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翻译理论。该理论突破了翻译对等的限制,认为译者可以做些恰当的变通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要。本文以“简化”现象为例,从目的论视角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明确哪个译本更适合儿童读者。
【关键词】目的论 译本 简化
一、目的论概述
凯瑟琳娜·赖斯被公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理论的创始人。1971年,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和制约》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初步设想,后来经汉斯·菲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不断发展和完善,最后形成了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包含三个主要法则,其中以目的法则(Skopos rule)为主,因此功能派翻译理论又称为目的论。该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大突破——它不再局限于翻译对等,而认为译者应该将目标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过程中可以突破语言层面的对等而适当变通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要。
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介绍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Lewis Carroll于1862年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三年后面世。1922年,赵元任第一次将本书译为汉语介绍给中国的小读者。之后十余种译作先后出版,每个译本都各有特色,但是考虑到对比需要,笔者选择两个译本进行分析研究:一个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赵元任先生的译本(2002年版),另一个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吴钧陶先生的译本(2007年版)。
三、译本中的简化现象
根据目的论的语内连贯规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儿童读物首先要能被儿童所理解,其次才能实现娱乐性。语内连贯要求译文能被处于特定环境中的目标读者接受,而“简化”是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基础。失去了可读性,读物便毫无价值可言。正如Nancy Williams所说,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和喜欢故事,首先应该保证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会遇到生词障碍。如果读物太难理解,读者会花费大量精力来读这些词而不是理解故事(Williams,2000:13)。
1.措词。措词是指人们在说话、写作、行文时,经过深思熟虑,综合考虑受众的思想、情感、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学历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情况之下,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句子,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让受众易于理解、接受、相信的一个互动过程,亦作“措辞”,今多指说话或行文时选择的词句。
目的论将读者的需要排在第一位。儿童的词汇量和认知能力有限,那么他们的读物应该在他们的可理解范围内选用尽量简单的语言。下面从措词角度出发,比较两个译本对于同一段文字的不同处理方法。
原文:
…for,you see,Alice had learnt several things of this sort in her lessons in the schoolroom,and though this was not a very good opportunity for showing off her knowledge,as there was no one to listen to her,still it was good practice to say it over.
赵译:
你想这些事情是阿丽思从学堂里学着背的,现在可惜没有人在旁边听着夸她,都白说掉了,可是练练说说也好。
吴译:
你瞧,这是因为爱丽丝在教室里念书的时候,一知半解地学到了这一类学问,虽然此刻并非显示她的知识的大好时机,因为现在没有人在听她讲,虽然如此,把它说出来依然是很好的实习嘛。
作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具有最基本的特点——简单。作者Carroll选用了“practice”一词来描述爱丽丝的随意行为——数学练习。赵译采用“练练说说”,而吴译采用 “实习”。百度百科对“实习”做如下解释——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所以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所学。实习一般包括大学里学生的精工实习和公司里安排员工进行的实习。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偶尔听到过这个词汇,但是让他们真正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无疑是太艰难的任务。相比之下,赵译的“练练说说”比较容易接受。
此外,赵译在翻译句子时添加了“夸她”和“都白说掉了”。根据目的论的指导思想,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需要,译者在翻译中可以做适当的处理,比如增加,删除,缩减等。赵译的处理符合现实生活,增强了作品的可理解性。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喜欢得到家长,老师或其他人的表扬。小说中,爱丽丝正在炫耀她的知识储备,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此,赵译的“夸她”和“都白说掉了”特别符合现实中儿童的思维,自然有利于他们的理解。
2.句法。句法是一个语言学术语,研究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简而言之,句法是对句子构成的研究(胡壮麟,2001:15)。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只能理解短句子,结构简单的句子。此外,英语和汉语的句法结构有很大不同,翻译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个方面。根据目的论,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读者的特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要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有时候可能需要改变句子结构。例如:
原文:
Alice was beginning to get very tired of sitting by her sister on the bank,and of having nothing to do:once or twice she had peeped into the book her sister was reading… 赵译:
阿丽思陪着她姊姊闲坐在河边上没有事做,坐得好不耐烦。她有时候偷偷地瞧她姊姊看的是什么书……
吴译:
爱丽丝挨着她的姐姐坐在河边,由于无事可干,开始觉得没劲。她刚才对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本瞧了一两眼……
