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维度论后现代艺术的阐释

来源 :阴山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f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该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艺术作品的阐释活动.根据艺术作品中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变化,艺术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古代时期、现代时期、后现代时期.古代时期的艺术所指大于能指,作品揭示普遍的真理,意义事先存在;现代时期艺术关注个人的价值,所指缩小了,能指的地位有所上升,二者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后现代时期,所指与能指的意义链条断裂,能指被无限前推,所指则消失了.所指存在一个弱化的过程.基于不同时期艺术作品意义明确性程度的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阐释方法来进行阐释.对于缺乏意义的后现代艺术,采取主观主义的阐释方法,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欣赏者进行阐释活动的开放性领域.但是这种阐释也要以文本为基础,在文本的基础上以读者为中心,用辩证的思维来限制这一开放性领域的范围.
其他文献
虽然《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和实施程序作了详细规定,但现实行政执法中违法适用行政强制措施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在对现行立法进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梳理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性适用条件以及建构实体性适用条件,可以明晰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性必要条件和选择条件,并以《行政强制法》第2条作为制度资源对行政强制措施进行类型重构,可以将行政强制措施分为违法制止型、证据保全型、危害防控型三大类型以及细化种类,从而提出各类行政强制措施的实体性必要条件和选择条件.
颜回,是孔学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孔颜人格是孔子理想的君子人格和颜回实践的君子人格的完整表述.孔颜人格中的颜回精神,是孔子传述和弘扬古代文化之生命投入精神,它是以生命投入方式所生成建构起来的内省领悟的心学精神和践行尽性的生活精神,前者的内生动力是其安分守己的使命精神;后者的内生动力是其真实无欺的至诚无息精神.颜回之生命投入精神生成的最终思想资源,是夫子以精神历史学和知识形态学为根本内容的君子道德哲学;颜回的生命投入精神得以建构的根本方法,是夫子的“学而为己”精神.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俗事象.民俗既是风俗习惯又是文化现象,民俗的形成和巩固需要借助方言这个有机载体,方言词汇是了解民俗事象的活化石.方言与民俗休戚相关,二者互为因果.作为涵化了民俗要素的陕北方言,是陕北文化的语言符号和民俗符号,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等理论以陕北民歌作为研究底本,从方言与民俗的关系,梳理和分析陕北方言的特殊量词的修辞功能和文化功能.这是研究陕北方言与文化的新路径,能够为民间文化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启迪.
人治道路以建设人格化秩序为其鹄的,必然存在超越法律的主体和权力;而法治道路则以建设非人格化秩序为其奋斗目标,意图将所有人格主体纳入法秩序约束范围.我国之所以选择法治道路,主要原因包括:从历史出发,“走出人治”“迈向法治”是党和国家历史抉择的结果,目的 在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从现代化目标来看,现代化作为植入和培育现代性的过程,法治的精神和制度更能契合现代性的精神和制度性需求;从人权的角度观察,法治是人权保障的政治承诺和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美国汉学家康达维英译《文选·赋》的副文本规模庞大,具有特色并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一是副文本融合中国传统注疏与西方文学译著体例而自成体系风格;二是注释内容丰富考辨深入,兼取古今中外之长而富有学术内涵;三是康达维副文本成就的获得既是对前辈汉学家运用语文学方法解读文本的学术继承,又是出于他自觉以“译文+副文本”方式有效传播中国古代辞赋的学术使命;四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翻译及跨语言文化传播有方法论启示.
词学史上论析金元少数民族词人,关注最多、评价最高的莫过于萨都刺,被称为“一代眉目”.萨都刺承继北宗,而又兼容婉约,内蕴深厚,词风独特.萨都刺词是元代民族文化交融的体现,也是元词南北词风交融的体现,具有重要的词史意义.
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是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特征.被认定为不合法的规范性文件并不意味着该文件的失效,人民法院通过发出或者抄送司法建议的方式,对不合法规范性文件予以纠正告知.这种案后处理具有发现、威胁、纠正等司法功能.但当前处理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审查认定的法律授权不明晰,不合法的纠正措施不强制,不合法责任的追究不到位等.因此,应当根据司法审查标准类型化处理措施,分为内容审查标准与程序审查标准的处理程序;同时,建立制定机关对司法建议的反馈机制,明确案后处理程序与制度;最后,还应当建立规范性文件不合法
早在本雅明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因素,技术的发展导致“灵晕”的流逝,改变了社会和个体的视觉习惯.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的观看取代了记忆的地位,事性的隐退和物性的凸显改变了原有的物我关系,进入纯粹形式的静观之中.视觉受到物的形式的刺激暂时得到解放,最终结果是理性对感性的收编,视觉审美自成体系,遮蔽了现实.新时期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我们试图通过对本雅明视觉思想的分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司马迁在塑造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四位公子的人物形象时,所依靠的是不拘史法,肆心而作,突出创作主体之“奇美超常”,将人生遭际和情感的激荡与史学实录边界进行碰撞的率心笔法,将历史人物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既依循历史又激活历史,从而创作出人生的历史,而非历史的人生.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狐女形象的描写极具研究价值.追溯狐文化的源头,可知中国古代狐女形象由来已久且不断发展变化,及至《聊斋志异》,已完成了在文艺作品中世俗化和人格化的演变历程.以词汇统计的方式整理《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基本信息,发掘其年龄区间及籍贯地域化特征,梳理其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呈现点,可以得出蒲松龄建构的美狐世界所展现的审美趣味.该世界中狐女形象具有显著的“少女化”特征且往往品德高尚、温柔敦厚,与个别淫狐、恶狐形成美丑对比,展现了蒲松龄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与向往.同时,美狐自身的开放特性与后期的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