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思想品德课,许多人都会皱紧眉头,把呆板、乏味、枯燥与之联系在一起。而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来讲,其教学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把这让人头痛的学科变成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学科让学生和教师都获得发展呢?笔者认为,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走进学生生活
1.关心、尊重学生。关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源泉;尊重,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能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2.要主动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老师多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工其言、正其行,选择恰当的交流、谈心方式和场合诱导学生,而不能靠单纯的说教来规劝,这样就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3.参与学生喜爱的活动。作为老师,要放下架子,参与到学生喜爱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经历活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失败的挫折,学生就会把老师看成是自己团队中的一员,亲近老师,老师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就会主动参与。
4.了解学生的课外、家庭生活。经常利用电话、家访、座谈等形式,从学生、家长中了解学生在课外的生活内容以及在家庭的生活情况,对学生情况进行立体把握,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
1.教学内容生活化。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以生活作为主题呈现的。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教材中的原有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可能多使用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2.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走进生活,每堂课都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创设情境,或者干脆让学生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生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参与生活,通过观察、感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来理解思想品德课的相关原理、观点,并且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会获得成就感,这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走出课堂。让学生通过调查、考察、参观等社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思品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让课堂成为学堂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合作交流后解决问题。而老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只需要“因学设教”“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真正做到“让每一朵花都开放、每一只鸟都歌唱”才能还教于学,培养学习热情,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四、让学生从厌学走向爱学
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主要有:来自家长的压力,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一些挫折就感到自己对不起父母而内疚;来自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或者来自同学竞争的压力,有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要求不切实际或者在与同学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而得不到成功的体验,于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己不行”的思維定向,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消极被动的负面影响,于是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弃学。要让学生从“厌学”走向“愿学”“爱学”“乐学”,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每堂课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设置学习目标,深入浅出,让学生排除心理负担,在轻松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亲近思想品德课;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思想品德课的实用性,从而爱上思想品德课。课堂即生活。在课堂上,选取学生最熟悉、最关心的生活案例,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探究性问题、或组织讨论,让学生通过表演、辩论、分析等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运用已有的思品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思品课的实用性,从而喜爱上思品课。
3.生活中突显思想品德课有重要性,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生活即课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生活,通过多种形式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4.老师在课堂上多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爱上思想品德课。在课堂上,学生多会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这时笔者就会鼓励他们,激励和帮助学生消除自卑的心理障碍。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一堂思品课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争取开辟一片教育的新天地。
一、走进学生生活
1.关心、尊重学生。关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源泉;尊重,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能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2.要主动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老师多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工其言、正其行,选择恰当的交流、谈心方式和场合诱导学生,而不能靠单纯的说教来规劝,这样就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3.参与学生喜爱的活动。作为老师,要放下架子,参与到学生喜爱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经历活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失败的挫折,学生就会把老师看成是自己团队中的一员,亲近老师,老师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就会主动参与。
4.了解学生的课外、家庭生活。经常利用电话、家访、座谈等形式,从学生、家长中了解学生在课外的生活内容以及在家庭的生活情况,对学生情况进行立体把握,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
1.教学内容生活化。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以生活作为主题呈现的。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教材中的原有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可能多使用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2.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走进生活,每堂课都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创设情境,或者干脆让学生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生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参与生活,通过观察、感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来理解思想品德课的相关原理、观点,并且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会获得成就感,这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走出课堂。让学生通过调查、考察、参观等社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思品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让课堂成为学堂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合作交流后解决问题。而老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只需要“因学设教”“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真正做到“让每一朵花都开放、每一只鸟都歌唱”才能还教于学,培养学习热情,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四、让学生从厌学走向爱学
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主要有:来自家长的压力,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一些挫折就感到自己对不起父母而内疚;来自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或者来自同学竞争的压力,有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要求不切实际或者在与同学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而得不到成功的体验,于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己不行”的思維定向,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消极被动的负面影响,于是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弃学。要让学生从“厌学”走向“愿学”“爱学”“乐学”,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每堂课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设置学习目标,深入浅出,让学生排除心理负担,在轻松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亲近思想品德课;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思想品德课的实用性,从而爱上思想品德课。课堂即生活。在课堂上,选取学生最熟悉、最关心的生活案例,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探究性问题、或组织讨论,让学生通过表演、辩论、分析等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运用已有的思品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思品课的实用性,从而喜爱上思品课。
3.生活中突显思想品德课有重要性,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生活即课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生活,通过多种形式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4.老师在课堂上多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爱上思想品德课。在课堂上,学生多会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这时笔者就会鼓励他们,激励和帮助学生消除自卑的心理障碍。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一堂思品课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争取开辟一片教育的新天地。