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离不开教材,但是一味的依赖教材,也会使教学失去特色,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研究教材,具有对教材的解析能力,全面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整合”教材、“补充”教材和“更新”教材,从根本上提高运用教材的能力。围绕“教材整合”笔者所在学校化学组“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将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让暑假成为化学第一课
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与形成化学科学素养必备的基本技能,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化学用语的学习与使用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化学用语未能熟练掌握,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影响了学习成绩。化学素有“理科中的文科”之称,化学用语中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原子团等,因此背诵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用语的途径之一。
为了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习分化现象,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在讨论教材知识重组时,提出在暑假期间提前呈现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充分利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有效地突破化学用语的难点。实践表明,化学元素符号“提前识记,逐步推进”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难点。
笔者研制了一份化学暑期作业,主要是一些必须识记的内容。如:常见的元素符号、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原子团的符号以及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作业不强求每位学生都能完成这些识记内容,但是看过一遍总比从来没见过要好得多。开学后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对识记部分的内容进行逐条复习。这种将教材的部分内容重新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让重难点得以有效训练
从微观的视角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物质微粒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它的形成对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物质微粒观的建立,是开启化学之门的基础。物质微粒观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在初中阶段,对物质微粒观的认识是以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为标志的。
知识重组突出了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从第一单元至第十一单元,以物质微粒观为核心建构整个学习内容。在学习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后,考虑到八年级物理就已经接触到分子、原子的知识,所以将第三单元前移学习。在第三单元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以及接受理解能力,有选择性的讲授。比如对分子原子的性质,学生并不陌生,就少讲或不讲,而将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给出分子的模型,让学生拆了组,组了拆,在实际拆、组中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再引导学生得出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对于原子的结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得出核外电子排布的几个规律,总结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简单地分析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会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粒子的类别。而对相对原子质量只要学生会查会用,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既可。元素是抽象的概念,很难形象化,学生的理解也就是记住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或者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内质子数,至于元素的分类、元素符号的意义,也都是记忆为主。让学生能够区分物质的构成与组成,为第四单元的课题四化学式的意义打基础。
第四单元的课题四化学式,重点训练学生化学式的写法,由于化合价在暑假学生就已经进行记忆,所以重点在于学习化合价的应用上,学会利用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之后,我们插入一个微专题《物质的分类和命名》,在此微专题中,让学生练习化学式的书写。然后再将第五单元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前移(计算不讲),让学生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方法即可。这样的安排,增加化学用语部分的训练时间,争取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数学中能熟练运用。
将这部分内容前移教学,能有效增加化学用语部分的训练时间,这样在教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尽可能将宏观与微观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象化的微粒模型、拟人的卡通画等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是我们在内容选择和呈现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另外,在进行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教学时,将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部分的书写和计算分离,一开始只是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涉及计算,计算自成体系。这样的安排,从定性到定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让知识自成体系
这次的知识重组,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所以将教材中环保知识进行整合。将第二单元课题一中的大气污染、第四单元的水污染、第六单元有关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第七单元的课题二、第八单元的金属资源保护和第十二单元的化学材料,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讲解。这样就能解决学生前学后忘,使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一本教材再好,对教师而言,它只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对这个朋友,要以审视的眼光去观察,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并进行再创造,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让化学课堂更高效!
(收稿日期:2015-10-25)
一、让暑假成为化学第一课
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与形成化学科学素养必备的基本技能,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化学用语的学习与使用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化学用语未能熟练掌握,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影响了学习成绩。化学素有“理科中的文科”之称,化学用语中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原子团等,因此背诵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用语的途径之一。
为了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习分化现象,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在讨论教材知识重组时,提出在暑假期间提前呈现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充分利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有效地突破化学用语的难点。实践表明,化学元素符号“提前识记,逐步推进”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难点。
笔者研制了一份化学暑期作业,主要是一些必须识记的内容。如:常见的元素符号、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原子团的符号以及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作业不强求每位学生都能完成这些识记内容,但是看过一遍总比从来没见过要好得多。开学后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对识记部分的内容进行逐条复习。这种将教材的部分内容重新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让重难点得以有效训练
从微观的视角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物质微粒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它的形成对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物质微粒观的建立,是开启化学之门的基础。物质微粒观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在初中阶段,对物质微粒观的认识是以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为标志的。
知识重组突出了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从第一单元至第十一单元,以物质微粒观为核心建构整个学习内容。在学习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后,考虑到八年级物理就已经接触到分子、原子的知识,所以将第三单元前移学习。在第三单元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以及接受理解能力,有选择性的讲授。比如对分子原子的性质,学生并不陌生,就少讲或不讲,而将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给出分子的模型,让学生拆了组,组了拆,在实际拆、组中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再引导学生得出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对于原子的结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得出核外电子排布的几个规律,总结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简单地分析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会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粒子的类别。而对相对原子质量只要学生会查会用,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既可。元素是抽象的概念,很难形象化,学生的理解也就是记住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或者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内质子数,至于元素的分类、元素符号的意义,也都是记忆为主。让学生能够区分物质的构成与组成,为第四单元的课题四化学式的意义打基础。
第四单元的课题四化学式,重点训练学生化学式的写法,由于化合价在暑假学生就已经进行记忆,所以重点在于学习化合价的应用上,学会利用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之后,我们插入一个微专题《物质的分类和命名》,在此微专题中,让学生练习化学式的书写。然后再将第五单元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前移(计算不讲),让学生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方法即可。这样的安排,增加化学用语部分的训练时间,争取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数学中能熟练运用。
将这部分内容前移教学,能有效增加化学用语部分的训练时间,这样在教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尽可能将宏观与微观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象化的微粒模型、拟人的卡通画等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是我们在内容选择和呈现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另外,在进行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教学时,将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部分的书写和计算分离,一开始只是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涉及计算,计算自成体系。这样的安排,从定性到定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让知识自成体系
这次的知识重组,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所以将教材中环保知识进行整合。将第二单元课题一中的大气污染、第四单元的水污染、第六单元有关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第七单元的课题二、第八单元的金属资源保护和第十二单元的化学材料,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讲解。这样就能解决学生前学后忘,使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一本教材再好,对教师而言,它只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对这个朋友,要以审视的眼光去观察,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并进行再创造,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让化学课堂更高效!
(收稿日期: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