在“the book her sister was reading”中,“the book” 是这部分的主语,但是在逗号之后的部分中,则是做句子的宾语,而“her sister was reading”是作为定语来修饰“the book”。因此,如果句子采用字对字的翻译,那译文就应该是“她的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整句话就该翻译为“有那么一两次她偷偷地瞧她姐姐正在看的书”。这句话读起来非常复杂、冗繁,而且令人费解。实际上,著名翻译家张培基主张,翻译过程中有时候需要采用删减策略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吴译没有做删减处理,译文为“她刚才对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本瞧了一两眼”。比较而言,赵译改变了句子顺序,简化了句子,译为“她有时候偷偷地瞧她姊姊看的是什么书”——译文句法结构发生了改变,通俗易懂,为儿童的阅读扫除了障碍,提高了阅读乐趣。
3.口语化的表达。儿童成长在口语化的语言环境中,他们更熟悉口语化的语言;此外,鉴于他们的年龄,他们通过阅读或者学校教育所学到的书面语言相对较少。因此,儿童读物应该尽量选用比较口语化的语言。例如:
原文:
Alice felt so desperate that she was ready to ask help of anyone; so,when the Rabbit came near her,she began,in a low,timid voice,“if you please,sir-”
赵译:
阿丽思自己也急到这样没法,她无论对谁都愿意求救,所以等到那兔子走进的时候,她就轻轻地,好像害怕似的,开口道,“劳您驾,密斯忒——”
吴译:
爱丽丝感到身陷绝境,一筹莫展,随时都愿意向任何人求救,所以再大白兔跑近她的时候,她用一种胆怯的声音低声恳求说:“先生,对不起——”
如上所述,儿童读物应该尽量选用口语化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书面语,尤其是四字成语。很明显,吴译的“身陷绝境”,“一筹莫展”,和“胆怯的声音低声恳求”,肯定不是适合儿童的表达。对照而言,赵译采用的“急到这样没法”,“轻轻地”,“好像害怕似的”和“开口道”等,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法,更适合儿童的理解程度。
4.儿化音和感叹词的使用。汉语中,儿童语言经常在某些词的后面添加“儿”音,此外,儿童语言还经常伴随感叹词,如“吧”,“啊”,“呢”,“呀”,“嘛”,“罢了”。不同的感叹词表达不同的意思,具备不同的功能。英语中不存在这种语言现象,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例如:
原文:
Down,down,down.Would the fall never come to an end?
赵译:
掉呵,掉呵,掉呵!这一跤怎么一辈子摔不完了吗?
吴译:
往下,往下,往下掉。会不会掉个没完没了呢?
原文中重复使用一个词 “down”,汉译过程中,赵译采用“掉呵,掉呵,掉呵”,而吴译仅仅译出了方向性,“往下,往下,往下掉”。试想一群小孩听故事,如果听到“往下,往下,往下掉”,孩子们可能没有任何反应,只等待听“掉”的结果;但是如果听到伴随着节奏感和夸张的手势讲出来的“掉呵,掉呵,掉呵”,很可能会捧腹大笑。使用感叹词更符合儿童对语言的接受,让语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儿童文学翻译的主要目标读者是儿童。由于其阅历有限,儿童的接受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目的论是注重实用效果的理论,它要求翻译行为以目标读者的需要为导向,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译者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要时刻牢记目标读者是儿童,所做的翻译要便于儿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译出收到广大少年儿童欢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Carroll,Lewis.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关键词】目的论 译本 简化
一、目的论概述
凯瑟琳娜·赖斯被公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理论的创始人。1971年,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和制约》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初步设想,后来经汉斯·菲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不断发展和完善,最后形成了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包含三个主要法则,其中以目的法则(Skopos rule)为主,因此功能派翻译理论又称为目的论。该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大突破——它不再局限于翻译对等,而认为译者应该将目标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过程中可以突破语言层面的对等而适当变通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要。
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介绍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Lewis Carroll于1862年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三年后面世。1922年,赵元任第一次将本书译为汉语介绍给中国的小读者。之后十余种译作先后出版,每个译本都各有特色,但是考虑到对比需要,笔者选择两个译本进行分析研究:一个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赵元任先生的译本(2002年版),另一个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吴钧陶先生的译本(2007年版)。
三、译本中的简化现象
根据目的论的语内连贯规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儿童读物首先要能被儿童所理解,其次才能实现娱乐性。语内连贯要求译文能被处于特定环境中的目标读者接受,而“简化”是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基础。失去了可读性,读物便毫无价值可言。正如Nancy Williams所说,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和喜欢故事,首先应该保证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会遇到生词障碍。如果读物太难理解,读者会花费大量精力来读这些词而不是理解故事(Williams,2000:13)。
1.措词。措词是指人们在说话、写作、行文时,经过深思熟虑,综合考虑受众的思想、情感、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学历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情况之下,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句子,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让受众易于理解、接受、相信的一个互动过程,亦作“措辞”,今多指说话或行文时选择的词句。
目的论将读者的需要排在第一位。儿童的词汇量和认知能力有限,那么他们的读物应该在他们的可理解范围内选用尽量简单的语言。下面从措词角度出发,比较两个译本对于同一段文字的不同处理方法。
原文:
…for,you see,Alice had learnt several things of this sort in her lessons in the schoolroom,and though this was not a very good opportunity for showing off her knowledge,as there was no one to listen to her,still it was good practice to say it over.
