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教师必须摒弃过去教学中的弊端,去掉“伪创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营造氛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是创新教育,中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凭借各种教育教学途径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培养。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落实好三维目标,渗透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弱化”和“稚化”自身,即从初中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阅所碰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或重点或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的动力。
1.注重物理研究思想与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常有: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比较法、归纳法、理想实验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如伽利略利用闻名的理想实验法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法等。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极有价值的思想方法,然后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提炼使学生体会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使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2.采用赏识教学,培养学习爱好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就是为了需要的满足,因此,需要就是动机。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注重引发学生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就有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多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思维表示赞许,“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二、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
1.更新实验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作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宜之计。
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学生的文具盒里一般有:直尺(塑料尺或钢皮尺)、铅笔(或细铅笔芯)、圆珠笔、橡皮、三角板、圆规等文具。不同的文具随堂就可以做许多不同的实验,同一文具也可以做许多实验,
2.做好物理实验,激发创新火花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动手做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动手做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把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探究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1.凭借多媒体教学资源,化解教学疑、难点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太快或太慢,有的太大或太小,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磁感线的分布以及核的裂变与聚变等,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在物理课的学习中提倡使用智能型软件,当输入条件后它按照科学规律自动给出正确的情境。这类软件、课件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但是多媒体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例如航天发射、大型船闸、蒙古包外的风力发电机、小山村的水磨、激光手术等。
(2)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例如,利用慢录快放展示颜料在液体中的扩散;用快录慢放展示足球受力后的形变及运动方向的变化。
(3)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音像资料可以使用一些动画对科学知识进行说明,但不宜过多,因为音像资料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帮助学生接触科学现实。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物理现象的过程
如,在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我就利用一只雪碧瓶子的上半部分(不带瓶盖)、一个乒乓球和水,把瓶子倒放,乒乓球放入其中,再往里面灌水,学生就会发现乒乓球不会浮起来,我乘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然后指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关键是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这样一来重点难点就被突破了,学生也很轻松地把握了知识。
3.美化语言表达,激活课堂气氛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成长期,大脑轻易疲惫,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抑扬顿错的语音,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练习,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阎立钦主编
[2]《创新与创新教育》,漆权主编
[3]《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4]《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崔相录主编
关键词:营造氛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是创新教育,中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凭借各种教育教学途径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培养。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落实好三维目标,渗透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弱化”和“稚化”自身,即从初中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阅所碰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或重点或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的动力。
1.注重物理研究思想与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常有: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比较法、归纳法、理想实验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如伽利略利用闻名的理想实验法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法等。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极有价值的思想方法,然后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提炼使学生体会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使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2.采用赏识教学,培养学习爱好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就是为了需要的满足,因此,需要就是动机。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注重引发学生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就有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多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思维表示赞许,“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二、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
1.更新实验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作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宜之计。
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学生的文具盒里一般有:直尺(塑料尺或钢皮尺)、铅笔(或细铅笔芯)、圆珠笔、橡皮、三角板、圆规等文具。不同的文具随堂就可以做许多不同的实验,同一文具也可以做许多实验,
2.做好物理实验,激发创新火花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动手做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动手做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把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探究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1.凭借多媒体教学资源,化解教学疑、难点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太快或太慢,有的太大或太小,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磁感线的分布以及核的裂变与聚变等,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在物理课的学习中提倡使用智能型软件,当输入条件后它按照科学规律自动给出正确的情境。这类软件、课件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但是多媒体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例如航天发射、大型船闸、蒙古包外的风力发电机、小山村的水磨、激光手术等。
(2)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例如,利用慢录快放展示颜料在液体中的扩散;用快录慢放展示足球受力后的形变及运动方向的变化。
(3)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音像资料可以使用一些动画对科学知识进行说明,但不宜过多,因为音像资料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帮助学生接触科学现实。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物理现象的过程
如,在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我就利用一只雪碧瓶子的上半部分(不带瓶盖)、一个乒乓球和水,把瓶子倒放,乒乓球放入其中,再往里面灌水,学生就会发现乒乓球不会浮起来,我乘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然后指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关键是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这样一来重点难点就被突破了,学生也很轻松地把握了知识。
3.美化语言表达,激活课堂气氛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成长期,大脑轻易疲惫,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抑扬顿错的语音,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练习,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阎立钦主编
[2]《创新与创新教育》,漆权主编
[3]《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4]《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崔相录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