情——《往事悠悠》连载之八》)
(23)而一些IT民营企业的生生死死的惨痛经历,其核心问题却是企业家不会经商、不懂经商。(北京现代商报 2005-8-7)
例(22)中的“死死”是“失去生命”的意思,例(23)中的“死死”是“倒闭”的意思。
3.“死死”的语用分析
语用与语义、语法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同一现象不同方面的体现,所以本文研究“死死”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进行分析和描写,而是把它作为语言现象的一种具体表现,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察,力求做到语用上的变化得到形式、意义上的支持,形式、意义方面的变化得到语用上的解释。
3.1“死死”的语用环境
一般在新闻语体和文艺语体中使用,从北大语料库中搜索,有239条使用“死死”的语例,其中文艺语体165条,新闻语体74条。在新闻语体中,“死死”修饰的动作施事者常常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受事者常常是罪犯,例如:
(24)崔大庆倒下的那一时刻,一只手还死死抓住罪犯。(《人民日报》)
“死死”修饰的动作是“抓住”,“抓住”的施事者是崔大庆,受事者是罪犯。据统计,在搜索到的74条新闻语体语料中,这种语例有25例。
新闻语体中的“死死”既有褒义、贬义,也有中性。
(25)这时,王健猛地朝歹徒的鼻子上打去,并死死按住那只持枪的手,趁歹徒开门之势,用自己的身体将歹徒撞出车门。(《人民日报》)
(26)日军不甘心,死死咬住二营不放。(《人民日报》)
(27)我们应当认清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生死死的辩证法,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革。(《人民日报》)
例(25)(26)(27)中“死死”的感情色彩分别为褒义、贬义和中性。这主要是因为新闻的导向作用。另外,“死死”的义项比较复杂,从意义上看,也有褒义、贬义和中性。
“死死”负载了较浓的感情色彩,因而文艺语体借它来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如:
(28)他们看见朱四和那人紧紧地扭在一起,朱四竭力挣扎着,而那汉子却死死地搂住他,嘴里还大声喊道:卖国贼,卖国贼……你的死期到了!(季宇《县长朱四与高田事件(7)》)
“死死”并非指“那汉子”死缠烂打,而是描述了“那汉子”意志的坚定、态度的坚决,牢牢地、稳稳地搂住了“朱四”那个卖国贼。
3.2“死死”的语用价值
3.2.1 语言表达的经济性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言的经济性主要指用较少的语言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例如:
(29)广东宏远队一开场就采取紧逼盯人战术,死死看住浙江队的核心郑武和高中锋余乐平。(《人民日报》)
例子中的“死死”,有丰富的语义内涵。既显示出了比赛紧张刺激的气氛,又描述出了广东宏远队对浙江队核心的控制程度,还透露出广东宏远队的战术意图。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语用效果,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
3.2.2 语义特征的凸显性
“死死”与动词组合不仅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还使相应动词的语义特征得到了强化和凸显。例如:
(30)司机继续做着一整套的高难动作,我死死地蹬住驾驶室的铁板,以防被这种酷烈的荡漾把脖子窝断。(毕淑敏《翻浆》)
例子中的“蹬住”与“死死”结合后,其语义内涵、语义指向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语义核心仍然是指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只是其某一语义特征得到了加强和凸显。“死死地蹬住”凸显了用力的程度,动作的幅度,使场面形象化、立体化。由此可见,“死死”与动词结合后不但没改变动词本身的语义指向和内涵,还强化、凸显了某一语义特征,增强了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死死”一般在文艺语体、新闻语体中运用,它在句中起到使语言表达经济、语义特征凸显等作用。它一般在句中充当定语、状语、补语。若与“生生”结合使用,可充当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他的语义比较丰富,主要有“失去生命、倒闭”“不灵活的”“坚决”“牢牢的”“沉沉的”“牢牢的”“稳稳的”“紧紧的”“专注不动的”“固定的”等。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李晓钰,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