赵译:
你想这些事情是阿丽思从学堂里学着背的,现在可惜没有人在旁边听着夸她,都白说掉了,可是练练说说也好。
吴译:
你瞧,这是因为爱丽丝在教室里念书的时候,一知半解地学到了这一类学问,虽然此刻并非显示她的知识的大好时机,因为现在没有人在听她讲,虽然如此,把它说出来依然是很好的实习嘛。
作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具有最基本的特点——简单。作者Carroll选用了“practice”一词来描述爱丽丝的随意行为——数学练习。赵译采用“练练说说”,而吴译采用 “实习”。百度百科对“实习”做如下解释——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所以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所学。实习一般包括大学里学生的精工实习和公司里安排员工进行的实习。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偶尔听到过这个词汇,但是让他们真正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无疑是太艰难的任务。相比之下,赵译的“练练说说”比较容易接受。
此外,赵译在翻译句子时添加了“夸她”和“都白说掉了”。根据目的论的指导思想,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需要,译者在翻译中可以做适当的处理,比如增加,删除,缩减等。赵译的处理符合现实生活,增强了作品的可理解性。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喜欢得到家长,老师或其他人的表扬。小说中,爱丽丝正在炫耀她的知识储备,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此,赵译的“夸她”和“都白说掉了”特别符合现实中儿童的思维,自然有利于他们的理解。
2.句法。句法是一个语言学术语,研究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简而言之,句法是对句子构成的研究(胡壮麟,2001:15)。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只能理解短句子,结构简单的句子。此外,英语和汉语的句法结构有很大不同,翻译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个方面。根据目的论,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读者的特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要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有时候可能需要改变句子结构。例如:
原文:
Alice was beginning to get very tired of sitting by her sister on the bank,and of having nothing to do:once or twice she had peeped into the book her sister was reading… 赵译:
阿丽思陪着她姊姊闲坐在河边上没有事做,坐得好不耐烦。她有时候偷偷地瞧她姊姊看的是什么书……
吴译:
爱丽丝挨着她的姐姐坐在河边,由于无事可干,开始觉得没劲。她刚才对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本瞧了一两眼……
在“the book her sister was reading”中,“the book” 是这部分的主语,但是在逗号之后的部分中,则是做句子的宾语,而“her sister was reading”是作为定语来修饰“the book”。因此,如果句子采用字对字的翻译,那译文就应该是“她的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整句话就该翻译为“有那么一两次她偷偷地瞧她姐姐正在看的书”。这句话读起来非常复杂、冗繁,而且令人费解。实际上,著名翻译家张培基主张,翻译过程中有时候需要采用删减策略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吴译没有做删减处理,译文为“她刚才对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本瞧了一两眼”。比较而言,赵译改变了句子顺序,简化了句子,译为“她有时候偷偷地瞧她姊姊看的是什么书”——译文句法结构发生了改变,通俗易懂,为儿童的阅读扫除了障碍,提高了阅读乐趣。
3.口语化的表达。儿童成长在口语化的语言环境中,他们更熟悉口语化的语言;此外,鉴于他们的年龄,他们通过阅读或者学校教育所学到的书面语言相对较少。因此,儿童读物应该尽量选用比较口语化的语言。例如:
原文:
Alice felt so desperate that she was ready to ask help of anyone; so,when the Rabbit came near her,she began,in a low,timid voice,“if you please,sir-”
赵译:
阿丽思自己也急到这样没法,她无论对谁都愿意求救,所以等到那兔子走进的时候,她就轻轻地,好像害怕似的,开口道,“劳您驾,密斯忒——”
吴译:
爱丽丝感到身陷绝境,一筹莫展,随时都愿意向任何人求救,所以再大白兔跑近她的时候,她用一种胆怯的声音低声恳求说:“先生,对不起——”
如上所述,儿童读物应该尽量选用口语化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书面语,尤其是四字成语。很明显,吴译的“身陷绝境”,“一筹莫展”,和“胆怯的声音低声恳求”,肯定不是适合儿童的表达。对照而言,赵译采用的“急到这样没法”,“轻轻地”,“好像害怕似的”和“开口道”等,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法,更适合儿童的理解程度。
4.儿化音和感叹词的使用。汉语中,儿童语言经常在某些词的后面添加“儿”音,此外,儿童语言还经常伴随感叹词,如“吧”,“啊”,“呢”,“呀”,“嘛”,“罢了”。不同的感叹词表达不同的意思,具备不同的功能。英语中不存在这种语言现象,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例如:
原文:
Down,down,down.Would the fall never come to an end?
赵译:
掉呵,掉呵,掉呵!这一跤怎么一辈子摔不完了吗?
吴译:
往下,往下,往下掉。会不会掉个没完没了呢?
原文中重复使用一个词 “down”,汉译过程中,赵译采用“掉呵,掉呵,掉呵”,而吴译仅仅译出了方向性,“往下,往下,往下掉”。试想一群小孩听故事,如果听到“往下,往下,往下掉”,孩子们可能没有任何反应,只等待听“掉”的结果;但是如果听到伴随着节奏感和夸张的手势讲出来的“掉呵,掉呵,掉呵”,很可能会捧腹大笑。使用感叹词更符合儿童对语言的接受,让语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儿童文学翻译的主要目标读者是儿童。由于其阅历有限,儿童的接受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目的论是注重实用效果的理论,它要求翻译行为以目标读者的需要为导向,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译者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要时刻牢记目标读者是儿童,所做的翻译要便于儿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译出收到广大少年儿童欢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Carroll,Lewis.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